搜索
金舆移旧邸,玉辇出离宫。侍从多方朔,参乘即卫公。
褉堂逢德水,猎馆报春风。犹指邯郸路,分明怆帝衷。
猜你喜欢
金舆移旧邸,玉辇出离宫。
侍从多方朔,参乘即卫公。
禊堂逢德水,猎馆报春风。
犹指邯郸路,分明怆帝衷。¤
兹地承嘉惠,仙班喜复从。天行传驻跸,月出候鸣钟。
礼乐河间事,山川灞上容。由来江汉水,何处不朝宗。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yīn)勤且更尽离觞(shāng)。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参考资料:
1、龙槐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凭:凭仗,烦请。
离觞:离杯,即离别的酒宴。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清晓拈将一瓣香,低头欲祝意茫茫。闽天片笠风涛恶,岭海丰碑草木荒。
出世既违千劫愿,生人空断九回肠。却惭岁岁当兹日,犹把馀骸抵冷霜。
命合终山水,才非不称时。冢边空有树,身后独无儿。
散尽诗篇本,长存道德碑。平生谁见重,应只是王维。
万顷琉璃到底清,寒光不动海门平。
鉴开波面一天净,虹吸潮头万里声。
吹断海风渔笛远,载归秋月落帆轻。
芍陂曾上孤舟看,何以今朝双眼明。
人间何似神霄府,我今面目蒙尘土。
年来无梦到神霄,一度伤怀泪如雨。
风前无奈倚栏干,雪里不堪闻杜宇。
此情欲谁有谁知,只有春风知我苦。
竹篱断兮茆檐颓,桃花落兮猿声哀。
白云漠漠去无尽,青鸟杳杳何曾来。
不愁我死故自惜,有此枯骨知谁埋。
芳草连汀雨如织,春烟惨愁昼不开。
可惜可惜复可惜,幽怀欲吐不可得。
神霄有路平如掌,青云可梯星可摘。
可惜袖中一卷书,可惜手中一枝笔。
南方有人无消息,对花对酒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