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赠乌纱帽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译文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注释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
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
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尔雅》注:鹭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江东取为接篱。李白《襄阳曲》(二)有“头上白接篱”。《广韵》:“接篱,白帽也。”宋程大昌《演繁露》说:“《隋志》: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天子在上省,则帽以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隋时以白幍通为庆、吊之服,国子生服白纱巾。晋人著白接篱,窦苹《酒谱》曰:‘白接篱,巾也。’南齐桓崇祖守寿春,著白纱帽,肩舆上城。……郭林宗遇雨垫巾,太子(李)贤注云:周迁《舆服杂事》曰:巾以葛为之,形如幍。本居士野人所服。魏武造幍,其巾乃废。今国子学生服焉,以白纱为之。……《唐六典》:天子服有白纱帽。其下服如裙襦袜皆以白。视朝听讼,燕见宾客,皆以进御。然其下注云:亦用乌纱。”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篱。”陆游《避暑近村偶题》诗:“红尘冠盖真堪怕,还我平生白接篱。”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
稚子:稚,幼也。《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此“稚子”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白居东鲁,子明月奴生于鲁中,取名伯禽,约在本年。”又天宝元年(724):“《南陵别儿童入京》诗谓:‘儿女嬉笑牵人衣’,度其时白之儿女盖在三五岁间”。此诗与《南陵别儿童入京》同为天宝元年(742)玄宗征诏下至家中后所作。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猜你喜欢
幽兰生深林,不佩亦自臭。
天马苟伏皂。驽足日加骤。
兰生喻人学,不为仕乃究。
马伏侔自怠,一失遂永後。
以今曷为言,念子不可逗。
前我初识子,爱其肌骨秀。
又观所为诗,往往擅高右。
迨熟相与言,低俯如有就。
我乐成美者,遽以古诗叩。
上言高雄张,中杂富贵斗。
且将起其贫,固欲激其懋。
尚谓非重游,犹恐信不厚。
挥汗谢为书,戴雨去自奏。
予始喜此诗,若获弦逐壳。
如何答我诗,遽此与前谬。
我始得则谢,实若答雉嗅。
大凡欲有为,当决如蝠狖。
苟进又安退,何自鼠穴首。
吾见人自荒,未有耕不收。
设或坚决为,加以勤自副。
石将为溜穿,曲亦因累揉。
大可入圣域,中能践贤囿。
借使不及然,犹足闻见富。
中吾不可止,在我固无疚。
己迷不自复,惧子遂著陋。
听之无予违,斯言将不又。
峄阳之山看孤桐,昔来春初今暮冬。天寒日薄河水冻,圯下不逢黄石公。
州城之南古儒宫,老屋数间围破墉。入门穹碑立四五,石黑字青苔藓红。
中有一士瑰而颙,问之姓名无极翁。自言少壮取科甲,明光奏赋声摩空。
运移世改双鬓秃,寄食齐鲁如萍蓬。见我揖我邀我坐,示我新词兼古风。
读之琅然合音度,如列牺象鸣笙镛。乍疑渊源泻江汉,浩浩万里来朝宗。
又惊百卉兢春媚,秀者杰出惟孤松。赠我雄文更奇绝,组织经史成山龙。
俄然谓我古作者,愧我所得非所蒙。是日积雪明远峰,夕霞照作青芙蓉。
空庭马嘶客当去,邻壁鸡啼人晓舂。子坐皋比咏芹藻,我走南北如宾鸿。
区区聚散何足恤,独有道义能初终。酬子短歌歌未工,冻墨著纸书秋虫。
城南有酒薄如水,与子一醉三千钟,下视粗俗犹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