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闲门秋草色,终日无车马。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林下。
散发时未簪,道书行尚把。与我同心人,乐道安贫者。
一罢宜城酌,还归洛阳社。
猜你喜欢
岁晚深居嬾出游,小窗终日寄悠悠。
雨声到枕助诗律,花气袭衣生客愁。
残齿不堪添臲卼,瘦肩转复觉飕飀。
春前一雪犹关念,安得琼瑶积瓦沟。
秋泊禅扉夜,清吟入兴频。
风生水鳞甲,云放月精神。
禅有机锋祠,诗无句法新。
旧题寻不见,吹遍壁间尘。
荒城日暮秋江长,{禾罢}稏野熟秋风香。
青天茫茫不知处,扁舟卧入菰蒲乡。
波深浪静鱼鸭乐,遥林堕景同飞扬。
平生见画无此本,便谷默写悬高堂。
须臾雷雨涨深墨,渔户悉闭收牛羊。
篙人软语似怜我,拗蓬盖头编蒿床。
此时残怒尚什七,潇洒幸为清蚁虻。
无人静觉物性出,蚯蚓草虫歌晚凉。
铜山乳窦青最远,羞缩不似来时妆。
但余田鸟如匹练,双双飞点暗烟黄。
山川一百几变熊,人事百年安可常。
停舟起问鱼酒户,此时几年成战场。
虹梁羽化新起废,白骨无数埋前冈。
惆怅令人百忧起,饮客正酣歌发狂。
坐中悲乐谁竟是,归来玉兔摇沧浪。
岸蓼(liǎo)疏红水荇(xìng)青,茨(cí)菰(gū)花白小如萍。
双鬟(huán)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líng)。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参考资料:
1、羊春秋.明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12:第108页
2、李梦生.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版:第85页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蓼、荇: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茨菰: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采菱: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青”“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岩石多意气,松树留高龄。
倚仗眇云涛,天风吹泠泠。
忠懿余间嗜书史,吟成属草钟王似。熙陵睿赏每移情,承家文采多佳士。
有人风月贪西泠,一片松篁九里亭。新绿含波快廷眺,看山杰阁临郊坰。
阁里牙签夸插架,风前芸叶纷来下。清昼披吟独啸歌,人如脉望餐仙化。
笑谪蓬莱答远怀,一时朋好嗟天涯。榜题曾说眉山老,有时笠屐来莎阶。
中朝俨昱差相抗,琴盏从容徵雅量。并如文僖好丛残,娘嬛可到应先访。
情迁事往移心神,陌上花开又晚春。善本流传何可见,铁券玉册问渔人。
间探遗址行芳野,亦如梵夹乌金瓦。浅草寒烟约略间,空余春涨缘堤泻。
放怀往昔几沈吟。自来名迹劳幽寻。书城墨妙已千古,韵事今犹播艺林。
隐者委所逢,在物无不足。
山林与城市,语道归一毂。
诗人论巨细,此指尚局束。
颇知区区者,自屏忍所欲。
孰识古之人,超然遗耳目。
岂於喧与静,趣舍有偏独。
命亭今何为,似乃畏惊俗。
至意不标揭,小名聊自属。
夏风檐楹寒,冬雪窗户燠。
春樊乱梅柳,秋径深松菊。
壶觞日笑傲,裙屣相追逐。
此乐已难言,持琴作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