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作品 人物生平
- 送友赴试钜野送之西门时方有外舅之戚极目无聊归不得卧作诗五首却寄以风云入壮怀为韵 其四
- 次韵大资节使薛公见贻二首 其一
- 莫子宪中奉挽歌词三首 其二
- 李楚老尚书挽歌词三首 其二
- 招道祖签判尝暑酎辱示佳篇纪事辄依韵奉和且约再冰酿云
- 即事二首 其二
- 减字木兰花(薛肇明同二侍姬至葛山观梅,薛公会作)
- 浣溪沙(小饮)
- 瑞鹧鸪(工部七月一日生辰)
- 西江月
- 蝶恋花(次韵张千里驹照花)
- 浪淘沙(十月十九夜赏菊)
- 浣溪沙
- 白雪
- 浪淘沙(将去南阳作)
- 蝶恋花
- 浣溪沙(少蕴内翰同年宠速,且出后堂,并制歌词侑觞,即席和韵二首)
- 西江月(叔父庆八十会作)
- 定风波
- 临江仙(二月二十二日锦薰阁赏花)
- 木兰花(十二月二十日卢姊生辰)
- 浣溪沙(木芍药词)
- 南乡子(三月望日与文中诸贤泛舟南溪作)
- 浪淘沙
- 浣溪沙(赏酴醿)
- 鹧鸪天(赏菊二首)
- 蓦山溪
- 临江仙(燕诸部使者)
- 蝶恋花(再次韵千里照花)
- 南乡子(九日黄刚定再索席间作)
- 虞美人
- 西江月(送卫卿弟赴定远簿)
- 江城子(呈刘无言焘)
- 西江月(二首。一连水东楼燕集、一泛舟)
- 瑞鹧鸪(和通判送别)
- 临江仙(上巳日游海昌王氏园,吴宰效及中散兄)
-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
- 鹧鸪天
- 蝶恋花
- 浪淘沙(九月十八日与千里赏菊三首)
- 虞美人(自兰陵归,冬夜饮严州酒作)
- 蓦山溪(送李彦时)
- 鹊桥仙(七夕)
- 鹧鸪天(九月十三日携家游夏氏林亭燕集作,并送汤词)
- 行香子(愁况无聊作)
- 满庭霜(任尝尝为西安太守,风流名迹,图经史牒具载,感今怀古作)
- 水调歌头(程良器嘉量别赋一阕纪泛舟之会,往返次韵)
- 西江月
- 临江仙(与叶少蕴梦得上巳游法华山九曲池流杯)
- 定风波(与叶少蕴、阵经仲、彦文燕骆驼桥,少蕴作,次韵二首)
- 浣溪沙(少蕴内翰同年宠速,遣妓隐帘吹笙,因成一阕)
- 浪淘沙
- 虞美人(题灵山广禅院)
- 临江仙·宝观岧嶢飞雉堞
- 蝶恋花·只恐深夜花睡去
- 西江月·晚路交游绿酒
- 次韵大人待次吴陵邑五首 其一
- 次韵大人待次吴陵邑五首 其二
- 次韵大人待次吴陵邑五首 其三
- 次韵大人待次吴陵邑五首 其四
- 次韵大人待次吴陵邑五首 其五
- 和送张元方南京掾
- 题横林馆
- 题须江驿
- 次韵李子京宋城道中诗三首 其一
- 次韵李子京宋城道中诗三首 其二
- 次韵李子京宋城道中诗三首 其三
- 寄题海会晚实轩
- 登搀云亭和工部兄韵
- 次韵和庆善游圆觉寺归四首时仆亦方自径山归 其一
- 次韵和庆善游圆觉寺归四首时仆亦方自径山归 其二
- 次韵和庆善游圆觉寺归四首时仆亦方自径山归 其三
- 次韵和庆善游圆觉寺归四首时仆亦方自径山归 其四
- 夜归不寐
- 次韵庆善九日
- 庆善再和复和
- 幽居二首 其一
- 幽居二首 其二
- 即事二首 其一
- 试墨
- 微雨小饮客至阍人辞以出令追路已不及偶作
- 龙堂
- 观山谒蒋叔明
- 昭怀皇后挽歌词二首 其一
- 昭怀皇后挽歌词二首 其二
- 李楚老尚书挽歌词三首 其一
- 李楚老尚书挽歌词三首 其三
- 方待制挽词二首 其一
- 方待制挽词二首 其二
- 莫子宪中奉挽歌词三首 其一
- 莫子宪中奉挽歌词三首 其三
- 致政朝奉亲家丁公
- 致政朝奉亲家丁公
- 胡诚甫朝散挽歌辞
- 凌丞事挽词二首 其一
- 凌丞事挽词二首 其二
- 许处士挽词二首 其一
- 许处士挽词二首 其二
- 鲁国太夫人杨氏挽歌词四首 其一
- 鲁国太夫人杨氏挽歌词四首 其二
- 鲁国太夫人杨氏挽歌词四首 其三
- 鲁国太夫人杨氏挽歌词四首 其四
- 二陈作书怀诗亦次韵
- 圄空讼息复遇肆眚庭事萧然蒙良器解元宠诗辄以二章为谢 其一
- 圄空讼息复遇肆眚庭事萧然蒙良器解元宠诗辄以二章为谢 其二
- 次德林新亭诗韵
- 次韵子充九日建天宁道场罢遂游尧祠
- 次韵德升游尧庙
- 九日汝明留郡中不遂同游以诗见寄次韵
- 题观音院
- 诸生绝粮偶作二首示勉夫 其一
- 诸生绝粮偶作二首示勉夫 其二
- 次韵刘卿任阜民对假菊花尝新酒
- 次韵德升见怀
- 次韵德升再讲酬唱
- 次韵蔡安度秀才赋盐
- 青州试院次监门韵四首呈同事李无咎补之签判王柏立之刘及至父二宰郑与权存道司户李致志道县丞 其一
- 青州试院次监门韵四首呈同事李无咎补之签判王柏立之刘及至父二宰郑与权存道司户李致志道县丞 其二
- 青州试院次监门韵四首呈同事李无咎补之签判王柏立之刘及至父二宰郑与权存道司户李致志道县丞 其三
- 青州试院次监门韵四首呈同事李无咎补之签判王柏立之刘及至父二宰郑与权存道司户李致志道县丞 其四
- 再次韵四首呈至父 其一
- 再次韵四首呈至父 其二
- 再次韵四首呈至父 其三
- 再次韵四首呈至父 其四
- 出院有期呈同院二首 其一
- 出院有期呈同院二首 其二
- 次韵祝守康鹿鸣宴赠诸先辈 其二
- 次韵祝邦直
- 示友卿
- 次韵若拙碧线泉
- 诸生诣府见留再任偶作示勉夫二首 其一
- 诸生诣府见留再任偶作示勉夫二首 其二
- 将至襄陵二首 其一
- 将至襄陵二首 其二
- 君山饭僧荐考妣元述示诗次其韵
- 次韵敦仁教授述怀
- 近蒙夏蒙夫
- 伏蒙达之学谕以诗宠眷生日次韵酬谢
- 段去尘教授示书以茶菊自况作诗谢之
- 旬休延圣院纳凉周澶州招饮呈德升诗二首 其一
- 旬休延圣院纳凉周澶州招饮呈德升诗二首 其二
- 元巳日王循德
- 伯兄以家园亭名书壁间因作
- 伯父致政通直取谢灵运诗句作萧散堂赋诗次和寄二首 其一
- 伯父致政通直取谢灵运诗句作萧散堂赋诗次和寄二首 其二
- 贺十八叔父及婶氏受恩封
- 和尧卿兄喜孝卿兄登科
- 尧卿兄改官升朝作诗纪贺三首 其一
- 尧卿兄改官升朝作诗纪贺三首 其二
- 尧卿兄改官升朝作诗纪贺三首 其三
- 次韵尧卿兄诗酒中兴三首 其一
- 次韵尧卿兄诗酒中兴三首 其二
- 次韵尧卿兄诗酒中兴三首 其三
- 弈棋有进劝工部兄召客
- 次韵韩景贤承议自金陵沿檄宣歙道中见贻二首 其一
- 次韵韩景贤承议自金陵沿檄宣歙道中见贻二首 其二
- 五月望日会食普满院夜归作诗二首呈文中县丞玉老禅师江敩王彧 其一
- 五月望日会食普满院夜归作诗二首呈文中县丞玉老禅师江敩王彧 其二
- 二十四日叶氏林亭燕集成句呈文中县丞
- 叶佐卿
- 和少蕴石林谷草堂三首 其一
- 和少蕴石林谷草堂三首 其二
- 和少蕴石林谷草堂三首 其三
- 呈去非
- 婺源祁门二令母年八十求为保官注家便阙慨然慕之作诗二首自悼 其一
- 婺源祁门二令母年八十求为保官注家便阙慨然慕之作诗二首自悼 其二
- 周文之
- 周文之 其二
- 赠觉僧首 其一
- 赠觉僧首 其二
- 静林寺
- 次韵工部兄除夕见寄三首 其一
- 次韵工部兄除夕见寄三首 其二
- 次韵工部兄除夕见寄三首 其三
- 维心以诗送花果栽次韵
- 送胡彦师职方迎亲赴阙二首 其一
- 送胡彦师职方迎亲赴阙二首 其二
- 侍读官程伯禹以赐茶寄汪敦仁
- 次韵宏道游三官院园时余往辟廱不果往
- 咏槐
- 邓子文
- 邓子文 其二
- 次韵正臣朝议见寄二首 其一
- 次韵正臣朝议见寄二首 其二
- 次韵答王声见赠
- 和目疾韵
- 幽居书怀六首 其一
- 幽居书怀六首 其二
- 幽居书怀六首 其三
- 幽居书怀六首 其四
- 幽居书怀六首 其五
- 幽居书怀六首 其六
- 谢太守惠茶
- 新茶
- 谢通判惠茶用前韵
- 次韵郭大夫
- 中秋夜宿舞阳精舍
- 二月三日游风穴白云寺呈通判二首 其一
- 二月三日游风穴白云寺呈通判二首 其二
- 四桂坊
- 吾家故事子侄登第必有酬献诗什去岁立悌立经二侄并中科选未有庆以诗者偶示四韵
- 次韵觉心道人游郡园
- 留二季父二首 其一
- 留二季父二首 其二
- 和若拙弟说汝州可居已约卜一丘韵
- 次韵陆岩老祠部见寄五首 其一
- 次韵陆岩老祠部见寄五首 其二
- 次韵陆岩老祠部见寄五首 其三
- 次韵陆岩老祠部见寄五首 其四
- 次韵陆岩老祠部见寄五首 其五
- 次韵何总管等慈寺诗二首 其一
- 次韵何总管等慈寺诗二首 其二
- 伯氏丧归有日遣立方祭奠
- 次韵景纯将赴襄阳眷恋里第
- 蒙若拙宠次陈敏彦
- 蒙若拙宠次陈敏彦 其二
- 蒙若拙宠次陈敏彦 其三
- 明月峡
- 乾明院作
- 送伸仲归漆塘以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为韵十首 其六
- 癸巳次古浮山普慈寺
- 与襄阳太守张亚仲
- 用立方韵二首 其二
- 烹笋
- 次韵去非梅花
- 喜宗丞侄病愈
- 新池水涸股引于前溪辱道祖来观
- 奉同李倅安上赋崔白沐猴杏花
- 比作青萝山塔记并徐敏求墓铭皆蒙宏道为书作诗以谢
- 和韵答马用宏
- 送伸仲归漆塘以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为韵十首 其七
- 嘲渊明代答
- 东庄院
- 跋子猷访戴图
- 王坦之
- 次韵王得之方池父子玩月
- 跋李伯时画李元通随虎图三首 其一
- 次韵道祖大水
- 甲午次东天目山紫阳观梁武初置昭明太子勒碑纪当时恩奖之盛
- 白乐天 其二
- 戊午次吴山解空院乃端师子道场是日上巳呈法中禅老
- 以糟水灌芍药戏题 其一
- 诸人各见和复和一首
- 题柘城怀古亭
- 寄题伸仲芳美亭
- 诵金刚经满二藏偶作
- 友人惠芍药并青梅一枝偶成三绝 其三
- 汝明以诗谢饷菊次韵二首 其二
- 禅静寺
- 卫卿弟赋诗见贻和答一首时有从军之兴
- 梦良以书献吉梦戏作二绝 其一
- 次韵逢叔喜雪
- 病起二首 其二
- 送同郡识上人游圆觉问道慈受
- 余谪沙阳地僻家远遇寒食如不知盖闽人亦不甚重其节也感而赋诗五首以杜子美无家对寒食五字为韵 其五
- 友人惠芍药并青梅一枝偶成三绝 其一
- 己未次广惠院
- 送伸仲归漆塘以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为韵十首 其一
- 壬辰次灵峰山百福院
- 跋李伯时画李元通随虎图三首 其三
- 明日元举赴召见别用前韵送行
- 十二月初四日游吴山院
- 送宁守罢任赴阙四首 其一
- 余谪沙阳地僻家远遇寒食如不知盖闽人亦不甚重其节也感而赋诗五首以杜子美无家对寒食五字为韵 其一
- 跋胡德辉
- 游径山蕴常上人字无可以山中秋日十诗求和因次韵 其八
- 补之见和复次韵二首 其一
- 戊戌次福胜院
- 次韵德升颐轩诗五首 其三
- 送伸仲归漆塘以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为韵十首 其十
- 游岘山
- 鲥鱼
- 次长清寺
- 雪意
- 送伸仲归漆塘以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为韵十首 其九
- 埇桥道中
- 游径山蕴常上人字无可以山中秋日十诗求和因次韵 其四
- 友卿病起二绝句 其二
- 次吴粹老观我斋诗
- 中秋和韵
- 记梦诗
- 朱偃吹笛
- 雪
- 次韵章婿道祖倧山居
- 送伸仲归漆塘以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为韵十首 其三
- 诸人见和复次韵
- 游径山蕴常上人字无可以山中秋日十诗求和因次韵 其二
- 寄次颜叔时为苏州庾官
- 丁巳游大雄寺有陈朝桧
- 以梅花饷富季申 其三
- 盆池放鱼呈曹文中
- 陪枢密富公游霅川即事呈三首 其二
- 游径山蕴常上人字无可以山中秋日十诗求和因次韵 其三
- 叠前韵三首 其三
- 次韵刘无言 其五
- 勉夫示诗鸣其穷甚哀因次韵答之极其贫悴之态而卒勉之以科举庶广其意也
- 白乐天 其一
- 送灵浩赴江州般若之请三首 其二
- 用宏见和复和一首
- 约特进河东相公元枢河南相公游菁山观梅用前韵重赋五绝 其二
- 立秋日六兄将仕先入都赴铨试会饮东郊作诗送之
- 九月二十四日陪少蕴左辖饮朱氏林亭以朱行中寄其弟诗为韵席上同赋
- 书怀二首 其二
- 叠前韵三首 其一
- 陪亚仲游习家池不携妓偶作二首 其二
- 从仁叔求楷笏四首 其二
- 谢洛师蔡尹
- 再赋十绝 其四
- 次韵叶梦得游西余山
- 次韵卢行之知原见赠
- 送友赴试钜野送之西门时方有外舅之戚极目无聊归不得卧作诗五首却寄以风云入壮怀为韵 其一
- 德辉次旧韵见寄复和
- 庵僧善能求诗赠二绝句 其一
- 再赋十绝 其十
- 二圣图书
- 再赋十绝 其五
- 游径山蕴常上人字无可以山中秋日十诗求和因次韵 其一
- 走笔再和凤凰山十韵酬良器解元兼呈文中宣德 其十
- 次韵张仲宗 其五
- 赠僧知先
- 送友赴试钜野送之西门时方有外舅之戚极目无聊归不得卧作诗五首却寄以风云入壮怀为韵 其二
- 以梅花饷富季申 其二
- 送伸仲归漆塘以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为韵十首 其八
- 次韵德升七夕二首 其一
- 次韵德升颐轩诗五首 其一
- 次韵张仲宗
- 读史八首 其八 王维
- 次韵德升颐轩诗五首 其四
- 读史八首 其五 法真
- 次韵张仲宗 其四
- 阅讼诉忽疲起卧少顷复视事
- 蒙文中县丞以诗送苦笋走笔六首为谢 其六
- 送伸仲归漆塘以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为韵十首 其二
- 先兄中散挽歌词四首 其四
- 游径山蕴常上人字无可以山中秋日十诗求和因次韵 其五
- 走笔再和凤凰山十韵酬良器解元兼呈文中宣德 其九
- 读史八首 其二 马融
- 送宁守罢任赴阙四首 其二
- 次韵德升惠新茶 其二
- 寻山
- 读史八首 其六 王戎
- 游径山蕴常上人字无可以山中秋日十诗求和因次韵 其十
- 次韵德升颐轩诗五首 其二
- 走笔再和凤凰山十韵酬良器解元兼呈文中宣德 其三
- 次韵德升惠新茶 其一
- 题龙兴寺颜鲁公祠二首 其一
- 次韵胡汝明 其二
- 灵山纪游
- 君仪见和复别为一首因各次韵
- 从仁叔求楷笏四首 其三
- 约特进河东相公元枢河南相公游菁山观梅用前韵重赋五绝 其三
- 陪枢密富公游霅川即事呈三首 其三
- 送灵浩赴江州般若之请三首 其一
- 跋李伯时画李元通随虎图三首 其二
- 约特进河东相公元枢河南相公游菁山观梅用前韵重赋五绝 其四
- 泮水
- 再赋十绝 其七
- 走笔再和凤凰山十韵酬良器解元兼呈文中宣德 其七
- 再赋十绝 其三
- 比作黑饭新茶二首未蒙文中县丞宠和走笔再赋以助一笑 其二
- 次韵叶少协
- 叠前韵三首 其二
- 即事 其一
- 大安门诗
- 蒙文中县丞以诗送苦笋走笔六首为谢 其一
- 张子蒙令君挽歌词二首 其一
- 次韵中散兄二首 其二
- 四月八日蒙文中饷黑饭作诗二首纪谢 其二
- 走笔再和凤凰山十韵酬良器解元兼呈文中宣德 其二
- 蒙文中县丞以诗送苦笋走笔六首为谢 其三
- 招中散兄饮
- 少蕴内翰示和朱氏新治涧泉之什依韵和两绝 其一
- 次韵胡汝明 其三
- 次韵中散兄见寄
- 大卿表兄莫公
- 次韵林茂南祀喜雪二首 其二
- 再赋十绝 其一
- 庙宅
- 依韵和薛大资将往仙潭
- 次韵中散兄将到先示诗
- 蒙文中县丞以诗送苦笋走笔六首为谢 其四
- 游径山蕴常上人字无可以山中秋日十诗求和因次韵 其九
- 天宁节感事示宝华鉴老
- 友卿病起二绝句 其一
- 哭卫卿弟三首 其一
- 次韵钱伸仲 其二
- 春日野步二首 其一
- 送灵浩赴江州般若之请三首 其三
- 中散兄喜罢郡有诗次韵却寄
- 哀范卿学士弟
- 次韵朝隐招饮二首 其二
- 友卿弟见和复赋二首 其一
- 喜中散兄将至
- 春日野步二首 其二
- 次韵德升颐轩书怀
- 次韵道祖赋立春
- 二月十五日游谢村福田院观涅盘会寺乃灵运故宅呈道祖
- 比作黑饭新茶二首未蒙文中县丞宠和走笔再赋以助一笑 其一
- 次韵边公明
- 赠鲍钦止
- 次韵工部兄见寄三首 其三
- 南阳诸僚和留别诗再和二首 其二
- 望岳亭
- 次韵叔才以诗卷见还有作
- 次韵叔才见贻二首 其二
- 再赋十绝 其二
- 次韵张仲宗 其二
- 次韵叔才幽居二首 其二
- 奉酬景纯道中见寄之什
- 僚佐再和复作二首 其二
- 读史八首 其七 沈约
- 依韵和工部兄雪五首 其一
- 春昼偶作次元述韵
- 依韵和工部兄雪五首 其二
- 里中无居寓丹阳县书怀呈邑宰张子蒙
- 次韵工部兄见寄三首 其二
- 僚佐再和复作二首 其一
- 次韵张仲宗 其三
- 蒙文中县丞以诗送苦笋走笔六首为谢 其二
- 章申公坟寺
- 走笔再和凤凰山十韵酬良器解元兼呈文中宣德 其六
- 少蕴内翰示和朱氏新治涧泉之什依韵和两绝 其二
- 定山寺
- 还乡有作二首 其一
- 次韵钱伸仲
- 村人写予像即景山饭道僧祈祷为会颇盛
- 先兄中散挽歌词四首 其二
- 伯氏少卿侍建安文安二王讲席于资善堂夜被旨锡紫章服辄成长句纪庆
- 伏蒙孝立朝请同年赴九日燕集翌日以佳篇须酒谨依韵上谢
- 和必先龙图谢酒兼呈沈次律
- 依韵和工部兄雪五首 其四
- 提宫工部兄携家见过辄成律诗二首上呈 其一
- 次韵叔才幽居二首 其一
- 灵光故基
- 曾梦良 其二
- 赠鲍钦止 其二
- 先兄中散挽歌词四首 其三
- 昌化紫霄阁次长老仲希赋
- 除夕郊居书怀
- 和小室韵
- 郡斋书怀
- 张子蒙令君挽歌词二首 其二
- 依韵和工部兄雪五首 其五
- 依韵和工部兄雪五首 其三
- 寄题拙台
- 叔父承事用先公旧韵作诗次韵和呈
- 陈朝桧
- 次韵林茂南祀喜雪二首 其一
- 景纯到汝数日遽求别仆固不敢留客然宋伯举
- 南阳诸僚和留别诗再和二首 其一
- 次韵中散兄喜雪二首 其一
- 次韵维心二首 其一
- 懋南博士暂出回邑以盛藻见观谨依韵奉和二首 其二
- 次韵工部兄见寄三首 其一
- 十二月十日泛舟以北风寒回棹
- 景山寺居大风步月
- 曾梦良
- 迩日诗卷承若拙编为小集见示且有诗因次韵
- 依韵和工部兄寻由里山泉眼
- 正月二十六日雪后登子亭示道祖
- 次韵耿守咏雪
- 去南阳有日书怀二首 其二
- 蒙若拙见和复次韵
- 蝶恋花
- 南乡子(九日)
- 西江月(次韵林茂南博士杞泛溪)
- 浣溪沙(赏芍药)
- 鹧鸪天
- 浣溪沙
- 蝶恋花(和王廉访)
- 醉蓬莱(天宁节作)
共472篇诗文
展开阅读全文
人物生平
葛胜仲,葛书思的四子,字鲁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生。他年幼时聪明过人,每天能诵书数千言,9岁能写文章,文章中常常妙语惊人。父亲葛书思为儿子葛胜仲随意选了一个老师。隔了一段时间,葛胜仲对父亲说,这位先生不适合当我的老师。父亲感到奇怪,便问缘故。葛胜仲便从袖中取出自己所写文稿,被老师改的面目全非。葛书思看了微微点头,便为葛胜仲换了老师。葛书思常同上门来客谈论诗文,偶有遗忘之处,就叫来儿子葛胜仲,葛胜仲对答如流,满座赞叹少年胜仲的才学不凡。从此以后,葛府有宾客云集的机会,葛书思总让儿子胜仲到场,陪侍左右。
葛胜仲15岁已精通经史,16岁参加开封府解试,中选。1
诗人推荐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