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
- 寄洪与权
- 慈竹
- 谢客二首
- 苦热
- 寄宿倅陆经子履
- 忆润州葛使君
- 春梦
- 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九水车谢龙
- 还东野诗
- 过扬子江
- 和束熙之雨后
- 秋日寄满子权
- 出门
- 初闻思归鸟忆昨寄崔伯易朱元弼
- 樗高操
- 春愁
- 纸鸢
- 冬阴寄满子权
- 读白乐天集
- 读东汉
- 读孟子
- 读商君传
- 读西汉
- 短谣
- 对花
- 对月忆满子权
- 对竹
- 多阴
- 饿虎不食子
- 奉寄伯兄泰伯
- 奉寄崔伯易
- 奉寄黄任道
- 奉寄朱昌叔
- 甫里
- 赋黄任道韩干马
- 孤云
- 古风
- 古监
- 古庙
- 古兴
- 观水
- 观饮
- 观鱼
- 鹳
- 广王醇正叔二思诗
- 过伍子胥庙
- 寒林石
- 寒林石屏
- 韩吏部
- 何处难忘酒十首
- 和洪与权
- 和人春雪
- 和人促织
- 和人放鱼
- 和人孤雁
- 和人古剑
- 和人久雨
- 和人双柏
- 和束蒙初九日不见菊登高
- 和束熙之论旧
- 和孙莘老将赴太平二首
- 和朱元弼春游
- 还萧几道诗卷
- 羁旅呈介甫
- 寄聱隅先生黄曦
- 寄崔伯易
- 寄都下二三子失举二首
- 寄衡父满翁
- 寄黄任道
- 寄介甫
- 寄李常伯满粹翁
- 寄李君厚
- 寄吕惠卿吉甫兼简林伯通
- 寄满粹翁
- 寄满衡父
- 寄满居中衡父
- 寄满子权
- 寄满子权二首
- 寄束伯仁
- 寄孙莘老
- 寄题韩丞相定州阅古堂
- 寄题宣州太平县众乐亭为孙莘老作
- 寄王正叔
- 寄朱元弼
- 寄姊夫焦韫叔兼简三姊
- 暨阳居四首
- 甲午雪
- 江城
- 江上
- 江上词
- 江上四首
- 交难赠杜渐
- 金山
- 金绳挂空虚自勉兼示束孝先
- 九曲池悼古
- 九日寄满子权
- 酒船
- 客次寄王正叔
- 客杭思李常伯满粹翁及衡父子权因寄此
- 口占示姊
- 哭辞
- 哭诗六章
- 快哉行呈诸友兼简仲美
- 离高邮答谢朱元弼兼简崔伯易
- 李南夫罢举归隐
- 帘
- 良农
- 临别瓜州
- 令既有高邸之行而束孝先兄弟索余诗云
- 龙池二绝
- 龙角砍和崔公度伯易
- 龙兴双树
- 楼上曲
- 露筋贞女庙
- 鲁仲连辞赵歌
- 旅次寄宝觉讷师
- 落叶
- 梅花
- 猛虎
- 孟子
- 梦蝗
- 靡靡
- 木瓜花
- 暮归马上口占
- 暮行
- 南山雪
- 南山之田赠王介甫
- 南徐怀古
- 偶成
- 偶感
- 偶闻有感
- 偶占
- 偶作
- 翩翩弓之张兮诗三章寄王介甫
- 翩翩水中舟
- 平山堂
- 平山堂寄欧阳公
- 蕲口道中三首
- 蜣蜋
- 秋日感愤二首
- 强颜寄任道子权
- 琴二首
- 琼花
- 秋怀
- 秋怀寄呈子权先示徽之兼简孝先熙之
- 秋居
- 秋日
- 秋日偶成呈杜子长显之兼简仲美刘丈
- 去草
- 壬辰三月二十一日读李翰林墓铭云以任侠为事
- 日蚀
- 日益无聊赖偶成呈子长
- 弱弱谁氏子
- 山阳思归书寄女兄
- 山中
- 山中词
- 上聱隅先生
- 上杭帅吕舍人
- 上黄任道
- 上邵宝文
- 少年答春愁
- 慎交
- 士患常不学
- 世言
- 书怀寄黄任道满子权
- 书孔融传
- 读老杜诗集
- 赠别晏樊父太祝
- 闻哭
- 效退之青青水中蒲 其二
- 悲秋
- 杂诗
- 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
- 于忽操 其三
- 晚晴寄满子权
- 不愿渔
- 次韵介甫冬日
- 效退之青青水中蒲 其三
- 酬束丈贶诗兼弱叙所怀
- 次韵朱昌叔见赠
- 答刘仲美
- 夜坐
- 大舟
- 蕲口道中三首 其三
- 病中
- 送介甫行畿县
- 谢束丈
- 效醉翁吟
- 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一鎛问耒
- 送钱公辅赴举
- 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七水车问龙
- 扬子江阻风
- 赠别晏成绩懋父太祝
- 答束孝先
- 野外
- 招夏和叔
- 酬束丈贶诗兼叙所怀
- 赠崔伯易
- 燕答
- 吕氏假山
- 同孙祖仁王平甫游蒋山作
- 养贤
- 答黄薮富道
- 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 其七 耒问斧
- 惜交诗赠束孝先
- 吴江长桥
- 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四鎛问耒
- 再寄满子权二首 其一
- 秋兴
- 袭袭
- 答友
- 效退之青青水中蒲 其五
- 学子
- 春日
- 原蝗
- 噫田操四章章六句寄呈王介甫
- 八桧图
- 溪上
- 张巡
- 何处难忘酒十首 其十
- 春城望湖
- 约僧宿北山庵先寄平甫
- 秋日感愤二首 其一
- 赠黄任道
- 鼷鼠操
- 题假山
- 春风
- 答友人
- 噫田操四章章六句寄呈王介甫 其二
- 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五耒问斧
- 何处难忘酒十首 其三
- 长江万顷明如镜
- 送黄任道歌
- 诋燕
- 月蚀
- 庭草
- 代人送常州张卿挂冠
- 送黄莘任道赴扬州主学
- 暑热思风
- 答许勤之
- 我思古人答焦千之伯强
- 不雨
- 何处难忘酒十首 其六
- 无衣一首招黄任道归
- 何处难忘酒十首 其八
- 望招隐山花回游江山思崔伯易因寄朱元弼
- 幽居感怀寄满子权
- 我策我马寄王介甫
- 赠王平甫
- 思归
- 春晚雨後
- 西园月夜醉作短歌二阕
- 忆江阴呈介甫
- 唐介
- 乌鸱
- 姚坚老见约偶成
- 饿者行
- 信笔
- 再寄满子权二首
- 次韵介甫集禧池上咏鹅
- 暨阳居四首 其四
- 送雁
- 送聱隅黄先生
- 吴学士席上作
- 闻邕盗
- 不愿渔 其一
- 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 其九 水车问龙
- 送李廷尉濠梁
- 何处难忘酒十首 其四
- 赠周伯玉下第
- 陬操
- 题满氏申申亭
- 题天长县苏太尉庙
- 登郡楼
- 雨後
- 洗竹
- 送仲宝叔赴秦幕
- 暑中懒出
- 春怨
- 我策我马寄王介甫 其二
- 效古
- 闻太学议
- 答孙莘老见寄
- 中夜二首
- 送僧自总
- 送周器之归润再索
- 别陈药院
- 再赠束孝先
- 终风操
- 夜深吟
- 赠刘成文
- 谢几道见示佳什因次元韵二首
- 送赠王平甫
- 登甘露寺阁
- 赠杜渐子长
- 岁暮言怀呈诸友
- 次韵介甫怀舒州山水见示之什
- 中秋望月
- 孙莘老将赴太平二首 其二
- 武侯
- 赠李定资深
- 答刘成父四愁诗
- 暑旱苦热
- 送春
- 感愤
- 春游
王令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任要职,而他父亲只当过几年郑州管城县主簿。王令五岁时,母亲父亲已相继离世,唯一的姐姐已出嫁,王令遂成孤儿,无所依靠,只得孤身一人随当时在淮南东路真、扬州当驻泊、巡检一类低级武官的叔祖父王乙来到扬州,寄居在叔祖父门下长大成人,王令因此而以广陵人自居。
王令七八岁时进书塾读书。他常是白天与众学童一起嬉戏,晚上回家独自读书,有时通宵达旦而不眠。少年时代的王令,好助人,气盛放纵,对他人不义行为好当面指责而无所顾忌,众人都很敬服他。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十六岁的王令跟随叔祖父的长子越石来到瓜洲(今江苏扬州南)。次年,王令即离开寄居十年的叔祖父而另立门户,接回了寡居而难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从此,王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与姐姐相依为命、孤贫流浪的家塾聚学生活。经济上失去了对叔祖父的依赖,一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担子落在了年仅十七岁的王令身上。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只身到山阳县某家塾当先生。第二年,又应邀去天长县一束姓的人家家塾聚学。在这里,王令一共度过了五个春秋。束氏,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他给了孤苦的王令经济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慰。实际上,束氏二子年龄与王令相当,也有一定的学识。王令《答束孝先》云:“君家兄弟贤,我见始惊夥,文章露光芒,藏蕴包丛脞。关门当自足,何暇更待我?固知仁人心,姑欲恤穷饿。”王令名为先生,实乃伴读,他也从不以先生自居。王令依靠束氏的帮助,维持着自己与家人的生活。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朝廷举行科举考试,二十一岁的王令不顾众人的劝说,决然放弃了进取功名的机会。他本希望“生太平世,读书学古,自少壮期切切以自奋进,裨补当世之万一”,可现在“不幸穷蹇颠倒,不得比常流”(《壬辰三月二十一日读李翰林墓铭云少以任侠为事因激素志示杜子长》)。在这以后几年间,王令从未参加科举考试。黑暗的社会现实,寄居他人篱下的孤贫生活,使他徒有济世救民之宏愿,却又不甘愿“将六尺躯,贱易五羖皮”(《答黄薮富道》),他以为人生只是暂就天地舍,“百岁只如梭过机,安能跼促努筋力,眼穿仰望丹桂枝?”(《快哉行呈诸友兼简仲美》)就在这一年除夕,在万家欢笑声中,王令哭作《送穷文》,叙述自己悲惨的人生,以泄心中苦闷:“自我之生,迄于于今,拘前迫后,失险堕深。举头碍天,伸足无地,重上小下,卒莫安置!刻瘠不肥,骨出见皮,冬燠常寒,昼短犹饥……”
束氏子女年龄渐长,王令觉得再不辞去空受馈赠有愧,便辞别束氏到高邮聚学。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经高邮,王令投书并赠《南山之田》一诗与王安石以求见,开始了他与王安石的交往。王安石长王令十一岁,在这之前,早与王乙父子相熟,王令也早已敬佩他的人品和文章,王令曾在《与束伯仁手书》中云:“自扬雄以来,盖未有临川之学也。”王安石也十分看重王令的为人与才学。在回信中他赞王令“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学为君子而方不已”。从此,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成莫逆之交。经王安石的举荐,当时许多有声誉的文人学者开始与王令投赠唱和,王令的诗文得以传抄流通。王令声誉赫然,便有不少好攀附之徒望风伺候,进誉献谀,这使清高倔强的王令大为恼火,他在门上大书“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则令我烦,去则我不思”以绝客。
这一年,江淮大闹蝗灾,到处饿殍遍野,满目凄凉。王令见其景,愤作《梦蝗》诗。
次年,王令被高邮知军邵必强邀为高邮学官,不久便书告邵必:“人固各有志,令志在贫贱,愿阁下怜其有志,全之不强。”辞归天长束氏。王令重返束氏之家,“去而复来,苟得食以自延”,“而受人之厚赐,无足酬报”而又“迫于莩饿,又不得自引而去,其惭于旦暮不忘”。不求功名的生活信念和生活的贫困,使王令陷于难堪的境地而难以自拔。
王令知道,自己不可能靠束氏的怜悯度过一生。于是在二十五岁那年秋天,他辞别束氏,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以求聚徒教授糊口。然在润州事久未成,又不得不重返瓜洲。
从十七八岁开始,王令就独自一人为养家糊口而四方奔走,饱受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常以孤雁自喻:“万里常为客,飞飞岂自由?情知稻粱急,莫近网罗求。……哀鸣徒自切,谁谓尔悲愁。”(《雁》)他感叹“笑面恶肝脾”(《交难赠杜渐》)的险恶人心;他渴望有朝一日,“买田结归庐,种树屋四周,子居课桑蚕,我出鞭耕牛,教妻绩以筐,使儿饷东畴,坐笑忘岁时,聚首成白头”(《山阳思归书寄女兄》)。
润州之行,经济上无所收获,虚度一年光阴,这使王令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虽说王令奉寡姊如严父,教孤甥如爱子,可为了大家不致饥寒而死,他不得不决定让多年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姐姐再嫁。据封建礼教,妇女在丈夫去世之后,应终身守节,不可再嫁。为了不使自己和姐姐在熟人面前感到羞愧而无地自容,从润州归来不久,王令便举家迁往江阴暨阳。
“颓檐断柱不相缔,瓦坠散地梁架虚,门无藩闑户不闭,时时犬彘入自居。”从王令《暨阳居四首》中的这段描写,我们可以得知其住房的破败不堪。房主人可怜他不能自己动手修葺,便替他找来一位泥瓦匠,这位泥瓦匠见王令穷得实在拿不出什么来招待他,便伺机溜之大吉。“家无田食储,雀鼠非我仇,朝出从人居,诗书讲前修”(《暨阳居四首》),王令依旧一贫如洗,依旧靠聚徒教授勉强度日,同时四方借贷,艰难地筹集姐姐再嫁所必需的资金。
姐姐出嫁了,王令又成孤身一人。孤独、贫穷与时发时愈的脚气病纠缠着他,使他精神颓丧,难以振作。深夜,他常独对摇曳的烛火,顾影自叹,泪滴满襟。他感叹自己“趋坐迷夷涂,失城陷深堑,病拙未为疗,膏肓不容砭。无家可容归,有灶外断掭”(《夜坐》)。他希望能早日与亲人一起盖棺而去,结束苦难的命运。
在这以后的凄苦生活中,唯一给他带来安慰的是在王安石的关心与努力下,他终于娶亲成家。还是在十八岁时,王令就曾书告姐姐“吾将亦娶妇,力以石臼未”,然而奉寡姊,育孤甥,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难以如愿。王令二十六岁在润州之时,王安石就多次修书给舅舅吴蕡,力荐王令,以求吴蕡之女能与王令成婚。嘉祐三年,王令前往吴蕡所任地蕲州蕲春县(今湖北蕲春县)迎亲,于十一月归暨阳,十二月,又“以生用之窘”而应人之邀到常州聚徒讲学。
迎亲而归,次年妻子有孕,这给王令孤寂贫困的生活带来了一点安慰与甜蜜。然而,此时他的脚气病越来越剧。疾病迫使他卧床难起,“足疾之余,心虚善忘,恍惚无聊”(《与王介甫书》)。嘉祐四年(1059)六月初二,年仅二十八岁的王令便在贫病交加之中离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