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纲
- 次韵彦达雨霁
- 代人上郑相生日三首 其三 寿烛
- 用前韵送春
- 感皇恩(休官)
- 点绛唇(二之二)
- 浣溪沙(四之二)
- 临江仙(坚生日)
- 绿头鸭(次韵王伯寿)
- 绿头鸭(次韵陈季明)
- 凤栖梧(丁宅二侍儿·五之五)
- 点绛唇(荣国生日二首·二之一)
- 浣溪沙(安人生日·四之四)
- 朝中措(腊日·三之三)
- 满庭芳(生日)
- 江城子(和吕丞送进士赴省)
- 朝中措
- 青门饮(京师送王敏求归乡)
- 浣溪沙(四之三)
- 万年欢(荣国生日)
- 西江月(壬午生日)
- 浣溪沙 红桥
- 蓦山溪(甲辰生日)
- 临江仙(次韵陈少阳重九)
- 满庭芳(荣国生日)
- 浣溪沙(荣国生日四首·四之一)
- 念奴娇(次韵张仲远,是日醉甚,逃席)
- 念奴娇(次韵李公显木樨)
- 朝中措(安人生日·三之一)
- 凤栖梧(安人生日·五之一)
- 凤栖梧(五之二)
- 凤栖梧(婺州席上·五之三)
- 凤栖梧(癸未生日·五之四)
- 好事近(梅柳)
- 菩萨蛮(上元)
- 菩萨蛮
- 清平乐(上元)
- 人月圆(壬午生日,时初遇会庆节,至翌日小集)
- 惜分飞(次韵丁希闵)
- 减字木兰花(安人生日)
- 万年欢
- 浣溪沙
- 凤栖梧/蝶恋花
- 秋日野望
- 送侄合赴省试三首 其一
- 送侄合赴省试三首 其二
- 送侄合赴省试三首 其三
- 闻官军掩杀城中群寇次传道韵
- 饮散
- 闻镇江贼平
- 七月晦
- 对月
- 泊舟庙湾次侄合
- 次韵黄尧翁斗鸡三首 其一
- 次韵黄尧翁斗鸡三首 其二
- 次韵黄尧翁斗鸡三首 其三
- 读书
- 夜雨
- 闭閤
- 次韵李彦达客舍秋怀
- 次韵彦达
- 木落
- 思归
- 感恩
- 幽情
- 彦达作诗自叹次韵勉之
- 日暮
- 晚雨
- 次韵戏彦达思归
- 月夜
- 秋夜小酌
- 探梅
- 山中即事
- 次韵彦达折梅
- 僻居
- 岁暮二首 其一
- 岁暮二首 其二
- 用前韵
- 野望
- 郊祀庆成用坚
- 次韵方守送进士
- 次韵洪总领题花信亭得江楼二首 其一
- 次韵洪总领题花信亭得江楼二首 其二
- 显仁皇后挽词三首 其一
- 显仁皇后挽词三首 其二
- 显仁皇后挽词三首 其三
- 何丞相挽词三首 其一
- 何丞相挽词三首 其二
- 何丞相挽词三首 其三
- 谭胜仲挽词二首 其一
- 谭胜仲挽词二首 其二
- 汤德广挽词三首 其一
- 汤德广挽词三首 其二
- 汤德广挽词三首 其三
- 庄弱翁挽诗二首 其一
- 庄弱翁挽诗二首 其二
- 胡氏硕人挽词二首 其一
- 胡氏硕人挽词二首 其二
- 舅李侍郎挽词三首 其一
- 舅李侍郎挽词三首 其二
- 舅李侍郎挽词三首 其三
- 洪庆善挽词二首 其一
- 洪庆善挽词二首 其二
- 沈洞元挽词
- 丁宣仲挽词
- 李居正挽词
- 丁明仲挽词二首 其一
- 丁明仲挽词二首 其二
- 陈美成挽词二首 其一
- 陈美成挽词二首 其二
- 丁宋卿挽词
- 彦深弟挽词
- 陈子张挽词二首 其一
- 陈子张挽词二首 其二
- 坚所生母李氏安人挽词五首 其一
- 坚所生母李氏安人挽词五首 其二
- 坚所生母李氏安人挽词五首 其三
- 坚所生母李氏安人挽词五首 其四
- 闻车驾幸秘府二首 其一
- 闻车驾幸秘府二首 其二
- 九日陈少阳同戴国衡王虞章游天清寺菊坡不蒙践约次韵少阳
- 书怀
- 郑枢密生日五首 其一
- 郑枢密生日五首 其二
- 郑枢密生日五首 其三
- 郑枢密生日五首 其四
- 郑枢密生日五首 其五
- 谒蒋仲远坐中出所知和徐学士诗归而次韵二首是日饮仲远宅见二侍儿 其一
- 谒蒋仲远坐中出所知和徐学士诗归而次韵二首是日饮仲远宅见二侍儿 其二
- 谢周仲弼寄新米
- 索仲弼和诗且邀奕
- 次韵彦章秋夜有感
- 谢洪察院送酒
- 次韵陈去非中秋无月
- 送杜子从赴成都倅
- 友人哭内作诗次韵
- 喜门客至
- 次韵仲弼重九
- 次韵仲弼 其一
- 次韵仲弼 其二
- 次韵李传道感事
- 伤春
- 次韵传道夜观牡丹
- 归乡
- 用前韵
- 避寇舣舟遇雪
- 用前韵
- 春耕
- 次韵顾应文
- 次韵孙仲益食豚鱼
- 次韵应文游东园
- 与韩子苍别久忽邂逅于临川遭时乱离道旧感叹子苍有诗见赠次韵奉呈二首 其一
- 与韩子苍别久忽邂逅于临川遭时乱离道旧感叹子苍有诗见赠次韵奉呈二首 其二
- 言怀用子苍韵
- 谢钱巽叔用子苍韵
- 寄曾公衮用子苍韵
- 晚兴二首次人韵 其一
- 晚兴二首次人韵 其二
- 次韵谢人惠诗
- 次韵钱巽叔见赠
- 家叔示秋夜诗次韵
- 用前韵
- 雪晴
- 次韵彦达催诗
- 探梅
- 彦达乘小舟醉归堕水作此戏之
- 庚午三月十日游茅山
- 王伯寿见复用前韵奉答
- 次韵伯寿述怀
- 衰病辞禄
- 衰病辞禄 其二
- 用前韵再简二首 其一
- 用前韵再简二首 其二
- 赴喜雪御筵归作
- 进呈皇太后回銮事实
- 太庙灵芝产于仁宗皇帝英宗皇帝两室前楹芝上有文成王字臣叨陪政府得预荣观谨课成律诗二首 其一
- 太庙灵芝产于仁宗皇帝英宗皇帝两室前楹芝上有文成王字臣叨陪政府得预荣观谨课成律诗二首 其二
- 岁前三日立春值雪会同僚饮
- 上元
- 休官
- 作亭池上日游其间颇觉自适
- 题喜归亭
- 次韵袁仲诚见赠
- 再用喜归亭韵
- 送张辅卿省试
- 避寇舟中风雨大作
- 王伯寿示佳作备述穷苦次韵奉呈
- 雪作
- 次韵王周伯和应文诗
- 应文监视刈穫有诗辄和一篇恐以一饱废学因而勉之
- 九日用前韵
- 次韵周伯见赠
- 用前韵
- 老夫辞荣里居行年八十酒间漫成拙句二首述意而已不以示外也 其一
- 老夫辞荣里居行年八十酒间漫成拙句二首述意而已不以示外也 其二
- 亲旧以老夫年及中寿既辱临况又多以诗词相庆祝顾衰谢何以得之辄成鄙句叙述感悰
- 老病
- 送釜孙省试
- 某上章辞免召命蒙恩矜许仍赐羊酒存问自念衰残辱此异数不胜感天荷圣之情谨课成拙诗一首
- 用前韵
- 考妣赠官一时荣耀老怀易感辄敬书长句
- 郑国太挽词四首 其一
- 夜饮二首 其二
- 弟侄三人同日受官实为吾家盛事老怀不胜忭喜作四小诗见区区之意 其四
- 归自金坛值雨宿顾龙山翌日施米作供
- 次韵苏养直破虏谣
- 春末桃李盛开竹间有梅一枝嶷然秀发用唐子西韵简汪彦章
- 寄宿隐静东轩轩外竹引飞泉落地中隔窗闻之如秋雨泻檐声
- 外祖李承事挽词二首 其二
- 次韵李道士观南山三首 其三
- 陈叔美挽词
- 外祖李承事挽词二首 其一
- 戏张处文二首 其一
- 吴氏太淑人挽词
择墓葬母
王智兴在卑微时,曾经做徐州管门的职务。有个道士就住在大门旁边的房子里,王智兴每天早晨起来都拿着扫帚清扫,除去道上的脏东西,而且每次一定要把道士的门前扫干净。天长日久,道士非常感谢他。后来王智兴的母亲去世,他就把这件事告诉道士,道士对王智兴说:“我会看墓地,如果商议埋葬的事,我给你卜算找个风水宝地。”一天,王智兴就带着道士前去看墓地。道士用王智兴拿着的竹杆在一处做上标记。道士说:“一定要把你的母亲落葬在这个地方,这样你可以长寿,而且两代都可以做高官。”王智兴第二次去挖墓穴时,那竹杆上长满竹叶,他心里感到特别奇怪,就把母亲埋葬。
预言灵验
王智兴曾经从郡中到上都办事,就住在郾城的旅馆里。正遇上店主的妻子将要临产,看见两个人进到王智兴住的房间里,惊讶地说:“徐州王侍中在这。”接着说:“店主妻子所生的孩子五岁时当因金疮而死。”王智兴记住这些话,等到第五年时,王智兴再次路过这个店,就询问妇人所生的孩子,那妇人说:“最近因为斧子砍伤而死。”
纳士作诗
王智兴初任徐州节度使时,文韬武略,很负盛名,在幕府初建时,他招纳很多知名人士。一天,幕府中的从事们在使院中宴饮,和宾朋们赋诗。一会儿,王智兴知道后,王智兴便和护军一起来到宴会上。从事们见他到来,便撤去笔墨,又摆上酒菜迎接。呆了一会儿他才问道:"方才听说判官和你们作诗,怎么看我来了就停止了?"马上又让人取来笔砚,把一些彩笺放在桌上。众宾客正在疑惑,他和大家一起举杯喝酒,并说;"我本来是想看你们作诗的,并不是来为了喝酒。"小吏也把彩笺放到他面前,从事都让他作一首诗,王智兴说:"我是靠用兵打仗起家的,对诗词文章很少留心,今天和各位名士在一起,我就不怕献丑了。"于是展纸提笔,一会就写完一首:“三十年来老健儿,刚被郎官遣作诗。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自知。”四座宾客看到后,都很惊讶赞叹。当时文人张祜也在座,监军对张祜说:"你看到这种场面,能没有话说么?"张祜便即席献诗:“十年受命镇方隅,孝节忠规两有余。谁信将坛嘉政外,李陵章句右军书。”王智兴看完笑着说:"你对我褒奖得有点过头了。"他左右有人说:"这些读书人,就会谄媚。"王智兴训斥那些人说:"有人若是说我坏,你们又能怎么说?张秀才是国内知名人士,让国内人听说这事,还以为我王智兴只愿听好话似的。"他把张祜留住好些日子,临走时,还赠送他一千匹绢。
请兵救援
王智兴年少时骁勇果敢,初在徐州刺史李洧属下当亲兵。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军事叛乱不断发生。建中二年(781年),淄青节度使李纳谋叛,打算杀害李洧,李洧于是以徐州归降朝廷。李纳大怒,派兵拼命进攻徐州。李洧派遣王智兴前往京城长安告急,王智兴擅长跑路,不出五天便来到长安。唐德宗李适派出朔方军五千名士兵,让将领唐朝臣带领着他们,与刘洽、曲环、李澄共同跟随王智兴前往援救徐州,很快就解除徐州之围。从此,王智兴成为徐州独挡一面的将领,多次率军抵抗李纳。历任滕、丰、沛、狄四州镇将。
讨伐师道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叛,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图谋割据,便与吴元济联合谋划袭扰朝廷军队,因此屡次出兵侵犯徐州。元和十年(815年),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李愿将步兵、骑兵全部交托给王智兴,让他率领前往抵抗叛军。李师道的部将王朝晏正进攻沛县,王智兴率军迎战,将他击败,王朝晏于是逃回守卫沂州。当时李师道另一位部将姚海率领两万(一作五万)精兵围攻丰县,进攻非常急迫。王智兴进军到丰县北边,打败姚海的军队,俘获三名漂亮的小妾,王智兴害怕将士争抢,便说:“军队里有女人,怎能不打败仗?她们虽然无罪,但却违反军法!”就把她们杀死示众。王朝晏从沂州率领轻装士兵袭击沛县,夜里在狄丘会战,王智兴再次打败王朝晏。后来,王智兴经过多次升迁,官至侍御史、武宁军都押衙。
元和十三年(818年),朝廷大军讨伐李师道,王智兴率领步兵、骑步八千人驻扎在胡陵,与忠武军会合,将骑兵交给他的儿子王晏平、王晏宰率领作为先锋,自己率领军队接应他们。王智兴破坏黄河桥梁,收复黄队,进攻金乡,攻占鱼台,俘虏、杀死叛军数以万计。叛乱平定后,王智兴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召回王智兴,任命他为沂州刺史。
征叛刮财
长庆元年(821年),河北藩镇再度叛乱,朝廷派兵镇压叛乱。唐穆宗素闻王智兴有勇有谋,便任命他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任御史大夫,充任武宁军节度副使、河北行营都知兵马使,让他率领三千兵力渡过黄河,讨伐叛军。
长庆二年(822年)三月,王智兴率领三千精兵讨伐幽州、成德,武宁军节度使崔群忌怕王智兴,奏请朝廷任命王智兴为节度使,或召其进京,授予其它官职,让他离开武宁。朝廷尚未答复,王智兴自己已产生疑心。正好这时朝廷下诏赦免王廷凑,诸道参加讨伐的军队都已停罢。王智兴率兵先行一步,回到武宁境内。崔群听说王智兴已率兵入境,十分恐惧,派人前往迎接慰问,并让士卒放下武器,然后入城。王智兴拒不从命,三月十四日,率兵径直向徐州城挺进,城中人开门待命,王智兴杀异已者十多人,然后来到节度使衙署,面见崔群和监军,拜倒在地说:“这都是将士的意思,我个人毫无办法。”他为崔群和判官以及随行人员准备护送的人员、马匹和行装,其实都早已准备好。随后率兵护送崔群前往京城,到埇桥返回。埇桥有朝廷设置的盐铁院仓库,于是,王智兴纵兵大掠盐铁院储藏的钱币和布帛,以及诸道向朝廷进奉而经过汴河中的船只,商人和行人在船上的财物。不久,王智兴派遣轻装士兵二千人袭击濠州,三月二十五日,濠州刺史侯弘度弃城逃奔寿州。朝廷考虑到刚刚对幽州、成德的讨伐,无力再讨王智兴的叛乱,三月二十八日,任命王智兴为检校工部尚书、徐州刺史、御史大夫、武宁军节度使、徐泗濠三州观察使。从此,王智兴搜刮钱财,交结权贵幸臣来沽名钓誉,开支不够,开始在泗口收税来帮助军费开支。
长庆二年(822年)八月,王智兴与宋州刺史高承简联合打败宣武的军队,斩首一千多人,其余兵众逃亡。李騕进攻宋州时,王智兴率领全部精兵进军宋州西边,在漳口打败李騕。李騕叛乱平定后,王智兴升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司空。
长庆四年(824年)十一月,王智兴借口唐敬宗要过生日,奏请在泗州设置戒坛,剃度僧尼,以此作为向唐敬宗生日的祝福,唐敬宗批准。自从元和年以来,朝廷下敕禁止各地设戒坛剃度僧尼这种弊政,王智兴企图积聚钱财,首先破例请求设置,于是,四方百姓云集而来,其中,以江、淮尤多,王智兴的家财由此而达到数万之多。浙西道观察使李德裕上奏说:“如果不赶快制止,到陛下的生日时才停止的话,那么总计浙江东道、浙江西道、福建道就会丧失六十万个劳动力。”奏折送到朝廷的当天,唐敬宗命令王智兴停罢。
大败叛军
太和元年(827年),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占据沧、德二州反叛。同年七月,王智兴上奏朝廷,请求率领本镇三万兵马,自备五个月的粮饷,出兵讨伐李同捷,唐文宗批准。八月,唐文宗下诏,消除李同捷的官爵,命令王智兴与横海节度使乌重胤、义成节度使李听等人各率本镇兵马讨伐李同捷。[24]十二月,唐文宗加任王智兴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沧德行营招抚使。
太和二年(828年),王智兴与叛军交战,招降叛军将领十人、精兵三千。同年三月,王智兴攻打叛军所占据的棣州,焚烧三个城门。九月,王智兴攻下棣州。众将听说后,作战更加卖力,于是大败叛军。
陷害石雄
太和三年(829年)二月,当时武宁捉生兵马使石雄作战勇敢,爱护士卒。而王智兴对部下残虐无道,军中打算驱逐王智兴,然后拥立石雄为节度使。王智兴得知后,就乘石雄在前线作战立功的机会,奏请朝廷任命他为刺史,朝廷于是任命石雄为壁州刺史。石雄离开武宁后,王智兴杀死军中平日和石雄关系密切的将士一百多人。四月,王智兴奏称石雄煽动军情,请朝廷把他杀掉。唐文宗知道石雄被王智兴诬陷而无罪,于是,下令免死,流放到白州。
历任要职
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王智兴入京朝见唐文宗,唐文宗在麟德殿赐宴,对其赏赐丰厚,并授任他为守太傅,封爵雁门郡王,兼任侍中。十二月,改任许州刺史、忠武军节度、陈许蔡等州观察使。
太和七年(833年),改任河中尹、河中节度、晋磁隰三州观察使等。太和九年(835年)五月,改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宋亳汴颍四州观察使等。
因病去世
开成元年(836年)七月,王智兴病逝,时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王智兴为太尉,并停朝三日以示哀悼,将其安葬在洛阳榆林的北原,四镇将校参加葬礼者有一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