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
- 题李伯时元祐内厩五马图黄太史书其齿毛
- 钦颂世祖皇帝圣德诗
- 投赠刑部尚书不忽木公
- 咏逸民十一首 其七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 云林山中 其一
- 【黄钟】人月圆 一枝仙桂香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其十七 五月
- 绝句
- 题括苍山成德隐玄洞天
- 纪旧游
- 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
- 庆寿僧舍即事
- 次袁学士上都诗韵
- 春寒
- 雪后同子俊游何山次韵四首 其一
- 雪后同子俊游何山次韵四首 其二
- 雪后同子俊游何山次韵四首 其三
- 雪后同子俊游何山次韵四首 其四
- 早春
- 重游弁山 其一
- 重游弁山 其二
- 秋夜
- 次韵陈无逸中秋月食风雨不见
- 独夜
- 次韵子山登楼有感 其一
- 次韵子山登楼有感 其二
- 闻角
- 次韵冯伯田秋兴 其一
- 次韵冯伯田秋兴 其二
- 次韵冯伯田秋兴 其三
- 本斋先生挽诗 其一
- 本斋先生挽诗 其二
- 赠权季玉兼简李顺甫
- 奉和帅初兄将归见简 其一
- 奉和帅初兄将归见简 其二
- 送杨幼澄教授归江西兼寄吴幼清
- 送李清甫由御史出按四川
- 送刘伯常淮东都事
- 晋公子奔狄图邀端父御史同赋
- 题米元晖山水
- 送张仲实还杭州
- 食粥
- 酬卫处士见赠
- 送吴礼部奉旨诣彭湖
- 大司农侯公挽诗
- 和周景远见寄二首 其一
- 和周景远见寄二首 其二
- 奉隆福召命赴都过德清别业
- 谢石林赠湖石次其韵
- 筇竹杖赠天圣长老仁公仁有诗次其韵
- 胡穆仲先生挽诗
- 赠永清曹显祖县尹
- 赠郑之侨
- 来鹤亭
- 李太白酒楼
- 送翟伯玉云南省都事
- 题赵敬父侍御祖德诗
- 获周丰鼎见博古图第三卷铭六字
- 赠刘节轩侍御
- 雨
- 寄题陆振之与閒堂
- 次韵观复表兄见简 其一
- 次韵观复表兄见简 其二
- 故两浙运使李公挽诗 其一
- 故两浙运使李公挽诗 其二
- 次韵舜举春日感兴
- 蛾眉亭
- 大都红门外海子上即事
- 弁山佑圣宫次孟君复韵
- 送陈都事云南铨选兼简李廉访
- 杭州拱北楼
- 万柳堂即席
- 游补陀
- 和姚子敬秋怀五首 其一
- 和姚子敬秋怀五首 其二
- 和姚子敬秋怀五首 其三
- 和姚子敬秋怀五首 其四
- 和姚子敬秋怀五首 其五
- 登飞英塔
- 次韵刚父无逸游南山作
- 次韵子俊
- 次韵本斋先生即事
- 次韵章得一同原父侄游兰泽
- 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二首 其二
- 奉和帅初雨中见赠 其一
- 奉和帅初雨中见赠 其二
- 次韵帅初
- 多景楼
- 东阳八咏楼
- 金陵雨花台遂至故人刘叔亮墓
- 赠周景远田师孟
- 送李元让赴行台治书侍御史
- 送刘天锡镇守鄂州
- 送缪秀才教授真州
- 送阎子静廉访浙西
- 次韵左辖相公
- 次韵左辖相公奉寄行台中丞徐公
- 送孟君复信州总管
- 追挽宋汉臣副使
- 送吴思可总管汀州
- 李仲渊求其弟叔行万竹亭诗为赋一首
- 王氏节妇
- 和姚子敬韵
- 赵子敬御史志养堂
- 至元庚辰繇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 其一
- 至元庚辰繇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 其二
- 初到济南
- 刘端父御史见和初到济南诗次韵荅之
- 次韵端父和鲜于伯几所寄诗
- 春日送廉访监司赴都
- 送刘安道指挥副使还都兼寄李士弘学士
- 趵突泉
- 继郑鹏南书怀
- 惊秋
- 德清闲居
- 题山堂
- 醉后同张刚父清风楼联句
- 和邓善之九月雪
- 次韵子敬怀王子庆往吴中
- 海子上即事与李子构同赋
- 重用韵
- 次韵西云长老赠周仲和
- 送杜伯玉四川行省都事
- 次韵李秀才见赠
- 送岳德敬提举甘肃儒学
- 送萧万户镇阆州
- 留别沈王
- 德昌总管雪后见过而余适往德清别业归来承惠诗走笔奉和
- 三日后再雪德昌复枉骑见过既而复和前萹见赠辄亦次韵
- 已酉元日朝拜喜晴总管次前韵见教复和一首
- 游乌镇次韵千濑长老
- 赠张进中笔生
- 赠放烟火者
- 挽洞霄章耕隐
- 题温雪峰诗迹
- 次韵庞夷简礼部
- 卢彦威用韵见赠亦复次韵
- 论书
- 寄题保定杜处士晚翠楼
- 赠张德玉
- 岁晚偶成
- 胜槩楼
- 次韵杜浩卿咏所藏研
- 送史总管廉访江东
- 赠脱帖木儿总管
- 寿平章李韩公
- 鹤归亭
- 挽道士危功远
- 送柳汤佐怀孟总管
- 送吴真人谒告归为二亲八十之寿兼降香名山
- 老态
- 天冠山题咏
- 牧废苑
- 赠子敬
- 题秋山行旅图
- 题高彦敬树石图
- 题萱草蛱蝶图
- 黄葵词
- 题孙安之松楸图
- 题太白酒船图 其一
- 题太白酒船图 其二
- 题彦敬越山图
- 寄题真定明远亭
- 因禅师挽诗 其一
- 因禅师挽诗 其二
- 因禅师挽诗 其三
- 因禅师挽诗 其四
- 因禅师挽诗 其五
- 题李仲宾野竹图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一 龙口岩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二 洗药池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三 炼丹井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四 长廊岩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五 金沙岭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六 升仙台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七 逍遥岩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八 灵湫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九 寒月泉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十 玉帘泉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十一 长生池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十二 道人岩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十三 雷公岩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十四 石人峰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十五 学堂岩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十六 老人峰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十七 月岩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十八 凤山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十九 仙足岩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二十 鬼谷岩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二十一 风洞
-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二十二 钓台
- 玄洲十咏寄张贞居 其一 菌山
- 玄洲十咏寄张贞居 其二 罗姑洞
- 玄洲十咏寄张贞居 其三 霞架海
- 玄洲十咏寄张贞居 其四 桐花源
- 玄洲十咏寄张贞居 其五 鹤台
- 浪淘沙令
- 题洞阳徐真人万壑松风图
- 黄清夫秋江钓月图
- 初至都下即事 其一
- 赠彭师立 其一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其八 八月
- 赠相师王蒙泉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织 其十三 正月
- 初至都下即事 其二
- 杨坚州治水歌
- 送王月友归杭州 其二
- 述怀
- 吴真人卢沟雨别图
- 人日立春
- 钱唐怀古
- 自释
- 和子俊感秋五首 其二
- 玄洲十咏寄张贞居 其八 火浣坛
- 偶成 其二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其二十 八月
- 杂诗
- 春思
- 和黄景杜雪中即事 其一
- 哀鲜于伯几
- 偶成 其一
- 罪出
- 秋日锦樱为继卿作
- 巫山一段云 聚鹤峰
- 古风十首 其九
- 高氏谨节堂
- 古风十首 其十
- 美人隔秋水
- 题所画梅竹赠石民瞻 其二
- 送程子充运副之杭州
- 二月二日尊经阁望郊外山水二首 其一
- 偶得灵壁石笔格状如俗所谓钻云螭虎者因成绝句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其三 三月
- 题周秀才此山堂 其一
- 岁莫和刚父杂诗四首 其三
- 题四画 其一 桃源
- 以画寄高仁卿
- 题朱锐雪景
- 题龚圣予山水图 其二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其十九 七月
- 咏逸民十一首 其十一
- 秋夜曲 其二
- 玄洲十咏寄张贞居 其六 玄洲精舍
- 咏逸民十一首 其一
- 赠道隆上人
- 自警
- 题仲宾竹 其一
- 又
- 春日漫兴
- 宿五华山怀德清别业
- 次韵齐彦学士中秋雨后玩月
- 题范蠡五湖杜陵浣花 其二
- 题董元溪岸图
- 和黄景杜雪中即事 其二
- 古风十首 其四
- 古风十首 其二
- 题李公略所藏高彦敬夜山图
- 酬罗伯寿 其二
- 喜晴
- 咏逸民十一首 其二
- 奉和本斋先生午日绝句二首 其二
- 杨天瑞府判平冤诗
- 古风十首 其六
- 送田师孟知河中府
- 送李仲渊同知眉州
- 偶成绝句二首奉怀宋齐彦学士田师孟省郎 其二
- 元日朝贺
- 赠赵虞卿
- 清胜池上偶成
- 赠别夹谷公二首 其一
- 题苍林叠岫图 其二
- 即事三绝 其一
- 题西溪图赠鲜于伯几
- 刘时济归来堂
- 题归去来图
- 庭前松
- 题周秀才此山堂 其二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其十五 三月
- 牧牛图
- 都南张氏园寓居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其四 四月
- 酬滕野云
- 吴俊卿义塾
- 和子俊感秋五首 其三
- 九月八日雨中闷坐和荅仇仁父张季野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其十六 四月
- 题所画梅竹幽兰水仙赠鹤皋 其四
- 送王子庆诏檄浙东收郡县图籍 其一
- 和黄景杜雪中即事 其四
- 听姜伯惠父弹琴擘阮
- 题群仙壁
-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 其一
- 即事三绝 其三
- 松涧诗赠丁师善
- 送王子庆诏檄浙东收郡县图籍 其三
- 酬罗伯寿 其一
- 酬潘提举
- 赠相者
- 虞美人
- 寄题杜尊师白云庵琼秀亭 其一
- 题桃源图
- 允怀斋
- 兴中府某氏见山楼
- 赠张彦古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耕 其一 正月
- 杭州雨中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其七 七月
- 咏怀六首 其一
- 题钱舜举着色梨花
- 送高郎仲德往汝州迎母
- 题东野平陵图
- 次韵信仲晚兴
- 咏逸民十一首 其十
- 赠别夹谷公二首 其二
- 咏逸民十一首 其四
- 题王子庆所藏大年墨雁
- 送董参政赴召
- 赠季明道尊师
- 谢鲜于伯几惠震馀琴云是许旌阳手植桐所斲
- 题孙登长啸图
- 题孤山放鹤图 其二
- 幽独二首 其二
- 鱼乐楼
- 桐庐道中
- 送黄景杜
- 题所画梅竹幽兰水仙赠鹤皋 其一
- 次韵舜举四慕诗
- 题四画 其三 四皓
- 玄洲十咏寄张贞居 其九 玉像龛
- 题山水卷
- 奉和本斋先生午日绝句二首 其一
- 江城子 赋水仙
- 宫中口号 其一
- 赵村道中 其一
- 晓起闻莺
- 题杨司农宅刘伯熙画山水图
- 题舜举摹伯时二马图
- 和黄景杜雪中即事 其三
- 次韵周公谨见赠
- 送王月友归杭州 其一
- 古风十首 其八
- 题四画 其四 赤壁
- 寄题右之此静轩
- 咏怀六首 其四
- 兔
- 赠恢上人
- 东郊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其五 五月
- 寄题杜尊师白云庵琼秀亭 其二
- 渔父词二首 其一
- 后庭花·清溪一叶舟
- 东城
- 岳鄂王墓
- 蝶恋花
- 虞美人 浙江舟中作
关键人物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末,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承前启后
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三是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六是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八是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
审美标准
综观赵孟頫的画迹,并结合其相关论述,可以知道,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
1.提倡古意
历史上每遇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人们总是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时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复礼”、魏晋“竹林七贤”的返朴归真、唐宋的“古文运动”等,重视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赵孟頫提倡“古意”的出发点亦不例外,他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不仅如此,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他还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2.转化
应当特别指出,赵孟頫的山水画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这些理论与实践,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宗师的地位。
弟子众多
作为一代宗师,不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仲宾,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受到他的画艺影响,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绮丽奇特的篇章。他与儿子赵雍、孙子赵麟都做《人马图》,称《三世人马图》,传为佳话,三幅画都流传至美国,由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书画诗印
“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中与道教有关者有《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画作名品甚多,关于道教内容的有《玄真观图》、《三教图》、《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等。又有《玄元十子图》,画道教人物关尹子、文子等十人像,并旁书小传。该作笔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于杭州刻版印摹,后被收入明正统《道藏》。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珠文”著称。有《松雪斋集》。元延祐六年(1319年),得请南归于家乡。曾经入松江北道堂事道,道号道渊。
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
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年),因元世祖去世,元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
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顺便借病乞归,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
大德三年 (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拜为翰林侍读学士
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儒师太子副詹事王约的影响下对他发生了兴趣。
延祐三年(1316),夏文彦《图绘宝鉴》盛赞他“荣际王朝,名满四海”。赵孟頫在元朝文人中最为显赫。
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他被称为是王羲之二代。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 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
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