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赤手能搏虎,青毡不与偷。真知外物重,未放此缘休。
平地见山岳,排空回斗牛。何须待尘劫,才许證前秋。
猜你喜欢
异日延禅地,今朝选佛场。真身瘗坚固,层级韵琅当。
雨洒家家润,灯传处处光。曾将一则语,要路截诸方。
问讯无尺寸,顺风留岁时。传闻万金积,未叹一生疲。
突兀端可想,高明还此期。他年问初祖,却是宁馨儿。
昨日方得书,经年不相见。书来必累幅,分明如见面。
虽同雨千花,略不通一线。谁云非吉祥,便是金毛现。
北山飞翠凝吾杯,舟人举棹相徘徊。城隅捩舵踏冰入,船底轧轧闻春雷。
霜风吹衣衣欲裂,湖天泱漭疑飞雪。司空劝饮夕郎酬,始觉微酣生颊热。
中流咫尺冰尽开,沙禽水鸟忘惊猜。新洲昨夜梅花发,暗香偏逐诗人来。
湖波为带城为被,册府图书真得地。堪笑前朝建此都,只将山水供游戏。
钟山龙蟠几百里,下有龙宫藏剑履。山中老树尽成龙,夜夜飞来饮湖水。
湖波直与银河通,背城一
此日清游云洞南,明朝远别鹤山岩。汀洲水落雁初下,海国秋深燕尚喃。
驿路风烟连细柳,酒家篱落隔青杉。薇垣好展神仙步,莫遣缁尘上客衫。
入世便思出世情,告归终养计初成。宦途早醒黄粱梦,戢影肯定白水盟。
廿载林泉容啸傲,一官尘土薄功名。利民福国尔曹事,笑看霜丝几缕生。
岸蓼(liǎo)疏红水荇(xìng)青,茨(cí)菰(gū)花白小如萍。
双鬟(huán)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líng)。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参考资料:
1、羊春秋.明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12:第108页
2、李梦生.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版:第85页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蓼、荇: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茨菰: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采菱: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青”“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