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软草丰苗任满前,苍然觳觫卧寒烟。
直饶牧得浑纯熟,痛处还应著一鞭。
猜你喜欢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lì)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
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周维扬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217-218
2、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3、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请问的意思。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总为:怕是为了。作诗苦: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节义双全作宋人,生惭无路报成均。遗碑俨有忠贞气,三百年来护鬼神。
登览日云晏,归车眇重冈。天风振余旟,夕露沾我裳。
数子情未厌,春山杳茫茫。还瞻长江白,迥眺飞云黄。
当念尘中友,心期邈相望。无为跨鸿鹄,决起凌青苍。
独坐见多雨,况兹兼索居。茫茫十月交,穷阴千里馀。
弥望无端倪,北风击林箊.白日渺难睹,黄云争卷舒。
安得造化功,旷然一扫除。滴沥檐宇愁,寥寥谈笑疏。
泥涂拥城郭,水潦盘丘墟。惆怅悯田农,裴回伤里闾。
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
君门嗟缅邈,身计念居诸。沉吟顾草茅,郁怏任盈虚。
黄鹄不可羡,鸡鸣时起予。故人平台侧,高馆临通衢。
兄弟方荀陈,才华冠应徐。弹棋自多暇,饮酒更何如。
知人想林宗,直道惭史鱼。携手风流在,开襟鄙吝祛。
宁能访穷巷,相与对园蔬。
文压秋闱揽桂华,一鸣天陛稳乘槎。归来须踏盘洲路,要看荷衣醉藕花。
皱面黄须已一翁,樽前犹发少年红。
金丹乞与烦真友,只恐无名帝籍中。
人必贵虚明,月色爱端正。旁死还哉生,以渐至圆净。
谁于既望宵,分此先后景。亭依水西浒,月出山东岭。
孤光一离天,即破亭色暝。凭阑对东湖,潋滟一千顷。
惟怜亭西隅,阴阴尚幽映。一轮固圆明,未尽满月境。
何如到天心,山河了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