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天上胡星孛,人间反气横。风尘生汗马,河洛纵长鲸。
本谓才非据,谁知祸已萌。食参将可待,诛错辄为名。
万里兵锋接,三时羽檄惊。负恩殊鸟兽,流毒遍黎氓。
朝市成芜没,干戈起战争。人心悬反覆,天道暂虚盈。
略地侵中土,传烽到上京。王师陷魑魅,帝座逼欃枪。
渭水嘶胡马,秦山泣汉兵。关原驰万骑,烟火乱千甍。
凤驾瞻西幸,龙楼议北征。自将行破竹,谁学去吹笙。
白日重轮庆,玄穹再造荣。鬼神潜释愤,夷狄远输诚。
海内戎衣卷,关中贼垒平。山川随转战,草木困横行。
区宇神功立,讴歌帝业成。天回万象庆,龙见五云迎。
小苑春犹在,长安日更明。星辰归正位,雷雨发残生。
文物登前古,箫韶下太清。未央新柳色,长乐旧钟声。
八使推邦彦,中司案国程。苍生属伊吕,明主仗韩彭。
凶丑将除蔓,奸豪已负荆。世危看柱石,时难识忠贞。
薄伐征貔虎,长驱拥旆旌。吴山依重镇,江月带行营。
金石悬词律,烟云动笔精。运筹初减灶,调鼎未和羹。
北虏传初解,东人望已倾。池塘催谢客,花木待春卿。
昔忝登龙首,能伤困骥鸣。艰难悲伏剑,提握喜悬衡。
巴曲谁堪听,秦台自有情。遂令辞短褐,仍欲请长缨。
久客田园废,初官印绶轻。榛芜上国路,苔藓北山楹。
懒慢羞趋府,驱驰忆退耕。榴花无暇醉,蓬发带愁萦。
地僻方言异,身微俗虑并。家怜双鲤断,才愧小鳞烹。
沧海今犹滞,青阳岁又更。洲香生杜若,溪暖戏。
烟水宜春候,褰关值晚晴。潮声来万井,山色映孤城。
旅梦亲乔木,归心乱早莺。倘无知己在,今已访蓬瀛。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àn)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bìn),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yǐng)东田。
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
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2-33.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2-33.
3、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5.
节物:节令风物。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
酒旗: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
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欧阳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乐西湖之胜,将卜居,不久内迁。翌年,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该联采用白描的手法,将酒旗招摇于西风中,菊花在细雨中盛开之景形象描述,以乐景衬哀情照映首联,并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身世经历,以“悲秋”、“秋兴”、“秋怀”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如黄庭坚的“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秋怀》二首之二)便是这类感秋抒怀诗中的佳作。这两首《秋怀》诗,并未凭秋色诉离情,托秋意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们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欧阳修诗的首联“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秋天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黄蟹肥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本应令人欣喜陶醉,为什么反而使诗人黯然神伤呢?--这就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颈联承第二句,对此作了回答:“”要理解这两句,先须了解“感
事”和“包羞”的内涵。诗人幼孤家贫,生性节俭,而今已有丰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显然不是个人生活上的事而是国家大事。如果说上句尚属隐约其词,那么,下句便由隐约而明朗:所谓“包羞”,即指所作所为于心不安,只感到耻辱。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那是批评项羽不能包羞忍耻,再振羽翼。欧阳修诗中的“包羞”,其用意恰好相反。两句意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其忧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拳拳忧国之心,又是借秋景的描绘得以展现的。诗人以景传情,情韵深长。欧阳修的诗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十字咏尽秋日佳趣。《雪浪斋日记》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这联名句,不用一个系词,不着半点雕饰,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不仅有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那样的自然美景,也有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成都曲》)那样的市井侧影,可谓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
欧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罗诗则表现了深切的亡国之痛,如“凄凉”、“那堪”、“风雨”及“毡寒”等词,无一提及国势,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是深广的。
欧诗尾联借用佛教用语,愤然思归:“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鹿车,借用佛家语,此处以喻归隐山林。两句意谓: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诗人以“贤者避世”之想,表现了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恶。欧阳修《六一居士传》自述,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故号六一居士。参照这一自述,可以清楚看出,欧阳修的“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即有儒家忧世之慨,也有道家超然物外之想。
总之,这首诗“实而有条理”,流转自然,语无华饰而爱国情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