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里商中抱帝畿,苑烟宫雾共霏微。
长杨猎近寒熊吼,太液歌馀瑞鹄飞。
碧护斗城天倚盖,光衔蓬岛日舒围。
楼船法从年年盛,借问孤臣何岁归。
猜你喜欢
有菀(yù)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nì)焉。俾(bǐ)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qì)焉。上帝甚蹈,无自瘵(zhài)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hé)予靖之,居以凶矜(jīn)。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去休息。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和他太亲密。当初让我谋国政,而后受罚遭排挤。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寻阴凉。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自己找祸殃。当初让我谋国政,如今放逐到远方。
鸟儿即使飞得高,还要依附在青天。那人心狠不可测,走到何处是极限?为何要我谋国政,反又突兀遭凶险?
参考资料:
1、王秀梅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550-552
2、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94-495
菀:树木茂盛。尚:庶几。蹈:动,变化无常。暱:亲近。俾:使。靖:谋。极:同“殛(jí)”,惩罚。
愒:休息。瘵:病。迈:行,指放逐。
傅:至。曷:为什么。矜:危。
《小雅·菀柳》是一首揭露王者暴虐无常,诸侯皆不敢朝见的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
第一章开头以“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这个略显突兀的比拟句传达诗人强烈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让读者产生追究缘由的欲望:为什么茂密繁盛的柳树下,诗人却劝戒人们不要去憩息呢?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接下来的两句述说缘由:“上帝甚蹈,无自昵焉。”意思是:大王虽然如同大树,可以乘凉,可是他暴虐无常,不可亲近,否则自招祸殃。“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意思是:当初大王请我一起谋国事,如今莫名其妙受责罚。这是诗人现身说法,把与暴君共事的种种险恶表述无遗。整章诗或比拟,或劝戒,或直白,但都以“焉”字结句,呼告语气中传递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和怨恨。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似,在反覆咏叹中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不可遏制的怨怒之气喷薄而出,却又不是尽情宣泄而后快,比拟中有双关,呼告中有托讽,虽是直言却用曲笔,以弦外之音感动读者,使议论中多了一点诗味。
第三章在前两章感情积蓄的基础上,由劝戒性的诉说转向声泪俱下的控诉,整章一气呵成,“有鸟高飞,亦傅于天”,意谓:再高飞的鸟也以天为依附。“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意谓:为什么难以预测彼人之心可能到达的极限呢?“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意谓:为什么当初用我谋国事,现在又让我遭凶恶?诗中鸟儿高飞是平和的比拟,逆向的起兴。从平淡中切入,渐入情境,最后以反诘句“曷予靖之,居以凶矜”作结,单刀直入,让人眼前凸现出一位正在质问“甚蹈”的“上帝”的受难诗人形象,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疾恶如仇的性情和命途多舛的遭遇都化作这句“诗眼”,给读者以震撼心魄的力量。
年华如水,忽沧桑小劫,情何能已。回首春风添旧恨,红烛泪浇清史。
西燕东劳,生离死别,往事休提起。聚原有散,人生大抵如此。
想君触著当年,展图泼墨,愁绝秋灯底。空忆长安花踏遍,都算承平才士。
碧海难填,苍天何醉,心绪非相似。江湖满地,击剑吹箫去矣。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泷水天际来,鼻山地中坼。盘涡几十处,叠溜皆千尺。
直写卷沈沙,惊翻冲绝壁。淙淙振崖谷,汹汹竟朝夕。
人语不自闻,日光乱相射。舣舟始摇漾,举棹旋奔激。
既下同建瓴,半空方避石。前危苦未尽,后险何其迫。
倏闪疾风雷,苍皇荡魂魄。因随伏流出,忽与跳波隔。
远想欲回轩,岂兹还泛鹢.云涯多候馆,努力勤登历。
石壁高深绕县衙,不离床衽自烟霞。
民耕紫芋为朝食,僧煮黄精代晚茶。
瀑布声中窥案牍,女萝阴里劝桑麻。
欲知言偃弦歌化,水墨屏风数百家。
而祖仍而父,先朝两静臣。世夸龙颔旧,家有凤毛新。
细雨为江色,清尊别故人。龟山一片石,聊与助嶙峋。
山晚秋无赖,登临坐屡移。既开松蕊酒,还对菊花枝。
醉客矜高调,佳人羡画眉。转怜兰蕙质,归路北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