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庠
- 次韵和石学士见寄十首
- 暑雨夕霁
- 晨谒宫门小雨初过
- 赠太傅中书令张文节公挽词三首 其三
- 雨夜秋兴示仲氏子京
- 次韵和西堂风霾
- 落花
- 送贵溪尉周懿文
- 有释子以禅会图贶余者此图即今驸马都尉李公
- 句
- 闻安道舍为邻火所焚
- 重展西湖二首
- 安福殿千叶双头并枝白牡丹歌
- 宝鑑
- 豹隐堂
- 北楼三首
- 北楼晚景
- 北台
- 北亭
- 被诏假轺传诣阙
- 碧芦堂
- 汴渠春望漕舟数十里
- 别墅冬霁
- 病臂痛踰月不能御刀笔
- 参政东平侍郎诞辰纪德
- 参政李侍郎宿斋中书累日不陪归驭因成拙句奉
- 下元日扈跸朝拜景灵宫
- 夏日北溪亭上
- 夏日出池上
- 夏日对雨
- 夏日久雨
- 夏日晚出芙蓉堂
- 夏夕雨霁
- 献臣学士与余通书因成感咏
- 相州春日
- 小疾
- 小疾请告
- 小圃雨霁
- 小桥
- 小园
- 小园春昼
- 小园秋思
- 小园四首
- 晓出城祀风师坛马上作
- 晓汲
- 晓入謻门趋殿中马上作
- 晓谒城东狱祠回马上作
- 啸台
- 谢答吴侍郎惠茶二绝句
- 谢齐屯田见惠诗什
- 新春雪霁坐郡圃池上二首
- 新年谢故人惠建茗
- 新晴
- 新岁雪霁到西湖作三首
- 新月
- 行舟汉口
- 胥集贤复旧官
- 晏公丧过州北哭罢成篇二首
- 晏岁
- 杨寺丞以新集见授
- 杨寺丞掌务西洛访别
- 姚黄
- 遥夜
- 瑶津亭同窠双头牡丹
- 夜出芙蓉堂
- 夜炉
- 夜闻牛歌
- 夜坐二首
- 掖门待漏
- 谒龙门无畏师塔祈雨作
- 已巳孟春二十六日作
- 已巳岁除夜有感
- 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 因览子京西州诗藁感知音之难遇偶成短章
- 因游东园奉寄交代张龙图
- 阴晦残春可惜二首
- 永兴端明王左丞寄示见训长句因为后答
- 永阳登楼怀阙下知已
- 咏槐
- 咏史
- 咏竹
- 忧关诣台先寄献臣天休二学士
- 忧阕还台次韵和道卿学士终丧归集贤旧职见寄
- 游大明寺
- 游广爱寺
- 游山简习池
- 有将独鹤行都市道上者左右奔迫野态憔悴因成
- 有邑子夜宿话余先畴芜废
- 余卧病畿邑御史王君假守潭楚道出于舍下特见
- 鱼梁
- 雨霁
- 雨歇
- 雨夜达旦为蛙所聒
- 玉宸殿并三枝牡丹歌
- 寓直晚归见天街早春景物
- 遇雨放朝余至掖门方審戏呈同舍
- 元会观礼呈仆射相国吕公
- 杂感
- 再到小园见落花有感
- 欲访景升先寄
- 寓居寰内宰邑者数见存访因成谢
- 寓宿南宫言怀
- 再经行庆
- 再葺流杯亭兼得今翰林胡学士旧记石刻移置坐
- 早春北亭见城隅荒寂
- 早春雪后见辛夷初发
- 早渡洛水见流澌尽解春意感人马上偶成戏咏二
- 早谒
- 噪雀
- 赠兵部尚书鲁肃简公挽词三首
- 赠传法光梵二大卿兼述译场之盛
- 赠驸马都尉李和文公挽词二首
- 赠令狐进士
- 赠石龙赵山人
- 赠司徒兼侍中宋宣献挽词四首
- 赠太傅中书令张文节公挽词三首
- 赠太子太保晁文公挽词二首
- 赠浔州朱祠部
- 赠职方齐员外
- 赠中书令沂国王文正公挽词二首
- 斋居有感
- 斋中读书
- 斋中焚香宴坐
- 招希元对奕
- 诏下有感
- 赵奉礼见过
- 照虚亭
- 正月三日作
- 正月十日作
- 正月四日侍宴紫宸殿契丹使预会
- 正月望日车驾谒会灵观置酒祝禧殿
- 正月望夕供养大阿罗汉画像作
- 正月望夜侍宴宣德门呈昭文富丞相
- 正月望夜闻影灯之盛斋中孤坐因写所怀
- 至日圜丘摄事礼毕早归马上口占
- 致仕得请泛舟归第
- 致政张郎中惠亲画墨竹二{左巾右上宀下登}以
- 中秋禁林对月
- 仲微殿丞以余多难退居洊贻诲问复缄新什以勉
- 重阳节玉津园锡宴
- 周道士本簪裳世家龆年便慕真教今为庐江黄冠
- 竹鸡
- 主荐后喧讼不已
- 擢第南归道中早发
- 自宝应踰岭至潜溪临水煎茶
- 自洛移许初至郡斋作
- 自讼一首
- 宗人缄见过
- 醉枕
- 左散骑常侍东海徐公
- 坐池上看水偶成五绝句
- 次韵和吴侍郎谢王陕州寄酒
- 送从兄秘校咸赴衢州都掾
- 东方欲晓
- 朝谒建隆寺
- 赠中书令沂国王文正公挽词二首 其一
- 赠驸马都尉李和文公挽词二首 其二
- 独坐郡圃北斋
- 得充国书报都中葺所居初成辄以自慰作一首寄子京
- 送静海高簿
- 秋夕池上
- 岁晚饯客南亭二首 其二
- 斗鸡
- 春渚
- 晚霁
- 群玉殿十二月二十三日锡宴 其二
- 郡圃洗心亭宴坐对春物因书所见
- 宿斋太一宫寄天休
- 代书寄奉宁枢密直谏议学士
- 春野五首 其四
- 春野五首
- 次韵和丁右丞因赠致政张少卿二首
- 谋退四首 其一
- 和答李学士见寄长韵
- 坐池上看水偶成五绝句 其二
- 迟明出都谢雪龙门佛祠途中复遇雪
- 过留台吴侍郎新葺菜市小园
- 谋退四首 其二
- 后池春水初满
- 暮春感兴
- 岁晏城上北眺
- 清明出沐
- 度支苏员外耆以再续翰林志见遗辄成酬赠
- 从猎晚归马上默成奉呈承旨端明王学士
- 讥俗
- 天人阁端午帖子词
- 人日
- 水月
- 访李生郊居
- 和中丞晏尚书忆谯涡二首 其一
- 初憩河阳郡斋三首
- 送晏延平宰邑分宁兼过乡墅
- 岁晏思归五首 其一
- 西斋见雪寄呈靖彦惠
- 河阳秋思六首
- 孟津岁晚十首
- 和运使王密学西亭未开牡丹
- 郡斋多疾
- 未晓出城陪州长考功李员外祷雨大悲禅刹
- 贫病
- 淮上
- 默记淮南王事
- 登大明寺塔
- 谋退四首
- 尝假马于亲旧不獲因感而成咏
- 晚坐观风亭三首
- 和中丞晏尚书西园石楠红叶可爱
- 登龟山上方寺
- 淮南汶上三见春物有感
- 宿斋太一宫即事五首
- 送安陆朱通判赴召兼过许田别墅
- 残春夜雨
- 梁冀二首
- 和吴侍郎龙门宝应寺设斋
- 送上元张尉
- 南轩望雨
- 涉淮泝清迫于冰涸舟次下邳先寄彭门赵侍御二
- 屈原
- 次韵答襄阳龙图燕给事庆仆序直禁林
- 送常熟钱尉
- 和经略宣徽吴太尉以将经洛阳旧隐之作
- 送紫微夏舍人从治洪州
- 感秋二首
- 送比部马员外二浙提点刑狱
- 昔叹
- 柳嘲竹
- 秋圃感物
- 宿斋太一宫即事五首 其三
- 和吴侍郎答汝州诸官唱酬之作
- 晚出池上
- 送馀姚顾尉
- 次韵和度支苏员外覆考进士文卷锁宿景福殿
- 答子京
- 皇后阁端午帖子词 其四
- 己巳岁除夜有感
- 西斋杂咏
- 岁晚感事
- 枢密东院秋日
- 大寒夜坐有感
- 群玉殿十二月二十三日锡宴
- 郡圃海棠初开追忆学士院玉堂后西轩此花最盛
- 岁晚饯客南亭二首
- 念古
- 送黄昱赴太平州理掾
- 去秋九日置酒今秋复喜兹会诗呈通判比部并诸
- 京师故僚以余退居近畿数赐存问因叙怀自感
- 送总阁学士守秦亭二首 其二
- 春野五首 其五
- 入谒马羸不进
- 霁后
- 和答并州经略太尉相公元日见寄
- 次韵和吴侍郎答汝州刘从事
- 初倅襄阳郡事感而自咏三首
- 晚春小园观物
- 梅
- 宝鉴
- 送雨浙转连道卿学士二首
- 留别知郡职方杨员外
- 潜溪晚归二首
- 送上元勾簿吴昌卿
- 奉和御制赏花钓鱼次韵私赋
- 坐旧州驿亭上作
- 叹张縡
- 泛舟新湖晚归呈坐客
- 和中丞晏尚书和答十二兄夜归遇雪之作
- 留台吴侍郎时泛小舟临玩清洛辄成拙诗奉寄
- 春晦小雨
- 受诏论次令文逾月纲條未举
- 入谒马上作
- 凌景阳寺丞与韩综监簿蔡襄秀才雪夕会饮聊诗
- 次韵和吴侍郎自号乐城居士
- 和友人晚出池上
- 春季开无畏灵塔祈雨至夏初霶洽
- 冬至观两宫盛礼忧奏御
- 秋日出沐感怀
- 和吴侍郎相从经岁忽有陕许之别见贶长句
- 春霁汉南登楼望怀仲氏子京
- 晚坐北台见新月
- 次韵和吴侍郎和冲卿寄来诗二首
- 寄致政杜相国
- 送职方张员外领荆湖北漕
- 汉上春雪
- 求志
- 佛岭
- 初归咸宁宅坐北斋作二首
- 过曹氏坟庵在灊皖间蜀僧修静自天柱退居于此
- 初止毂下车马羸惫
- 过紫嵩庵
- 岁暮北亭怀子京宛丘二首
- 立春前二日嘉雪应祈呈昭文相公
- 岁晏思归五首
- 次韵和资政吴育侍郎见赠
- 闰三月再到西湖花卉已过春馀夏早景物亦佳因
- 读贾谊新书
- 林下
- 送苏寺丞宰广德
- 孟津岁晚十首 其八
- 皇帝阁端午帖子词
- 都下灯夕
- 次韵和安陆王工部郡圃早春
- 郡斋无讼春物寂然书所见
- 废书
- 初至洛阳府廨有东楼曲沼之胜时春色已过园林
- 郊报纪事奏御
- 次韵和吴侍郎喜令弟学士请告归省
- 送刁繹从事自龙舒西赴青城宰
- 临秋三首
- 春晚坐建隆寺北池亭上
- 观文丁右丞求赐茶因奉短诗二章
- 次韵和太常韩博士寄献留台吴侍郎之作
- 汉滨北楼
- 流杯小宴偶成拙诗奉呈运使王密学紫微韩舍人
- 次韵和判曹韩学士见赏湖山
- 从幸化诚殿观芝草奏御
- 晚庭噪雀
- 皇后阁端午帖子词
- 故相国沂公建设学官实宠兹土近闻生徒寖盛姑
- 同万秀才讌杨侯别墅
- 初夏三司直宿
- 过普明禅院二首
- 庚午春观新进士锡宴琼林苑因书所见
- 过璨师房
- 送集贤盛谏议出牧维扬
- 王粲
- 得天经书问
- 次鞏县
- 去年三月禊饮池上岁月易得忽复暮春因再宴僚属作
- 龙兴题额
- 次韵和吴侍郎寄致政张郎中以令子倅府迎侍河
- 钱侯东斋
- 从幸翠芳亭观橙
- 孟津晚景
- 漫成二绝
- 和吴侍郎自陕归阙
- 次韵和吴侍郎洊贶雅篇
- 孤坐北斋因怀出处之难偶成感咏
- 送给事俞学士知宣州
- 次韵和次道学士献赠留台吴侍郎洛水泛舟之作
- 春晚残花满地
- 汉将三首
- 立春
- 季秋晓出题出光寺
- 晚春出郭北山佛寺
- 世事
- 赠司徒兼侍中宋宣献挽词四首 其一
- 习彦威
- 奉诏过都代书寄昭文相公
- 暮归舟中
- 和寄花诗
- 太一奉祠夜即事
- 府斋岁晏节物感人辄成拙诗二篇上寄昭文相公
- 奉送滁州赵学士
- 送蒋御史领江东运使
- 候月台
- 陈勤之兄弟同登秀科俱宰江东大邑
- 清明
- 赴郑出国门经西苑池上
- 过紫嵩菴
- 送高邮叶尉
- 闻胡明远记室将至
- 寄许师孟
- 奉和御制龙图等阁观三圣御书
- 送庆州安化元处宗主簿
- 送乌程吴尉
- 临春水
- 秋湖上晚景四首
- 郡圃观稻
- 和吴侍郎游普明禅院
- 官况
- 冬至夜斋中不寐遥想郊丘盛礼二首
- 皇子庆诞奏御
- 善惠师禅斋
- 题广爱寺楞伽山亭
- 晨谒感怀
- 淳之太尉相公寄示赴镇小编三复成诵研味之馀
- 得告上冢
- 时余不得预会戏成二韵
- 鬬鷄
- 寒野
- 岁晏出沐感事内讼一首
- 和吴侍郎谢余洎诸朝客见过亭沼
- 今日棋轩风爽天休可纡步无以簿领为解兼戏成
- 和参政丁侍郎从驾出猎
- 小隐春日
- 朝谒待漏偶成咏怀
- 见白发有感
- 蔬食
- 题高明堂后池杂景二首
- 和中函晏尚书忆谯涡二首
- 次韵和吴侍郎东城泛舟
- 冒雨出省示同舍
- 魏花千叶
- 郡斋感怀寄呈参政给事同年
- 次韵和吴侍郎睡足成咏
- 和吴侍郎见贶白莲
- 池上观雨
- 后园秋物
- 次韵和侍读梅学士秋雪
- 和中丞晏尚书观上御青城案警场
- 和参政丁侍郎洛下新置小园寄留台张郎中诗三
- 送司马待制守河中
- 对月
- 和柴天休郑舍人奉祠太一见怀之作
- 洛城秋雨
- 感怀寄进士胡肃
- 和吴侍郎惠诗
- 郡圃观春物有感
- 无题
- 送谢沂进士
- 夙退禁庐
- 送广州刘掾
- 清明日东归舟次滞雨
- 送外门朱秀才见访都下却归安陆旧隐
- 壬子岁四月甲申夜纪梦
- 西陂
- 适闻留台侍郎独游龙门属府事牵鞅辄成短诗奉
- 送谢屯田徙治富顺监
- 秋湖上晚景四首 其一
- 晚泊白村登舟回望因成拙句寄淮阳龙图王给事
- 郡圃秋日二首
- 初春夙兴
- 流杯亭
- 寄武昌胡从事
- 和中丞晏尚书木芙蓉金菊追忆谯郡旧花
- 宿鹿门寺
- 送巢邑孙簿兼过江南家墅
- 同年庞汝弼赴宰临贺见过叙别因成感咏
- 陈州献瑞麦图奉诏作
- 送苗郎中出漕江西
- 次韵和州府吴大资病愈后见寄之作
- 立春日置酒郡斋因追感三为郡六迎春矣呈坐客
- 禁中寒蝉
- 读党人篇
- 得充国书报都中葺所居初成辄以自慰作一首寄
- 待罪书馆无所自郊客有以尸素为谑者因成答咏
- 送黄秀才归淮西
- 冬至摄事南郊斋宫感怀作
- 晚归驰道遇雨马上作
- 夕雨
- 送将作监丞张唐卿通理陕州
- 赴洛经郑马上偶成
- 次韵和运使王密学见贻之作
- 送殿丞杨备通理睦州
- 和中丞晏尚书西园晚秋怀寄
- 春晦
- 驰驾监税齐都
- 和答越州吕乡见赠之作兼以为别
- 送孙记堂出宰归安
- 天禧初侨寓安陆有宅一区尝于斋前手植橘树才
- 负暄
- 过行庆关
- 岁暮北亭怀子京宛丘二首 其一
- 读史二首
- 求遗书
- 前岁春仆与献臣同饯常山公于苑西曾未再朞已
- 明堂宿斋赐贡茶珍果上樽御膳
- 七夕三首
- 和晏尚书宣德门侍宴观灯
- 次韵和宫保庞丞相见贶之作
- 送李秘校赴太平法掾
- 郡楼望嵩少作
- 南禅院
- 灯夕斋中香火独坐招希元不至
- 新岁雪霁到西湖作三首 其三
- 春阴复霁
- 池上雨过
- 四月十五日晚出溪上留连不能去
- 鸂鶒
- 孟津跨大河寒气特盛岁暮作
- 送虞部元员外赴阙
- 题赞城张氏林亭
- 次韵和吴侍郎佳雪应祈丰年有望
- 僦庐僻远因畜鸣鸡为入谒之候岁久驯狎其信如
- 和谢酒
- 祭春偶作呈通判职方
- 久客怀故里
- 受诏同编修敕令终篇例赐勋一转谢参预东平会
- 同年胡宿自江外寄遗诗笔杂文
- 苦热
- 春夕闻雁
- 次韵范纯仁和郭昌朝寺丞见寄二首
- 丑石
- 后园新水初满坐高明台远眺
- 池上春物已烂漫寄东甫
- 守洛
- 秋霁观野物
- 清辉殿双头牡丹
- 黄孝恭失官多作歌诗极于哀丽
- 和致政王子融侍郎喜昭文庞相公登庸
- 念衰二首
- 独坐郡圃北齐
- 进读唐书终帙
- 和梵才寄林逋处士
- 晚岁感旧寄永兴相国晏公
- 道次舂陵怀古二首
- 送虞部杨员外出牧池州
- 九日南阳与诸公会
- 添色红
麈史
乡人传元宪母梦朱衣人畀一大珠,受而怀之,既寤,犹觉暖,已而生元宪。后又梦前朱衣人携文选一部与之,遂生景文,故小字选哥。
宋元献继母,乃吾里朱氏也。元宪与仲氏景文因依外家,就学安陆,居贫。冬至,召同人饮,元宪谓客曰:“至节无以为具,独有先人剑鞘上裹得银一两,粗以办节。”乃笑曰:“冬至吃剑鞘,年节当吃剑耳。”予先君未冠居下座,尝曰:“观二公居贫,燕笑自若,宜后享名位。”
救蚁
宋朝宋郊(即庠未第时原名),弟祁,雍邱人,天圣初与弟同举进士。未第时,有僧相之云:“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亦不失科甲。”后数日僧见郊,异之曰:“君何满面阴骘纹,似救数万生命者。”郊曰:“惟前日见蚁被水淹,戏将竹编桥渡之。”僧曰:“即此便是,当大魁天下。”后有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之事。果如此也。后人为纪念宋庠救蚁事迹,修建了桥,命名为渡蚁桥。(现地广水市南门)
类苑
宋郑公初名郊,字伯庠,有忌其先进者谮之,谓其姓符国号,名应郊天。又曰:“郊音交,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言不祥。”仁宗命改之,乃改名庠,字公序。
青箱杂记
夏文庄守安州,宋莒公兄弟尚布衣,文庄异待之,命作落花诗,莒公一联云:“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空到地香。”子京一联云:“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存半面妆。”文庄曰:“咏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当状元及第。又风骨秀重,异日当作宰相。小宋非所及,然亦须登严近。”后皆如其言。文庄在河阳,莒公登庸,以别纸贺曰:“所喜者昔年安陆已识台光。”盖为是也。
宋莒公平时分题课赋,每屈于子京。及作鸷鸟不双赋,则子京去兄远甚。莒公遂擅场。
湘山野录
宋郑公庠省试良玉不琢赋,号为擅场。时胥内翰偃酷爱之,谓非二宋不能作,奈何重押一韵,有“怀奇擅名”及“而无刻画之名”之句,深惜之。密为改擅名为擅声,置之第一。迨发试卷,果郑公也。王平甫撰胥公碑云:“诸孤幼甚,归于润州。平日荐擢相踵,而材势大显者,无一人为助,独宋郑公恤其家甚厚。”
西清诗话
宋元宪为内相,望临一时,且大用矣。同列有谮其姓宋名郊非便,公奉诏,更名庠,意殊怏怏。会用新名移书与叶清臣,仍呼同年。叶戏答曰:“清臣是宋郊第六入选,编阅小录无宋庠。不知何许人?”公因寄一绝云:“纸尾勤勤问姓名,禁林依旧沾华缨,莫惊书录称臣向,即是当年刘更生。”本朝状头入相者,吕文穆、王文正、李文定、宋元宪。元宪登庸,知制诰,石扬休贺以诗曰:“皇朝四十三龙首,身到黄扉止四人。”副枢王伯庸尧臣曰:“何不道已四人,而特言止,惜哉。”盖伯庸继元宪魁天下,未几薨于位。自庆历距今,迄未有继者,异哉!
钱氏私志
宋丞相精字学,在政府,堂吏书牒尾以俗体书宋作宋,公不肯下笔,曰:“此非吾姓。”堂吏惶恐改之,乃肯书名。归田录俗书宋字木下作两点。
宋庠在政府,上元夜在书院读周易,闻小宋点华灯拥歌妓醉饮。翼日谕所亲令诮让云:“相公寄语学士,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记得某年上元同在某州州学内吃虀饭时否?”学士笑曰:“却须寄语相公,不知某年吃虀饭是为甚底?”
涑水纪闻
吕申公作相,宋郑公参知政事。吕素不悦范希文。一日希文答元昊书,录本奏呈。吕在中书,自语曰:“岂有边将与叛臣通书。”又云:“奏本如此,又不知其所与书何所言也。”以此激宋。宋明日上殿,果入札子论希文。仁宗沉吟久之,曰:“范仲淹莫不致如此。”吕公徐应曰:“擅答书不得无罪,然谓之有他心,则非也。”宋公色沮无辞。明日,宋出知扬州。又二年,希文参知政事,宋尚在扬,以长书谢过,云为佥人所使。其后宋公作相,荐范纯仁试馆职。纯仁尚以父前故,辞不愿举。
东轩笔录
宋元献初罢参政,知扬州,以双鹅赠梅尧臣。尧臣作诗曰:“昔居凤池上,曾食凤池萍。乞与江湖走,从教养素翎。不同王逸少,辛苦写黄庭。”宋公得诗,殊不悦。
名臣言行录
太原有弓箭社,宋相下令,籍为部伍,仍须用角弓。太原人贫,素用木弓,自此有卖牛买弓者。
孔平仲谈苑
钟著作生二女,长嫁宋氏,生庠、祁。季嫁常州薛秀才,生一女,为尼,与僧居和大师私,生一女,嫁潘秀才。潘有子名与稽,今为朝奉大夫。与稽视居和,盖外祖父也。居和以牛黄丸疗风疾者也,饮酒食肉,不守僧戒,然用心善良,每乡里疾疫,以药历诣诸家,救其所苦,或以钱赒之。薛尼于宋氏以姊妹亲常在京师。是时庠为翰林学士,尼还常州。和病,问:“京师谁为名族善人者?”尼曰:“吾所出入多矣,无如宋内翰家也。”和曰:“我死,则往托生。”尼曰:“狂僧,宋家郡君已娠矣,安得托生?”和曰:“吾必往也。”既而和死,人画一草虫于其臂。是日,宋家郡君将娩,祁之妻往视,见一紫衣僧入室,亟走避。既而闻儿啼,曰:“急令僧去,吾将视吾姒。”人曰:“未尝有僧也。”乃知所生子,乃和也。既长,形相酷似和,亦好饮酒食肉,隐然有草虫在其臂。名均国,为绛州太守。
东斋记事
蔡君谟云:“宋元宪公近之和气拂然袭人,景文则英采秀发,久视之,无一点尘气,真神仙中人也。”
宋庠与弟宋祁应举时,俱以文学名闻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于纠正谬讹。
宋庠曾校定《国语》;撰《国语补音》三卷;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另有《掖垣从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
有文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为《宋元宪集》四十卷。 [7] 《全宋诗》辑其诗十四卷。
书法传世作品有《致宫使少卿尺牍》。
宋庠的祖先是宋国君主宋微子。其高祖宋绅,于唐昭宗时任御史中丞,因言语不当而获罪免职,举家迁于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双塔集村(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双塔乡双塔集村),遂为双塔乡双塔集村人。
宋庠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他幼年时同弟弟宋祁随父在外地读书,稍长离父还乡。宋庠初名宋郊,后因御史言其“姓符国号,名应郊天”,郊和交同音,交含有交替的意思,宋仁宗命其改名,宋郊因而改名宋庠,更字公序。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宋祁两兄弟,同举甲子科进士。礼部奏宋祁第一,宋庠第三,刘太后(章献皇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宋庠第一,而置宋祁第十,故有兄弟“双状元”之称。由此宋庠成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连中三元”之人。
宋庠中状元后,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直史馆,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再迁左正言。
仁宗郭皇后被废时,宋庠与御史伏在官署争辩,被处以罚金。许久后,宋庠任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兼任史馆修撰、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坚决地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
宝元(1038年—1040年)年间,宋庠以右谏议大夫职任参知政事,拜相。宋庠为相儒雅,遇事是非分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和,被排挤,加之弹劾范仲淹,被贬知扬州。范仲淹变法失败,朝廷遂擢宋庠为枢密使。
庆历三年(1043年),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
庆历七年(1047年),春旱,用汉灾异策免三公故事,罢宰相贾昌朝,辅臣皆削一官,宋庠为右谏议大夫。庆历八年(1048年),除尚书工部侍郎,充枢密使。
皇祐元年(1049年),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皇祐三年(1051年),又因家法不严,纵容子弟过错,遭包拯弹劾而被罢相,出知河南府,几经迁徙,鬓染秋霜,被仁宗封为莒国公。
治平元年(1064年),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称镇武宁军,出判亳州。宋庠前后所至,以慎静为治,及再登用,遂沉浮自安。晚年笃爱幼子,带子赴任,至亳州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最后,以司空身份致仕。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宋庠病故于家,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元献(一作元宪)。帝撰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