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逸景运寒燠,良辰徒送迎。冬权讫昏暮,岁籥改黎明。
华发任疏飒,宿心无变更。唯凭一樽酒,时得慰劳生。
猜你喜欢
两年相见此宵中,万里家山与子同。百岁未垂双鬓白,六骰先献一盆红。
莫嗟雪腊回头尽,且约金卮到手空。过隙浮生聊自慰,明朝行乐属春风。
峡束高天迥,轻舟此溯洄。碧环千树合,青划万山开。
篙影穿波曲,滩声得石哀。蒲帆十八幅,几日到松台。
太平天子策贤良,诏问天人白玉堂。校艺尽遵周典礼,策名宁数汉词章。
风鸣松盖宵成韵,雨浥梨花雪有香。承乏幸陪诸老后,凌晨金榜出明光。
岁暮风雨交,流云暗平野。公子燕华姻,招呼及同社。
高情寄壶觞,晤语到风雅。剪烛夜堂深,幽怀共输写。
岸蓼(liǎo)疏红水荇(xìng)青,茨(cí)菰(gū)花白小如萍。
双鬟(huán)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líng)。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参考资料:
1、羊春秋.明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12:第108页
2、李梦生.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版:第85页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蓼、荇: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茨菰: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采菱: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青”“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稻畦藏水绿秧齐,松鬣初乾尚有泥。
纵蹇寻冈归独卧,东庵残梦午时鸡。
借问东来常太晚,富春亭下舣扁舟。阴天漠漠行梅雨,寒色萧萧报麦秋。
曲渚浪平犹未渡,隔江风紧不胜愁。此中望断相思眼,家在蓬莱更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