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艺葵复艺葵,艺葵当前轩。葵心向我赤,我心与葵新。
何以与葵新,维以美灵根。心心同向日,君家多荩臣。
猜你喜欢
荆(jīng)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参考资料:
1、董乃斌陈铁民.唐宋名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1
2、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8-209
3、张剑.唐宋诗词名篇欣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6-37
4、李建.古典诗词读本(第四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6-17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元:原,本来。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神龙失水困蜉蝣,一舸仓皇入宋州。紫气已沈牛斗夜,白云空望帝乡秋。
劫前宝地三千界,梦里琼枝十二楼。欲就长河问遗事?悠悠东注不还流。
瑞霭祥云傍晓开,九重法驾太宫回。
一声静跸千官肃,卫士传呼御座来。
风枝霁色。胜临流万点,吹开羌笛。日暮何人,翠袖凌霜一枝摘。
写出疏香冷韵,谁得似、琅嬛仙笔。感昨日、团扇题诗,寄我伴吟席。
南国。夜月寂。记庾岭五湖,千树堆积。昔游最忆,卅载相思梦魂隔。
爱此冰纨小影,竹叶撼、一窗晴碧。剩点检红箫谱,旧词证得。
簇簇新丛傍宪台,台端有客日徘徊。归期若在花前发,留向新知次第开。
儒者给事中,顾公甚魁伟。经明往行河,商略颇应史。
劳人又费乏,国计安能已。成功渠有命,得人斯可喜。
似闻阻饥馀,恶少惊邑里。启钥探珠金,夺怀取姝美。
部中十盗发,一二书奏纸。西连魏三河,东尽齐四履。
此岂小事哉,何但行治水。使民皆农桑,乃是真儒耳。
把盏将离日,翻思执手初。酒香当午月,花气袭轻裾。
潇洒如君少,疏狂似我无。平常畏言别,今别复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