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挺人豪遇下邳,留侯遂作帝王师。秦关百二山河破,应是胚胎进履时。
猜你喜欢
抽却朝簪别汉家,赤松相候在烟霞。如今悟得全身计,不似从前博浪沙。
峭(qiào)寒催换木棉裘(qiú),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
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本站。
峭寒:料峭。
红他枫叶白人头:这是名句。
绝句就是“截句”,从律诗中截出两联,单独成诗,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删去,只突出精华的内容。由于形式适合,有相当一部分绝句是着眼于奇想巧思的,前两句交代,后两句用奇,此诗即如此。
“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人的心理状态。“催”者,催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诗人换上棉袄。在这里,诗人赋予了峭寒一个独立的人格,它想用寒冷逼迫诗人换衣,诗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诗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诗人不得已,只好屈服。实际上,峭寒是没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与诗人作对,诗人这样写,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不肯换上棉袄呢?可能有多种原因,但结合后文来看,最可能的就是诗人认为多穿衣服是年老体衰的表现,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听任峭寒摆布,但最终还是无奈投降了。“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是说腿脚不便,“近”是指无力走远。那么,大冷的天,诗人为什么要去野步呢?他在秋风萧瑟中,又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如果说前面的“催”字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
综合全诗来看,最核心的无疑是后两句,但前两句也不应忽视。应该说,如果没有前面两句的交代和铺垫,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发得那么充分。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歌儿流唱声欲清。舞女趁节体自轻。歌舞并妙会人情。
依弦度曲婉盈盈。扬蛾为态谁目成。
岩花冷落春流浅,春已沿流花片片。一径莓苔老白云,斜阳燕子飞楼殿。
少小无端爱令名,也无学术误苍生。白云一笑懒如此,忽遇天风吹便行。
拄著茶枝杖,龙钟入万杉。石欹泉自咽,山午日教衔。
竹箸挑中饭,棕鞋下半岩。老师浑坦率,眼见葛藤芟。
江南寒薄春尝早,花卉入春先自老。
嗟予衰病不及时,出见池园半青草。
纵有余葩在叶间,行看落片随风扫。
寻春已过索寞归,重忆欢娱耿怀抱。
虽然妖艳难再得,但只逢花须醉倒。
二月中央寒食朝,墙隈忽见梨花飘。
开门四顾粲然白,传催翠帟宾朋招。
长吟环绕不知数,渐值明月临清霄。
谁翦轻云成碎蕊,天留密雪封枯条。
重重尽挂珠缨络,籁籁初呈簂步摇。
傍花行酒发新唱,满座例举黄金瓢。
西都姚黄高一尺,扬州宝髻分双翘。
幽香绝艳信尤物,设欲置之千里遥。
壁门写生亦名画,未免五彩塗鲛绡。
莫如此君慰人意,相对一笑开无憀。
古来英豪多感激,坐使绿鬓朱颜雕。
劝君且作梨花饮,慎勿称量别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