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及上翠微,暂揽松山胜。嵌岩置修除,缘壁起盘磴。
拂衣千仞上,阑危不可凭。峰高多夕阴,天半风初劲。
坐我万松间,苍翠互相竞。白云横不流,中有新寒凝。
林壑媚幽姿,泉石动清听。已忘世人情,羡彼飞鸟性。
猜你喜欢
日昨中秋月黯然,新晴喜上吴山颠。左江右湖新涨绿,山色与之俱洄沿。
杰阁凌虚挹西爽,候虫草际鸣戋戋。斜阳欲落未肯落,一角犹挂前檐前。
忽然飞玄不知处,清辉续照生寒烟。寒烟和月堕入水,精庐倒影迷地天。
此时老子兴不浅,直欲凌风恣孤骞。划然长啸声所到,留遗犹堪五百年。
人生陆陆尘雾里,安得欢会永蝉连。良朋夜夜共樽酒,月亦无复阙与圆。
半天风雨如秋。怪石於(wū)菟(tú),老树钩娄,苔绣禅阶,尘黏(nián)诗壁,云湿经楼。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xū)魂,山锁吴愁。
半空中风雨布生,给大地罩上了秋天般的气氛。怪石像猛虎或卧或蹲,古树伛偻着屈曲的树身。寺院的台阶上蒙着绿苔,两旁的诗壁上沾满了灰尘,藏经楼偎伴着浮云,也显得那样的湿冷。虎丘塔边再听不到古时的琴声,龙潭水粼粼摇动,仿佛存留着宝剑的寒影。我睁开悠悠的醉眼,回顾历史上的虎斗龙争。如今只见浪涛卷动着伍子胥的英魂,青山无语地锁留着吴国灭亡的怨恨。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折桂令·风雨登虎丘
虎丘:在江苏苏州市西北,相传春秋时有虎踞丘上三日,故名。於菟:虎的别称。钩娄:枝干屈曲伛偻的样子。琴调冷声闲虎丘:虎丘寺塔基,原为晋司徒王珣的琴台,故谓“琴调冷”。剑光寒影动龙湫:虎丘有剑池,相传吴王阖庐以宝剑殉葬,后秦始皇开掘找寻,有神龙跃出而成池。湫,深潭。胥魂: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夫差所杀,精魂不散,成了涛神。吴愁:春秋时吴国终为越国所灭,故言。
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景物描绘传达给读者,是中国诗歌艺术表现的常法。该曲的特点,即是将虎丘的群景有意识地作为诗人怀古意绪的外化。所以在曲中,“半天风雨”虽颇具典型性,却并非作者着力表现的主体,仅作为一种冷色调氛围的构成因素。这种严冷的色调,正是作者抚今追昔、“千古恩仇”的内心情潮的折射。曲中写怪石老树,以及“苔绣”、“尘黏”、“云湿”,并不着重于风雨的介入,而更多地体现出岁月风霜的影响;“琴调冷”、“剑光寒”两句,更是老练地将古迹的历史与现状沟通。这种取景传象的手法,正是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以及对待景物的“取其势而不取其质”。
当然,作者也并非将“风雨登虎丘”的“风雨”完全置于一旁,结尾两句“浪卷胥魂,山锁吴愁”,便重又巧妙地转回到了风雨的影响。须知虎丘旁只有一条叫山塘的小溪,无“浪”可言,而虎丘本身明秀佳丽,也很难与“锁愁”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半天风雨如秋”的特定情景下就有所不同,风雨凄迷,天地山川足以为之改容。这两句既是怀古意绪的延伸,又是对风雨虎丘峭冷景象的添写,可谓虚实相兼。
经年偏恋黑甜乡,偶被人呼即路长。分茗桂湖围四士,论诗莲座继三唐。
已看海内复春色,不信域中终旧章。独有闲情抛未去,归来镫下漫思量。
岚气肃兮岩翠冥,空阴虚兮户芳迎。披蕙帐兮促萝筵,
谈空空兮核元元。蕙帐萝筵兮洞元室,秘而幽兮真可吉。
返自然兮道可冥,泽妙思兮草玄经,结幽门兮在黄庭。
泰畤钦柴已庆成,金鸡赦下是兹辰。百官班立楼前拜,万岁嵩呼竿上人。
正喜含饴看稚子,还叨祭泽及微臣。老逢嗣圣徵前梦,三十年前岁在寅。
挹泰坛,紫泰清。受天命,报天成。竦皇心,荐乐声。
志上达,歌下迎。
清源太守鬓如蓬,未遂归农又劝农。农事正兴天不雨,谁能唤起老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