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知是丞相宅,候门无使通。画楼昏暮雨,高树落秋风。
池草连花径,山禽散竹丛。盛衰有如此,叹息古今同。
猜你喜欢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yè)碧云斜。
恨意千万如丝如缕,飘散到了遥远的天边。山间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绿水清风中,鲜花独自摇落。花儿零落中,不知不觉的明月早已经斜入碧云外。
参考资料:
1、顾农,徐侠著,花间派词传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90页
2、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09,第25页
恨:离恨。天涯:天边。指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摇曳:犹言摇荡、动荡。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三、四两句,初读起来很是平淡,仔细玩味却觉得是妙手天成。这两句是从侧面阐述其“恨”之深。女主人既有千万恨,其“心里”有“事”是理所当然的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知”。“恨”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情绪,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词人却善于借景将它烘托出来:像风掠过水面时荡起的阵阵涟漪,像花儿随风落去时的缤纷缭乱,像悠悠白云在天空摇曳时的飘忽迷离,这样一来,抽象的“恨”就变得形象、可感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体验到它的纷乱、动荡的状态,也增强了词的审美价值。
“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平生畏长夏,一念愿清秋。如何遇秋至,不喜却成愁。
书册秋可读,诗句秋可搜。永夜宜痛饮,旷野宜远游。
江南万山川,一夕入寸眸。请办双行缠,何处无一丘。
身世艰难百感多,刘琨何事击壶歌。故人西在阳关外,白发秋风夜渡河。
两山夹石湍风急,势吼春雷鬼神泣。
行人登舟不敢渡,疑有毒龙深处蛰。
嶮巇仿佛若霅川,又如三峡倾潺湲。
水窍恐是神禹凿,石骨未遇秦皇鞭。
飞流溅沫弄寒玉,赴壑奔滩势何速。
直须流入镜湖心,如遇平夷舟免覆。
垂杨覆阴沙岸高,将军唤渡多英豪。
中流击楫思祖逖。当清宇宙无辞劳。
血洒长空大地间,寒流衰草尽朱殷。忠魂合傍佳人冢,匹马西风泪欲潸。
材官家里开能艳,书客瓶中供有常。怕热却成相对恼,过冬尚逮去年尝。
寻思仙洞儿时句,狂想涂山旧日妆。敢乞先生为下笔,红裙白发看谁强。
春郊逢雨霁,遐迩皆奇瞩。乱水浅塘分,归云众山簇。
不惜障泥污,联骑踏新绿。芦滩未隐鹭,麦陇初呼犊。
睛色野潭明,孤烟寺楼矗。抬级恣远眸,净碧手堪掬。
不独山容润,万象如膏沐。对枰忘人境,瞑照入帘速。
心仪金门隐,目笑成都卜。尘埋幸非深,鱼鸟亦已熟。
我当办閒身,来与清景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