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连峰如黛逐人来,一到频惊暝色催。坏道沙喧天外雨,崩崖石走地中雷。
千年冰雪晴还湿,万木云霾午未开。明发前林更巉绝,侧身修坂倍生哀。
猜你喜欢
绵绵葛(gé)藟(lěi),在河之浒(hǔ)。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sì)。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chún)。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参考资料: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43页。
绵绵:连绵不绝。葛、藟(音垒):藤类蔓生植物。浒:水边。终:既已。远(音院):远离。顾、有、闻:皆亲爱之意也。 有(音佑):通“佑”,帮助。
涘:水边。
漘:河岸,水边。昆:兄。闻:问。
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毛氏说诗多牵强附会,常把表现人之常情的诗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宋人说诗较为通达,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得其旨矣。
诗凡三章,章六句。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同上)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牛运震《诗志》评曰:“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沉痛语,不忍卒读。”都对诗中表现出的流离之苦深为致慨,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读此诗者的共同感受。
紫禁断人声,蓬山转春日。
楼外晚鼓传,城阴卫番出。
循除撷新秀,红紫间疏密。
倚天黄金阙,龙虎气郁律。
明时赋铅椠,寓直守编帙。
疏闲谢裨补,岁月感飘忽。
谢公山林赏,不为轩冕屈。
体道无朝野,达情惭利物。
路入青原去,停骖洗耳亭。偶闻徵隐逸,来此濯清泠。
问法黄龙在,吟诗白鹤听。巢由不可见,松月满窗棂。
新恩偕伉俪,旧宠易累囚。饮恨辞金屋,含悽下玉楼。
鸠巢元鹊憩,鱼服暂龙游。不见平阳婿,次且择卫侯。
行行忽到旧河源,城外千家作汉村。樵采未侵征虏墓,
耕耘犹就破羌屯。金汤天险长全设,伏腊华风亦暗存。
暂驻单车空下泪,有心无力复何言。
夜饮华堂烛屡灰,暗香浮处数枝梅。
坐中一笑对三粲,客里此欢能几回。
醉后不知歌扇去,归时还是晓钟催。
露浓月白溪桥路,但记群山翠作堆。
晨发芗城越数峰,我来师出失从容。
白云遮日蔽秋寺,青嶂闻猿惊暮钟。
世乱可无闲地隐,山深偏觉老僧慵。
他年芋火谈空夜,雪屋松窗约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