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巧匠斫山骨,刳中事煎烹。——刘师服
直柄未当权,塞口且吞声。——侯喜
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轩辕弥明
外苞干藓文,中有暗浪惊。——刘师服
在冷足自安,遭焚意弥贞。——侯喜
谬当鼎鼐间,妄使水火争。——轩辕弥明
大似烈士胆,圆如战马缨。——刘师服
上比香炉尖,下与镜面平。——侯喜
秋瓜未落蒂,冻芋强抽萌。——轩辕弥明
一块元气闭,细泉幽窦倾。——刘师服
不值输写处,焉知怀抱清。——侯喜
方当洪炉然,益见小器盈。——轩辕弥明
睆睆无刃迹,团团类天成。——刘师服
遥疑龟负图,出曝晓正晴。——侯喜
旁有双耳穿,上有孤髻撑。或讶短尾铫,又似无足铛。——刘师服
可惜寒食球,掷此傍路坑。——侯喜
何当出灰灺,无计离瓶罂。——轩辕弥明
陋质荷斟酌,狭中愧提擎。——刘师服
岂能煮仙药,但未污羊羹。——侯喜
形模妇女笑,度量儿童轻。——轩辕弥明
徒示坚重性,不过升合盛。——刘师服
傍似废毂仰,侧见折轴横。——侯喜
时于蚯蚓窍,微作苍蝇鸣。——轩辕弥明
以兹翻溢愆,实负任使诚。——刘师服
常居顾盼地,敢有漏泄情。——侯喜
宁依暖爇弊,不与寒凉并。——轩辕弥明
区区徒自效,琐琐不足呈。——侯喜
回旋但兀兀,开阖惟铿铿。——刘师服
全胜瑚琏贵,空有口传名。岂比俎豆古,不为手所撜。——轩辕弥明
磨砻去圭角,浸润著光精。愿君莫嘲诮,此物方施行。——轩辕弥明
猜你喜欢
漫浪有诗仙,相逢药灶边。鼎存嗟石古,句巧似珠联。
笔力扛何健,云根斲许圆。倡酬皆敌手,模写耸吟肩。
何日丹同舐,寒更墨共研。和羹应待我,赓载入虞弦。
鲁客抱白鹤(hè),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pān)。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4-635
2、陈文新,王山峡编注.历代山水诗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鲁客:指范山人。鲁客抱白鹤: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杳:远。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接下来是“”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挂缨守贫贱,积雪卧郊园。叔父亲降趾,壶觞携到门。
高斋乐宴罢,清夜道心存。即此同疏氏,可以一忘言。
三秋纪事未应欺,寸管低徊几自疑。举国深谋惟倖免,微臣同疚敢痴迷。
官名礼乐容诗史,志在春秋独我师。知罪从人真莫问,危言圣世尚当为。
《诗》亡王迹熄,百国有《春秋》。鲁叟乃笔削,宝书肆旁搜。
晋《乘》楚《梼杌》,郑志亦见收。斯为天子事,邦国合九州。
大书王正月,恐疑于孟陬。胡氏逞私智,谓以夏冠周。
岂其一布衣,斧钺威诸侯。美恶同其辞,此言尤谬悠。
当其在讲幄,君臣意绸缪。经义月经进,讽谏同转辀。
是时十将存,可复二帝仇。奈何戒黩武,惟知安是偷。
得毋桧所荐,知己士当酬。流传误后学,乖舛难悉纠。
曷不废其书,述事准左丘。
钗亸乌云鬓欲蓬,回身环佩响丁东。背人不是无情思,自古红颜畏画工。
独坐三台妙,重阳百越间。水心观远俗,霜气入秋山。
不弃遗簪旧,宁辞落帽还。仍闻西上客,咫尺谒天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