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夜真成书,西山却在东。
吹高半轮月,正赖一襟风。
清景今年过,何人此兴同。
青天忽成纸,似欲借诗翁。
猜你喜欢
昨夜云为崇,今霄月始妍。
如何一日隔,便减半分圆?
影里偏宜竹,光中不剩天。
客来休遣去,我醉正无眠。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lǎn)结,吾将此地巢(cháo)云松。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4.
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相连的五座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芙蓉:莲花。
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揽结:采集、收取。巢云松:隐居。
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老峰。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们都说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辉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这种山势形状,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却偏偏说它是由青山削成的。这一“削”字下得极妙,它不仅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五老峰的险峻陡直,同时也表明诗人是由下往上仰视五老峰的。
庐山南邻九江,如登上庐山小天池等景点向南远眺,就可望见九江、长江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庐山的东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风光全在山下,尽收眼底之意,却被诗人说成“可揽结”,似乎可以随手采取到一样。所以这“揽结”二字又显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离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挡,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无所谓“揽结”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东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写五老峰的陡直山势,是为伏笔一样,与此句的“揽结”完全照应了起来。
五老峰地处庐山的东南面,风光优美,山势又如此险峻,九江的秀丽风光又可尽收眼底,山上又有着白云青松,这一切都触动了诗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离去,故而说:“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来,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而这出世的思想则全是由末句告诉读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种铺写。如果说次句是诗人由下往上仰视,那么第三句则是由上往下俯视,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写法上的变换,从而将五老峰的山色特点也都写活了。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所具的风格。
纷纷著作能上马,衮衮紫微俱斲窗。韩侯遽绾铜章去,岂坐双流带二江。
泥潦今如此,出门知路难。蓬蒿春自长,桃李梦曾看。
未觉龙公倦,谁怜燕子寒?青灯耿萧瑟,千载入忧端。
幼读葩经第一章,河洲起化义能详。相攸如我诚苛刻,误汝愆期已久长。
看到夭桃花绚烂,料来秾李品端庄。雍雍鸣雁行亲迎,六礼完成好肃妆。
意气曾倾四国豪,偶来幽寺息尘劳。严陵钓处江初满,
梁甫吟时月正高。新识几人知杞梓,故园何岁长蓬蒿。
期君自致青云上,不用伤心叹二毛。
呦咽高低韵不同,断魂江月更冥朦。隔窗暗觅声来处,响落晴霄一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