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得地恩深雨露偏,丹墀左右玉阶前。
君王属意君知否,好似风流一少年。
猜你喜欢
得地恩深雨露遍,丹墀左右玉阶前。
君王属意君知否,恰似风流美少年。
绵绵葛(gé)藟(lěi),在河之浒(hǔ)。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sì)。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chún)。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参考资料:1、《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43页。
绵绵:连绵不绝。葛、藟(音垒):藤类蔓生植物。浒:水边。终:既已。远(音院):远离。顾、有、闻:皆亲爱之意也。 有(音佑):通“佑”,帮助。
涘:水边。
漘:河岸,水边。昆:兄。闻:问。
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毛诗序》:“《葛藟》,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毛氏说诗多牵强附会,常把表现人之常情的诗作拉扯到政教、美刺上去。宋人说诗较为通达,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得其旨矣。
诗凡三章,章六句。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同上)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牛运震《诗志》评曰:“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沉痛语,不忍卒读。”都对诗中表现出的流离之苦深为致慨,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读此诗者的共同感受。
担头看尽百花春。春事只三分。不似莺莺燕燕,相将红杏芳园。名缰易绊,征尘难浣,极目销魂。明日清明到也,柳条插向谁门。
独立软红尘表,远吞翠雾,平挹纹澜。草长西垣,生怕隔断双鬟。树梢明、夕阳未冷,菱叶静、新雨初乾。倚阑干。一声鹅管,人影高寒。休寻王孙桂隐,白云鸡犬,曾识刘安。羽扇纶巾,不知门外有人闲。袖素手、懒招黄鹄,写碧笺、空寄青鸾。且盘桓。听风听雨,山川山南。
我家白云中,幽兴何蹁跹。惟有十八公,共结三生缘。
苓珀谁能待,风霜逼彫年。忽闻笙鹤音,忘我食与眠。
河之水,清泱泱,津吏伐鼓声镗镗。主当渡河吏乃醉,女娟操舟赎父罪。
持楫中流发棹歌,津吏酒醒女渡河。鸳鸯双飞可奈何。
注目寒江倚山阁,碧瓦朱甍照城郭。云物不殊乡国异,形胜有馀风土恶。
阶面青苔老更生,况乃秋后转多蝇。巫山不见庐山远,怅望秋天虚翠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