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故人结庐青芝山,芝云千朵如商颜。杉萝深掩读书屋,洞门铁锁无人攀。
我从君去亦远适,浩荡天风锵辔环。长谣空寄桂花崦,短棹远隔芙蓉湾。
岂知离合固有数,我归故里君亦还。薰风解后忽一笑,人生良会元非艰。
开编示我手注《易》,荟萃众说精刊删。虞翻三爻常恨少,王勃一句终嫌悭。
见君著述重吾愧,旧学日夕生榛菅。相从且喜结此夏,剩乞妙斫镌坚顽。
猜你喜欢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qì)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参考资料:
1、龚勋.影响孩子一生的国学启蒙经典-唐诗三百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1:70
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碛: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求友林泉深密处。弄舌调簧,如问春何许。燕子先将雏燕去。凄凉可是歌来暮。乔木萧萧梧叶雨。不似寻芳,翻落花心露。认取门前杨柳树。数声须入新年语。
春风春雨急仍颠,闻道远劳从事贤。
软脚不应惟命酒,池塘生草要新篇。
北极光芒万里回,粤王朝汉峙层台。江山环拥金汤壮,栋宇新悬日月开。
回首漫誇强霸略,登高争羡大夫才。夷犹徙倚朱阑外,彷佛人从天际来。
过此一酸辛,行人泪有痕。独残新碧树,犹拥旧朱门。
歌歇云初散,檐空燕尚存。不知弹铗客,何处感新恩。
苦寒冽冽日夜增,朔风轩轩势相凌。遥山顽碧空崚嶒,高堂闲坐拥敝缯。
欲釂一杯意已仍,浩歌黄竹但伏膺。愁云漫漫方四腾,海气上薄初不胜。
雪霰杂下风作棱,渐著弱柳头鬅鬙。半积轩砌发幽层,枯树兀兀愁饥鹰。
纷然不已失沟塍,一饮一斗心易矜。试步薄冰犹战兢,圆圭方璧降复登。
忆昔前年正严凝,摄事大蜡清晨兴。平生看雪实未曾,健仆骏马半醉乘。
或前或后望交朋,不辨明河与玉渑。烈火万炬气不蒸,被面惟有冻与冰。
归来心目如水澄,喜看道旁刳作灯。
丰年为瑞古有称,冻死何暇谈邹滕。欲邀君饮恨不能,相酬莫问准与绳。
桥门多士盍朋簪,见汝青年志不凡。鏖战文场曾献捷,着鞭云路快登骖。
灯前昨夜孤莺噪,泽国秋深一雁南。此去咏沂多好趣,新诗频为故人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