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日出月复没,悠悠昏与明。修持经几劫,清净到今生。
林下知无相,人间苦是情。终期逐师去,不拟老尘缨。
猜你喜欢
西原驿(yì)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fén)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5-616
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陕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此诗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建。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在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激荡。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笔势翩翩渐入佳,晨檐怪得鹊查查。
劳谦君子方求益,老秃中书不梦花。
商颂以前殊简短,卫风而下稍淫哇。
鹤天鲸海无边际,莫费工夫纳百家。
绿绮新裁织女机,
摆风摇日影离披。
只因青帝行春罢,
闲倚东墙卓翠旗。
夜来细雨暗冥冥,晓起秋容入画屏。
水色净涵天影碧,林梢微露远峰青。
嫩黄稼卧衡从亩,老翠柳拖长短亭。
一晌西风醒睡眼,端如痛饮读骚经。
少日颇孤僻,招寻独有君。晤言虚馆夜,联步草原春。
多病休居日,逃名慎独人。同游今已矣,一念一伤神。
仙师两度奏通明,曾有微名记上清。怎奈瑶池阿母意,不教丹箓授书生。
古庙千年后,桑阴满涿州。乱山空北向,大火已西流。
遗恨三分国,英风百尺楼。里人牲酒奠,想像衮龙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