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缓步清幽境,庭空月一方。洞深苔藓古,天阔水云长。
霞绚千峰锦,潮翻五月霜。凭栏时小立,渔笛起沧浪。
猜你喜欢
径仄青林上,亭虚白露前。洞门通尺地,岩嶂及诸天。
草树飘香异,烟霞变态全。漫游回晓月,贪懒愧灵仙。
藜杖乘閒度穹壑,石磴层层谁斧凿。柴门疏柳拂晴烟,灌木垂萝挂高阁。
十里荷花照眼明,一尊肯负山灵约。碧岑瀑布开画图,朱檐风过喧铃索。
榕偃深根卧蛰龙,松号静夜鸣玄鹤。小桥曲径信跻攀,薝卜婆娑香缈邈。
冈峦雨过尘埃清,溪涧鹿行水痕浊。夕照斜移红树回,晴晖远映岚光薄。
鸟外群峰拥翠奇,亭前诸景谁云弱。蓬莱琪树乔参天,石窦清流冷如昨。
入座薰风生嫩凉,沾衣小雨迷前郭。蔚蓝别有一乾坤,四顾茫茫成广莫。
崔嵬直欲蹑危巅,当午烦蒸还小却。诸公清雅远形役,扫石诛茅书碧落。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áo)戴雪山龙起蛰(zhé),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huán)青滴,一杼(zhù)霞绡(xiāo)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参考资料:
1、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266-267页
2、江天主编.《中国才子文化集成第2卷唐诗、宋词》.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年:891页
蛰:潜伏。快:有痛快爽快意。
红湿: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柕所成。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这里当是水鸟,鸥鹭之类。“明边”,指天边帆影与红霞白鸟相映而言。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帆依细雨春江迥,雁落前沙夜影寒。万里风烟归计晚,一天云水别情难。
惊心时拂双长剑,入梦频携九曲竿。何处春山堪采杞,关门望断白云团。
一曲山溪半日程,离奇险怪画难成。文章信有江山助,谁似龙门具胜情。
蟠桃一熟九千年。仙家春色无边。画堂日暖卷非烟。昼永风妍。看取疏封汤沐,何妨频棹觥船。方瞳绿发对儒仙。岁岁尊前。
马背何如牛背,短衣落日空山。
只麽身归盘谷,未须名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