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野寺经行处,秋风满客衣。僧残空法界,犬吠出岩扉。
木落寒山静,云深古径微。踌躇清梵杳,空带月明归。
猜你喜欢
少别成经岁,重逢尚问年。登龙瀛海近,倚马汉宫连。
日色临双掌,阳光动八埏。愿陪芳躅后,长立泰阶前。
羽仙邀我饮流霞,不觉松梢日已斜。鹤背洞箫归路晚,一声吹落碧桃花。
洲畔芦花到野桥,晓风吹浪伴归潮。
醉中捉月怜波浅,别后看云恨路遥。
江月绕阑非故国,霜华惊梦又明朝。
问君鼓枻游何处,闲向髯翁试洞箫。
杳(yǎo)杳寒山道,落落冷涧(jiàn)滨。
啾(jiū)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xī)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75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7
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国风·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空山初夜子规鸣,静对琴书百虑清。唤得形神两超越,不知底是断肠声。
檐影亭亭日正中,莓苔不扫绝尘踪。
闭门相共蒲团坐,看读华严一卷终。
怪底微禽似有知,区区舌吻竟奚为。
欲将终日能鸣巧,深为当时远害思。
布谷尚应勤播种,春畦何事较公私。
谁如独占催科考,无复阳城恨拙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