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作品 评价
- 春思
- 次韵郑省仓
- 次韵梁粹秋日白牡丹
- 梅花十绝
- 郑佥判取苏黄门图史园囿文章鼓吹之语为韵见
- 九日集清凉佳处
- 次韵程弟 其八
- 过湖
- 杏
- 次韵徐太博
- 次韵徐宰雪句
- 九日
- 次韵赵端明万花园
- 赠诗僧
- 拔滩
- 道中即事
- 汪运干饷酒 其一
- 清明日舟次吴门
- 山居十首
- 次韵汪卿
- 送别薛丞
- 解榻
- 次韵汪宰见寄
- 瑞鹤仙
-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 贺新凉(戊戌生日用郑省仓韵)
- 满江红(和程学谕)
- 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
- 沁园春(用梁权郡韵饯春)
- 满庭芳(擘蟹醉题)
- 次韵王尉天宁晚饭
- 满庭芳(寿通判七月二十二日)
- 蝶恋花
- 贺新凉(别吴侍郎吴时闲居,数夕前梦枯梅成林,一枝独秀)
- 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
- 木兰花慢(吴尚书宴客涟沧观,即席用韵)
- 沁园春(赋子规)
- 江神子(牡丹)
- 一翦梅(客中新雪)
- 水调歌头(九日醉中)
- 水调歌头(庆平交七月十七)
- 酹江月(寿老父)
- 花心动(和楚客忆梅)
- 沁园春(和宋知县致苔梅)
- 满江红(九日冶城楼)
- 望江南
- 酹江月(戊戍寿老父)
- 瑞鹧鸪
- 江城子
- 水调歌头(癸丑生日)
- 沁园春
- 贺新凉(寄两吴尚书)
- 沁园春(寿赵尚书)
- 浣溪沙(赵阁学饷蝤蛑酒春螺)
- 虞美人(见梅)
- 酹江月(寿松山主人七月十九日)
- 最高楼(和人投赠)
- 沁园春(和林教授)
- 水调歌头(寿赵文昌)
- 百字谣(寿丘郎七月二十四日)
- 鹊桥仙(辛丑生日小尽月)
-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 如梦令(春思)
- 梦寻梅
- 满江红(壬子生日)
- 次韵章太博迁匠丞不入
- 次韵郑佥判
- 水调歌头(寿吴尚书)
- 西江月
- 酹江月(八月十四,小集郑子重帅参先月楼。是夕无月和朱希真插天翠柳词韵)
- 泊歙浦
- 最高楼(王寅生日)
- 次韵徐宰集珠溪
- 入村
- 丫头岩
- 出关
- 次韵郑司理时以掌故赘梱幙归未能也
- 如梦令(海棠)
- 晚泛草塘有鱼入舟呼童脍之适见瑞莲骈植与客
- 晚秋犹热
- 闻雨
- 立秋
- 夏夜
- 县送邸报
- 湘源庄舍
- 小集垂丝海棠下
- 听雨
- 僮有弹鹭置池上者予解其缚纵之而不去盖不饮
- 春思
- 春思
- 春思
- 观渔
- 荼蘼
- 荼蘼
- 挽曹侍郎
- 挽曹侍郎
- 挽曹侍郎
- 挽曹侍郎
- 挽懒庵处士
- 挽彭制机
- 挽谢公王
- 晚春
- 小集垂丝海棠下
- 小集次韵
- 小醉
- 效茶山咏杨梅
- 效演雅
- 谢管辖挽诗
- 谢人致蟹
- 谢人致蟹
- 谢人致蟹
- 谢人致蟹
- 谢兄编言仁求诗
- 蟹至十数日而异时特贵贫者只得忍口薄暮有以
- 新晴
- 行田
- 行田
- 杏
- 性老致庐山茶
- 修胥山路
- 徐仁伯侍郎挽诗
- 萱
- 雪后草亭
- 雪后梅边
- 雪后梅边
- 雪后梅边
- 雪后梅边
- 雪后梅边
- 雪后梅边
- 雪后梅边
- 雪后梅边
- 雪后梅边
- 雪后梅边
- 雪中
- 雪中观梅
- 雪中观梅
- 雪中迓新宪
- 寻诗
- 林和靖墓
- 刘逊子架阁饷江茶
- 刘逊子架阁饷江茶
- 留别
- 鹭
- 吕宗卿以病谢客明日约饭则予行矣诗以代简
- 旅思
- 买菊栽
- 买兰
- 麦叹
- 卖花翁
- 漫题
- 漫兴
- 猫叹
- 梅边
- 梅边约客
- 梅花
- 梅花
- 梅花
- 梅花
- 梅花
- 梅花十绝
- 梅花十绝
- 梅花十绝
- 梅花十绝
- 梅花十绝
- 梅花十绝
- 梅花十绝
- 蒙恩予祠
- 蒙恩予祠
- 梦陈和仲如平生交有三言觉而记其一曰错后乱
- 梦方饮药或告之曰攻伐太过斯伤天和觉而识之
- 梦放翁为予作贫乐斋扁诚斋许画斋壁予本无是
- 梦过湖
- 梦平山
- 梦书十字史记册上太史公此书真是笔斡造化梦
- 梦寻梅
- 梦有饷予宝器一奁者曰僧某甲入寂奉以别也一
- 梦余义夫以剑请铭
- 梦中
- 梦中
- 梦中
- 明日登后山用韵
- 明日诗至过相称谓次韵还之
- 明月雨再用韵
- 茉莉
- 牡丹多不开花
- 牡丹多不开花
- 木稼
- 木犀
- 木犀
- 木犀
- 内翰程端明挽诗
- 内翰程端明挽诗
- 南窗偶书
- 南窗偶书
- 南窗偶书
- 南康宴考试官致语口号
- 牛庵后古松五株
- 牛庵睡起
- 牛屋
- 欧职相士谒书诣梁权郡诗以代之
- 偶题
- 偶阅夷坚志见梁郑公有九月梅化诗因复次韵
- 排门夫
- 陪刘提察少集四圣观
- 陪刘提察少集四圣观
- 陪汪少卿游紫阳次梁粹韵
- 陪吴总侍集研山用赵端明送行韵
- 枇杷
- 七夕
- 七夕潘宰招不往
- 七夕郑文振席上姬有楚云者为作三弄
- 畦菜
- 乞梅花
- 遣兴
- 清明
- 清明
- 清明日舟次吴门
- 晴梦
- 秋江引
- 秋热
- 秋热
- 秋热
- 秋晓登山
- 去郡三思
- 去郡三思
- 去年五月十七庐山祷而雨尝有诗今年五月十七
- 铨琐
- 劝耕
- 劝耕
- 饶监丞惠诗有未能上下逐东野之句次韵寄呈
- 热
- 热
- 热甚有怀山间
- 人日
- 人日
- 人日吴明辅招不往
- 壬寅元日
- 日食守局
- 入村
- 乌衣园
- 无寐
- 五用韵
- 五月初四大水
- 婺源道中
- 西崦
- 息轩
- 溪店回文
- 溪行
- 溪行
- 溪行
- 扫蜜
- 用王侍郎韵寄题医僧道森药山阁
- 即事 其一
- 次韵方教采芹亭 其七
- 以嗜酒爱风竹卜居此林泉为韵作十小诗 其九
- 元夕 其一
- 郑佥判取苏黄门图史园囿文章鼓吹之语为韵见贻辄复赓载 其七
- 寄题赵德成东岩 其二
- 上巳游显亲寺题其壁 其三
- 雪作泊七里滩
- 明日雨再用韵
- 李监饟四物各以一绝答之 鹅鲊
- 湖上八首 其八
- 食猫笋
- 又和晦翁棹歌 其二
- 三岩
- 山居七咏 其七 湛然亭
- 山居十六咏 其十一 草堂
- 杨柳枝 其五
- 三用韵酬沈同年
- 山中 其二
- 山行 其一
- 道中即事 其十三
- 明日诗至过相称谓次韵还之
- 和放翁社日四首 其二 社鼓
- 除夕 其四
- 林和靖墓
- 和放翁社日四首 其一 社日雨
- 立春都堂受誓祭九宫坛 其一
- 去郡三思 其二
- 入局
- 清明日舟次吴门 其二
- 社日次韵 其二
- 次韵方蒙仲高人亭 其七
- 清明
- 以嗜酒爱风竹卜居此林泉为韵作十小诗 其三
- 溪行 其一
- 钓台
- 癸卯元日 其一
- 次韵陈帐管秋思 其二
- 湖上醉题
- 农谣 其五
- 山居十首 其七
- 道中即事 其四
- 花谢
- 遣兴 其一
- 祷晴福善 其三
- 此君室 其四
- 送王尉归觐 其一
- 舟行省暮
- 次韵方教采芹亭 其一
- 郡斋即事 其二
- 复雪 其二
- 感怀 其四
- 春晚 其三
- 山径
- 次韵胡兄 其一
- 山中 其四
- 桂子白大监饟酒冰炭
- 即事十首 其三
- 次韵陈汤卿 其二
- 山中 其三
- 直汀晚望
- 舟次当涂
- 山居十六咏 其八 桃李蹊
- 中秋
- 正月尽山间梅花犹有未放者
- 严陵待锁 其一
- 行田 其一
- 除夕 其六
- 次韵梁倅
- 郑佥判取苏黄门图史园囿文章鼓吹之语为韵见
- 以嗜酒爱风竹卜居此林泉为韵作十小诗 其六
- 秋热 其二
- 即事十首 其六
- 赵玉汝自作戏墨见寄各题六言其上·鸜鹆
- 阻雪
- 次韵行甫小集平山 其二
- 百舌
- 次韵林同年见寄
- 郑总干致芦管笔
- 重阳
- 再用韵奉酬 其一
- 观梅 其一
- 正月尽山间梅花犹有未放者
- 湖上八首 其五
- 不寐 其二
- 赵玉汝自作戏墨见寄各题六言其上·鹁鸠
- 赵尉送菜
- 道中即事 其十二
- 饭牛
- 梦书十字史记册上太史公此书真是笔斡造化梦语非夸也因足之识于策
- 赠谈命者
- 山居
- 晚汎草塘有鱼入舟呼童鲙之适见瑞莲骈植与客赋首尾吟 其一
- 种韭
- 次韵程弟 其六
- 郑佥判取苏黄门图史园囿文章鼓吹之语为韵见
- 山中 其二
- 种松先公墓下
- 山中 其一
- 再用韵奉酬
- 以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为韵送胡献叔守邵阳 其七
- 重题钓台
- 中秋日社未五鼓祀社归月明如书
- 雪后梅边 其八
- 诸公赋翠毛笔因次韵为羊毛笔叹
- 此君室 其一
- 人日 其二
- 郑佥判取苏黄门图史园囿文章鼓吹之语为韵见
- 金陵怀古
- 山中 其一
- 赵制使宴吴宣参致语口号
- 又次韵 其一
- 再用韵酬朱行甫
- 山居十六咏 其九 归来馆
- 再用汪少
- 赠写照吴生
- 赵佥见过不值有诗次韵
- 送应武谕倅庐陵
- 赠算数汪生
- 中秋雨
- 郑佥判取苏黄门图史园囿文章鼓吹之语为韵见
- 再用韵酬退庵侍郎
- 山墅 其一
- 月蚀
- 次韵陈祭酒直舍木犀
- 约鲁山兄
- 阅视赏射
- 赠背书人王生
- 重午
- 再用韵简赵簿
- 赵龙学寄阳羡茶为汲蜀井对琼花烹之
- 题汤郎中玉峡
- 昭仪春浴
- 次韵郑佥判 其六
- 郑佥判取苏黄门图史园囿文章鼓吹之语为韵见
- 种松先公墓下
- 元夕
- 赵丞饷酒蟹獐巴
- 阻雪 其三
- 赵尉催筑秋崖
- 赠谈命者赵生自号千两金
- 种桂
- 约刘良叔观苔梅
- 蛰室
- 种菘
- 灼艾
- 熙春台用戴式之韵
- 阻风
- 元英先生家鸬鹚步当文正其裔孙楷全登进士赠
- 约刘良叔观苔梅
- 再用韵
- 与同幕集南楼再用韵
- 中秋
- 赵尉送菜
- 早春山中
- 憎蚋
- 谕俗
- 与蔡吏部林直院别江楼
- 约黄成之观琼花予不及从以诗代简
- 种瑞香
- 有蟹无酒
- 雨中有感
- 游九曲
- 郑佥判取苏黄门图史园囿文章鼓吹之语为韵见
- 赠谈命苏秦
- 山墅 其二
- 月墅
- 赠算数汪生
- 有客
- 月中观梅
- 中秋
- 又次韵
- 与客观雪
- 约刘良叔观苔梅
- 雨望
- 与至能夜话
- 约刘良叔观苔梅
- 凿山为坟贻侄有诗公韵
- 又和晦翁棹歌
- 赠诗僧
- 月中观梅
- 以嗜酒爱风竹卜居此林泉为韵作十小诗
- 赵玉汝自作戏墨见寄各题六言其上·脊令
- 与客观雪
- 早春山中
- 夜大风
- 又次韵谢司法
- 早春山中
- 用郑少傅韵题赵参政梅卷
- 以人生五马贵莫受侵为韵送胡献叔守邵阳
- 又和晦翁棹歌
- 赠相士
- 以人生五马贵莫受侵为韵送胡献叔守邵阳
- 以嗜酒爱风竹卜居此林泉为韵作十小诗
- 赠术者王髯
- 又和诸公作雪月歌
- 月夜
- 雨夜持螯
- 以人生五马贵莫受侵为韵送胡献叔守邵阳
- 演雅
- 与胡子安眺云林
- 杂兴
- 月下
- 又次韵
- 有以晦庵真迹见寄者乃寒栖精舍诗也因次其韵
- 渔父词
- 元夕
- 意行
- 斋宿学宫
- 用韵简赵尉无牡丹
- 叶秘书致白龙涎
- 元日
- 杨柳枝
- 约黄成之观琼花予不及从以诗代简
- 杨柳枝
- 以人生五马贵莫受侵为韵送胡献叔守邵阳
- 饮荼蘼花下招蔡公庆
- 乙酉岁游浙中道闻盗起霅川遂寓珠溪
- 杨柳枝
- 以嗜酒爱风竹卜居此林泉为韵作十小诗
- 元夕病中
- 再用韵奉酬
- 以嗜酒爱风竹卜居此林泉为韵作十小诗
- 演雅
- 用叶司理韵简赵尉
- 以梅送王尉
- 杂兴
- 溪行
- 严陵待锁
- 以人生五马贵莫受侵为韵送胡献叔守邵阳
- 又和晦翁棹歌
- 游九曲
- 义鸡行
- 元日立春
- 戏简文孺林剂局
- 汪圣权自开寿域作小亭其前植桂环之谒予作扁
- 熙春台用戴式之韵
- 闻角
- 以人生五马贵莫受侵为韵送胡献叔守邵阳
- 用吕宗卿山亭韵
- 汪校正送鹦鹉
- 雁来红
- 熙春台用王簿韵
- 戏简王尉
- 有叹
- 游九曲
- 以嗜酒爱风竹卜居此林泉为韵作十小诗
- 以嗜酒爱风竹卜居此林泉为韵作十小诗
- 易地昭武去之日与家人集新作南门书水镜壁上
- 又和晦翁棹歌
- 又和晦翁棹歌
- 夏日简王尉
- 戏呈君用
- 以嗜酒爱风竹卜居此林泉为韵作十小诗
- 用韵还学者诗卷
- 有感
- 晚兴
- 用王深造韵观射寄呈吴门吴侍郎
- 听琴
- 挽彭制机
- 闻雪
- 题偶爱
- 题郑尉爱山楼
- 用简斋建除体韵
- 田制
- 题登云约
- 题刊字蔡生
- 题陈叔茂二亭·弄月
- 题甘露寺中峰
- 题刊匠图书册
- 田头
- 题赵漕小蓬莱
- 岩桂花
- 以人生五马贵莫受侵为韵送胡献叔守邵阳
- 题汤郎中玉峡
- 夜梦至何许岩壑深窈石上苔痕隐起如小篆有僧
- 唐律十首
- 闻罢
- 以人生五马贵莫受侵为韵送胡献叔守邵阳
- 太庙斋宿
- 题董一之花木杪
- 题宋氏小赤壁
- 宿珠溪
- 题祁门岳王庙
- 送程伯茂佥书武昌
- 天基锡宴致语口号
- 送史子贯归观且迎妇也
- 送刘仲子就试
- 田园居之右辟小室曰耕雨醉题壁上
- 晚眺
- 宋君挽词
- 题郭氏继一堂
- 送吕提干并简谢泉
- 题郑尉爱山楼
- 松栅
- 唐律十首
- 送寺丞韩君守新安
- 送别薛丞
- 送子用弟游学番易
- 宿不老山
- 送章监丞守广信
- 送别季观
- 题高皇过沛图
- 暑不杂兴
- 送五尉归觐
- 宿芙蓉驿
- 唐律十首
- 送别赵尉
- 书梦
- 暑不杂兴
- 题归来馆
- 题致堂新州坐石
- 送应武论粹庐陵
- 书戴式之诗卷
- 受诰口号
- 书客星阁
- 十二月十日
- 书楼考甫梅花百咏因徐直孺寄考甫
- 输棋
- 题偶爱
- 题郭氏继一堂
- 暑不杂兴
- 晚眺
- 题八士图
- 素馨
- 石孙偶中童科程弟有诗次韵
- 石孙试童子郡广文赠之诗代赓为谢
- 上冢
- 唐律十首
- 岁朝
- 少微楼
- 题偶爱
- 水月园送王侍郎
- 邵武宴进士致语口号
- 送别史佥
- 社日
- 题讷斋
- 山中
- 题甘露寺中峰
- 送客
- 田家乐
- 送徐太博守莆中
- 上巳游显亲寺题其壁
- 山中
- 山中
- 山中甃坟外弟程魁有诗次韵
- 送春
- 始见台章弹予面目可僧唇吻可畏
- 书客星阁
- 送童子卢亲国试玉堂
- 山庄书事
- 上鹤山作图书所扁
- 题王尉半竹
- 社日次韵
- 宿奉圣寺下
- 宿耕舍
- 山中作人名诗
- 山中
- 山行漫兴
- 双头兰
- 山行
- 上冢
- 山行
- 少微山观橘
- 暑不杂兴
- 山居十首
- 泗州之约令君以雨不至次韵奉酬
- 山墅
- 山墅
- 山中
- 社日益明叔见过
- 山行
- 山中
- 山居七咏·经史阁
- 社日万监招饮不往
- 山居七咏·乳泉
- 上巳游显亲寺题其壁
- 三用韵酬诸丈
- 送别薛丞
- 山行
- 山墅
- 山行
- 山行
- 山行
- 寿教授
- 送琴遂还楚东
- 山樊
- 山中
- 书手实簿
- 山中
- 山中
- 山行
- 送琴遂还楚东
- 暑不杂兴
- 送蔡子奇节推之官庐陵
- 山中
- 寿教授
- 山居七咏·中隐洞
- 三岩
- 山中
- 社日次韵
- 山居
- 山居七咏·丹桂轩
- 书元可扇
- 山中用放翁韵
- 闰中秋
- 时事
- 书维扬张君梅卷
- 暑不杂兴
- 山墅
- 入村
- 山家
- 三次韵答惠兰亭纸翠毫笔
- 山行
- 山居七咏·湛然亭
- 上巳溪泛
- 山行
- 山家
- 山行
- 上巳游显亲寺题其壁
- 立春都堂受誓祭九宫坛
- 入闽
- 山庵
- 山居七咏·瑞萱堂
- 立春日雷
- 三禽言
- 山中
- 李监饷四物各以一绝答之·鲟鲊
- 客有饷水母线者坐人赋之因次其韵
- 苦雨
- 入歙
- 山中
- 离括日子安汤卿子贯同宿天宁
- 堪笑
- 立春
- 扫蜜
- 立春
- 僧至
- 郡斋即事
- 老熊
- 郡为表弟程起状元坊并为陈人重起省元坊
- 山迳
- 堪笑
- 礼斗石
- 接花
- 九日
- 懒庵
- 敬亭道中
- 简王尉
- 扣角
- 君用致红梅云不开数年矣
- 立春
- 堪笑
- 解榻
- 祭诗
- 李监饷四物各以一绝答之·土瓜
- 立春
- 客有致鸂鶒者
- 立春前一日雪
- 九日与同年沈贯卿饮月墅
- 立春谢司法有诗次韵
- 墐屋
- 寄别季桐庐
- 立春
- 九日新种梅花开
- 即事十首
- 花谢
- 寄陈国录
- 立春谢司法有诗次韵
- 寄越友
- 即事十首
- 寄题赵德成东岩
- 寄别参政
- 九日
- 苦雨
- 海棠盛开而雨
- 过楚道人舍
- 寄曹云台
- 寄题章氏起青楼
- 和知郡史监丞鹿鸣宴诗
- 即事十首
- 过缙云胡君作茶古松下丛兰中
- 立春
- 海棠
- 旧传有客谒一士夫题其刺云琴棋诗酒客因与谈
- 还留石亭
- 检校坞中
- 观刈
- 閒居无瑕酬答假庭下三物作·梅问竹
- 寄游山友人
- 寄至能
- 和放翁社日四首·社牲
- 即事十首
- 官满将归与同幕别平山堂
- 湖山纪游
- 九日道中
- 即事
- 观诸北子射石孙七龄亦能二十四步四十的
- 记客语
- 官满将归与同幕别平山堂
- 亨道至能对棋月下文振闻后堂歌声逃席而起
- 堪笑
- 寄题赵德成东岩
- 感怀
- 寄汤卿
- 观荷
- 简王尉借书画
- 即事十首
- 感怀
- 风作
- 李监饷四物各以一绝答之·甘蔗
- 观梅
- 感怀
- 记客语
- 寄题赵德成东岩
- 寄友人
- 观梅
- 芙蓉花
- 观荷
- 感怀
- 丐祠不获
- 感旧
- 僦舍
- 凤凰台
- 胡登仕送花
- 感怀
- 海棠落尽次谢司法韵
- 观梅
- 观刈
- 羹莼
- 即事
- 观天井
- 府公徽猷饷酒虾
- 简徐宰
- 读折诗效其体
- 简徐宰
- 独往
- 寄范参政
- 惠山月印题用予寻家韵诗见简辄复赓载寺前老
- 得祠
- 登瓜步山
- 饭牛
- 槛虎行
- 过采石
- 丁祭
- 寄鲁山兄
- 感怀
- 豆苗
- 方韵别元可
- 光孝寺作茶供
- 道中连雨
- 东西船
- 过吴江
- 道中连雨
- 祷晴福善
- 贷钱买牡丹屏
- 感怀
- 古岩
- 道中即事
- 道中即事
- 方老致木犀甚古
- 贵妃夜游
- 复雪
- 和放翁社日四首·社酒
- 癸丑人日
- 胡登仕送花
- 即事十首
- 即事十首
- 过李季子丈
- 观荷
- 胡道士山房听琴
- 洞元观
- 次韵郑省仓见寄
- 得归
- 古人行
- 道中即事
- 次韵赵佥为赵宰画野水多於地春山半是云盖宰
- 次韵至能湖上
- 龟巢夜宴
- 大雷雨
- 道中即事
- 次韵赵端明万花园
- 次韵赵尉
- 次韵招汪汝渊
- 道中即事
- 次韵叶宗丞约游括苍
- 悼祭酒徐仁伯
- 道中即事
- 次韵郑佥判
- 次韵郑佥判
- 代赠
- 次韵赵尉
- 道中即事
- 次韵郑佥判
- 次韵赵尉梅句
- 次韵叶宗丞湘梅
- 次韵贻侄
- 过北固山下旧居
- 次韵行甫小集平山
- 登山
- 次韵章太博迁匠丞不入
- 次韵谢兄立春戏拟春帖子
- 次韵张录携书见过
- 次韵赵尉
- 次韵行甫小集平山
- 非琼花
- 次韵乡友
- 次韵谢兄立春戏拟春帖子
- 次韵郑省仓
- 道中即事
- 次韵张录携书见过
- 次韵赵尉梅句
- 次韵王尉贺雨
- 祷晴福善
- 次韵王尉赠别
- 次韵徐宰三雪
- 次韵徐宰题岳王祠
- 独立
- 次韵行甫小集平山
- 次韵所居龙池巷
- 访恭率翁不值
- 次韵斋宿
- 次韵徐宰集珠溪
- 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竹径
- 次韵谢兄立春戏拟春帖子
- 逢梅
- 次韵赵端明万花园
- 二月朔日食阴雨不见
- 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灿柯台
- 次韵汪少卿赠别
- 次韵郑总干
- 访张居卿不值
- 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紫阳阁
- 道中即事
- 次韵吴殿撰多景楼见寄
- 次韵谢兄馈李
- 次韵杨先辈古调
- 次韵郑总干
- 次韵萧同年古意
- 次韵赵同年赠示进退格
- 答客问
- 次韵三四弟
- 次韵宋尚书山居·虚静堂
- 次韵题秋崖
- 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正己亭
- 次韵探梅首尾吟
- 次韵牟监薄
- 祷晴
- 次韵宋尚书山居·醉陶轩
- 次韵牡丹
- 次韵梁粹
- 次韵雨阻游人
- 次韵郑省仓见寄
- 次韵牟监薄
- 道中即事
- 次韵郑佥判
- 次韵梅花
- 悼栖云主人
- 次韵梁粹中秋日雨
- 次韵閒中
- 答费宰
- 次韵姚监丞斫脍
- 次韵十二神体
- 次韵汪宰见寄
- 次韵洪尉
- 次韵胡兄
- 次韵牟监簿斋宫
- 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清竟亭
- 次韵吴枢密乌衣园旧韵
- 次韵洪尉
- 次韵罗制干投赠
- 次韵方叔
- 次韵徐太博
- 次韵王尉天宁晚饭
- 次韵刘架阁和予壬寅入局诗
- 次韵滕和叔投赠
- 次韵李君携示唐告
- 次韵林同年见寄
- 次韵赵同年赠示进退格
- 次韵方教采芹亭
- 次韵刘簿寄示
- 次韵刘簿观雪用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
- 次韵县圃即事
- 次韵方教采芹亭
- 次韵姚监丞斫脍
- 次韵清修老墨梅新茗
- 次韵方教采芹亭
- 次韵方蒙仲高人亭
- 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海棠径
- 次韵卢监
- 次韵红蕉
- 次韵酬因胜老
- 次韵酬奚兄
- 次韵费司法
- 次韵方蒙仲高人亭
- 次韵田园居
- 次韵酬洪监仓
- 次韵刘簿祷雨西峰
- 次韵杨梅
- 次韵程弟
- 次韵陈帐管秋思
- 次韵酬其又
- 次韵王尉赠别
- 次韵王兄
- 次韵刘簿祷雨西峰
- 次韵费司法
- 次韵方教采芹亭
- 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梅坡
- 次韵采菌
- 次韵楚客
- 次韵吴侍郎同集砚山
- 次韵程弟
- 次韵宋尚书山居·见南山亭
- 次韵曹实听舅氏弹琴
- 次韵宋尚书山居十五咏·茶岩
- 次韵君用寄茶
- 次韵方蒙仲高人亭
- 次韵程少章投赠
- 次韵话别
- 次韵方教采芹亭
- 次韵菖蒲
- 次韵程汪二兄投赠
- 次韵方蒙仲高人亭
- 次韵方蒙仲高人亭
- 次梁粹录囚上饶
- 次韵杜监簿
- 春行
- 次韵费司法
- 此君室
- 此君亭
- 次韵瑞莲
- 次韵秋夜
- 次韵杜监簿
- 次韵洪尉
- 春日杂兴
- 此君室
- 次韵李山窗
- 次韵别友
- 次韵程弟
- 春盘
- 次韵酬率翁
- 次韵閒中
- 次韵山居
- 春暮
- 次韵辟雍同舍用予魁字韵
- 春日杂兴
- 次韵程兄投赠
- 次韵酬奚兄
- 除夕
- 春望
- 次韵陈诗郎谢送牡丹
- 次韵陈帐管秋思
- 次韵才老
- 次韵红蕉
- 次韵方蒙仲高人亭
- 春日杂兴
- 次韵酬率翁
- 春日杂兴
- 春雨
- 此君室
- 春词
- 除日雪甚约客不至乃拥貂骤马于郊外独饮摘星
- 除夕
- 出居十六咏·小山
- 出居十六咏·桃李蹊
- 次韵黎粹
- 除夜
- 出居十六咏·幽谷
- 次韵酬戴式之
- 除夜
- 采菌
- 春日杂兴
- 除夕
- 次韵程弟
- 除夜
- 出居十六咏·便是山
- 次韵程兄见寄
- 春日杂兴
- 出居十六咏·田园居
- 次韵陈诗郎谢送牡丹
- 报具阙
- 被劾
- 出居十六咏·着图书所
- 避暑冷泉
- 出居十六咏·寒泓
- 除夜
- 别陈尉
- 出居十六咏·饭牛庵
- 除夜
- 次韵程弟
- 次韵程弟
- 除夜
- 病起木犀已谢
- 除夕
- 此君室
- 斑竹夫人
- 次韵陈汤卿
- 除夜
- 病中
- 此君室
- 次韵陈料院
- 湖上
- 出居十六咏·秋崖
- 别汤卿不值
- 呈和仲
- 芭蕉
- 湖上
- 湖上
- 春阴
- 出居十六咏·石梯
- 除夜
- 春晚
- 八月十四月食中秋遂无月
- 烛影摇红·辇路融晴
- 春晚
- 湖上
- 除夜宿桐庐
- 二月二日即事
- 次韵
- 除夕
- 除夕
- 春日杂兴
- 出关
- 采筇
- 出居十六咏·入山林处
- 湖上
- 不寐
- 百十一弟致陶印
- 满江红·说与梅花
- 被盗
- 湖上
- 农谣
- 三虎行
- 部索印纸
- 芭蕉
- 出居十六咏·草堂
- 百舌
- 呈知郡汪少卿
- 采蕨
- 春日杂兴
- 江神子/江城子
- 病目
- 农谣
- 跋至能所书西湖洞天事
- 春思
- 春词
- 除夜
- 白鹭亭
- 除夜
- 酹江月(送吴丞入幕)
- 最高楼(寿黄宰七月十六日)
- 兰溪晚泊
- 水调歌头(别庐山题龙湖阁)
- 酹江月(梦雪)
- 齐天乐(和楚客赋芦)
- 浣溪沙(寿潘宰)
共1108篇诗文
展开阅读全文
评价
洪焱祖说他“诗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秋崖先生传》)。南宋後期,他的诗名很大,差不多比得上刘克庄。看来他本来从江西派入手,後来很受杨万里、范成大的影响。他有把典故成语组织为新巧对偶的习惯,例如元明以来戏曲和小说里常见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这一联,就是他的诗《别子才司令》。(钱钟书《宋诗选注》) 诗人推荐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