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云
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作品
- 将发邯郸暂寓西署四首 其一
- 初冬有事武闱登三山南楼眺望
- 赠王别驾时署县有荐
- 赠施茶僧真山二首有引 其二
- 岁暮柬陈新之四首 其一
- 郊居集句十首 其二
- 励俗诗
- 梅花二首 其二
- 荆门驿
- 闻蜀人祠刘明府却寄
- 补谪入京集句
- 和陈勋卿雨中待月
- 冬雨二首 其一
- 冬雨二首 其二
- 梅花坞二首 其一
- 梅花坞二首 其二
- 泊金陵
- 京邸忆家
- 赠台州陈孝廉二首 其一
- 赠台州陈孝廉二首 其二
- 赐历
- 江行即事二首 其一
- 江行即事二首 其二
- 初秋见月
- 柳城勘荒二首 其一
- 柳城勘荒二首 其二
- 堪舆寄隐卷为麦茂才作四首 其一
- 堪舆寄隐卷为麦茂才作四首 其二
- 堪舆寄隐卷为麦茂才作四首 其三
- 堪舆寄隐卷为麦茂才作四首 其四
- 梅花二首 其一
- 三水舟中与族兄弟话别
- 蒋虞部招集分署二首 其一
- 蒋虞部招集分署二首 其二
- 初入邯郸境谒吕翁祠口占
- 题春草池塘卷送邓生访其从兄别驾
- 过豫让桥二首 其一
- 过豫让桥二首 其二
- 喜老母至
- 送贾中丞抚甘肃四首 其一
- 送贾中丞抚甘肃四首 其二
- 送贾中丞抚甘肃四首 其三
- 送贾中丞抚甘肃四首 其四
- 岁暮柬陈新之四首 其二
- 岁暮柬陈新之四首 其三
- 岁暮柬陈新之四首 其四
- 寒食
- 雨后郊行
- 入京补谪奉老母暂居清源途中感述四首 其一
- 入京补谪奉老母暂居清源途中感述四首 其二
- 入京补谪奉老母暂居清源途中感述四首 其三
- 入京补谪奉老母暂居清源途中感述四首 其四
- 晓发清源
- 宿武城
- 道中口占二首 其一
- 道中口占二首 其二
- 元日寓僧舍二首 其一
- 元日寓僧舍二首 其二
- 赠相者杨生二首 其一
- 赠相者杨生二首 其二
- 画竹
- 画菜
- 惠山泉酒二首 其一
- 惠山泉酒二首 其二
- 题画
- 方延客而公出走笔缓之
- 读王进士下第时所拟宫词六十首为赋四绝 其一
- 读王进士下第时所拟宫词六十首为赋四绝 其二
- 读王进士下第时所拟宫词六十首为赋四绝 其三
- 读王进士下第时所拟宫词六十首为赋四绝 其四
- 钱使君虚白室二首 其一
- 钱使君虚白室二首 其二
- 高唐王惠自斲桐琴汉宫瓦砚赋谢二首 其一
- 高唐王惠自斲桐琴汉宫瓦砚赋谢二首 其二
- 杏花
- 祷雨有应侍老母小酌
- 读朱大复海牢骚二首 其一
- 读朱大复海牢骚二首 其二
- 题画寄刘参知先生
- 鄱阳湖二首 其一
- 鄱阳湖二首 其二
- 马当山
- 新凉二首 其一
- 新凉二首 其二
- 六平山二首 其一
- 六平山二首 其二
- 秋雨
- 月夜渡马江二首 其一
- 月夜渡马江二首 其二
- 三山城外桥边候潮二首 其一
- 三山城外桥边候潮二首 其二
- 对菊
- 秋怀
- 郊居答友人远讯二首 其一
- 郊居答友人远讯二首 其二
- 山行二首 其一
- 山行二首 其二
- 得何明府京中书四首 其一
- 得何明府京中书四首 其二
- 得何明府京中书四首 其三
- 得何明府京中书四首 其四
- 客有索余酿秫斋酒者时未有以应也口占复之二首 其一
- 客有索余酿秫斋酒者时未有以应也口占复之二首 其二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一 云洞藏春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二 山楼挹翠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三 一区玄草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四 藕花池馆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五 绿野耕云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六 三径琴尊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七 兰亭碧鉴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八 龙洞巢云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九 泛湖钓舫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十 晚泊溪云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十一 五湖烟景
- 飞云洞景十二首 其十二 白云在望
- 和友人春游六首 其一
- 和友人春游六首 其二
- 和友人春游六首 其三
- 和友人春游六首 其四
- 和友人春游六首 其五
- 和友人春游六首 其六
- 朱学博以心学图见寄赋谢
- 马仲高纳姬于冈州载归寿母为赋二首 其一
- 马仲高纳姬于冈州载归寿母为赋二首 其二
- 北上赴谪次浈阳四首 其一
- 北上赴谪次浈阳四首 其二
- 北上赴谪次浈阳四首 其三
- 北上赴谪次浈阳四首 其四
- 芙蓉驿换舟二首 其一
- 芙蓉驿换舟二首 其二
- 常山道中见梅花盛发二首 其一
- 常山道中见梅花盛发二首 其二
- 赠陈汝砺刺史请告寿母二首 其一
- 赠陈汝砺刺史请告寿母二首 其二
- 九日江楼眺望二首 其一
- 九日江楼眺望二首 其二
- 题孤松挺翠
- 过彭泽
- 大风
- 题小景
- 画鸟
- 画马
- 莫愁湖二首 其一
- 莫愁湖二首 其二
- 题方朔蟠桃图二首 其一
- 题方朔蟠桃图二首 其二
- 五云驿赠李医士
- 赠施茶僧真山二首有引 其一
- 题会仙图
- 懒石二首 其一
- 懒石二首 其二
- 恒心堂为周医题
- 题道人隐居图
-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一 沙堤横玉
-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二 壶井流琼
-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三 鳌峰驾海
-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四 笏石当潮
-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五 悬厓耸壑
-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六 洽水环襟
- 题群芳图
-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七 草堂浥露
-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八 莲阜凝烟
-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九 仙槎汎月
- 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 其十 石鼓惊天
- 观迎春四首 其一
- 观迎春四首 其二
- 观迎春四首 其三
- 观迎春四首 其四
- 为周韬之题画
- 凤鸣朝阳图
- 初任粤西过里与诸亲旧宴集
- 舟过飞来寄怀朱少襄惟乐叔侄时有约共赏飞泉以公阻不至
- 金陵怀古
- 望雨
- 答李明府
- 残雪
- 陈侍御奉母太孺人还里
- 答吕惟仪
- 杜大夫以白发庐墓者六年部使者为请于朝得旨旌孝
- 答陈以哲孝廉
- 感事
- 李太学自京中寄赠赋答
- 答蔡民部
- 盐宪陈公生祠
- 驯雉来祥为宪长李公赋
- 送苏叔大之京
- 庭萱图为崔母寿
- 沈郡公膺覃恩封典
- 钱茂才自浙中来访备述其途次之阻赋此送之
- 牟母薛孺人贞慈诗有引
- 风木遐思卷
- 惟学王孙以诗求序其鼓枻稿答之
- 少司马耿公考绩
- 斋居探韵得干字
- 赋得丰城剑送李银台北上
- 张廷尉以覃恩追赠其父如己官
- 为黔中李封君赋
- 寿高母仪太宜人
- 冬日雨中过瓦官寺分赋得九青韵
- 端阳前一日黄季重自江北至承示途中见怀之作次和
- 会馆莲花
- 舟溯黄河即事
- 重阳后二日寿钱使君
- 三事录答乡大夫见赠
- 七夕
- 方伯陈公以覃思再膺诰命
- 寿倪母郑孺人
- 行役贵竹轺中杂占
- 五言集句十首 其三 送乡友南归别后却怀
- 天宁寺谒詹观察先生时以入贺至
- 送刘比部入贺千秋便道归霸州兼寄怀诸旧游
- 寿潘子迁五十并举第三子
- 龙阳道中水涨以舟行
- 题杨中丞思亲楼二首 其一
- 送袁仲子赴阙
- 送薛侯宣使郑便道归省
- 江应雷偕诸太学追送余苏家桥暮酌有赠答和二首 其二
- 闻岛夷遁归二首 其一
- 送杨比部归綦江二首 其二
- 和咏物诗十首 其七 花影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二
- 过汨罗江
- 读俨思录二首有序 其二
- 辰沅道中五首 其三
- 海虞十二景 其十二 晴海狼崖
- 题小景八首 其五 耕
- 守钱五卿使君二首 其二
- 锦江春色图
- 守岁
- 从军行二首 其一
- 六月六日诸词客大集天界社招余以公阻不克赴
- 九日旅怀
- 潇湘八景 其五 潇湘夜雨
- 司马公游支提山回延过小集别后见贻兼约鳌山之会答和二首 其一
- 暮春登紫金山二首有引 其二
- 元夕司马陈公宅观灯答和二首 其二
- 送郭朝谔司理之螺川
- 新造舟成与客同泛二首 其二
- 送周士宾春试
- 挽易山人
- 猛虎行
- 送谢参军转赋二首 其一
- 黄太史卜居仙湖里冯君奇索赠
- 答张伯子比部
- 谒孟庙
- 忆罗浮兼寄何使君二首 其一
- 送友人游白岳
- 感事二首 其一
- 答方伯闇太学
- 岁寒松柏图
- 寄高比部
- 元夕过宋子顺署中小饮
- 寄答张幼于二首 其二
- 甘棠税驾卷为杨兵宪作
- 得仲弟家书二首 其一
- 后醒子二首 其二
- 读封侍御雪林公传次和二首 其二
- 送苏明府入觐二首 其一
- 代赠吉祥寺碧云上人
- 又和次杜秋兴八首 其二
- 董参军惠铜雀砚余以晋砚酬之皆古物也为赋二绝 其一
- 姚巽卿过留小酌别后有作答和
- 和友人首夏即事四首 其一
- 辰溪山塘驿二首有引 其二
- 答蔡孝廉时春试后南还
- 解邑丞兼郡捕得代还东官二首 其二
- 宿兴善寺二首 其一
- 赠孙户侯
- 天界社集赋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二首 其二
- 寄题顺德双塔
- 诞日答为寿者二首 其二
- 送于子步归济宁时得请终养其母太淑人
- 游宗振自莆见过辄有贻赠答和二首 其一
- 送黄侍御之留都
- 棘闱事竣答别李士衡郡丞
- 怨歌行二首 其一
- 舟次清江冯睢阳以简招辞之继就酌舟中
- 谢节妇
- 刘氏真隐园
- 与介繁广生小集波閒亭次和二首 其一
- 送方伯闇应试南都
- 王莽城二首 其二
- 送宪使刘公入觐
- 由云阳登陆途中杂咏五首 其三
- 杨明府惠酒叠至赋谢杨柳州人时谪居常武
- 屡丰亭看山五首 其三
- 友人陈德甫自阙下荣归取道金陵诗以送之
- 秋晚泊舟洪塘
- 送柯国博之任岳州司马
- 闻雁
- 再报满六首 其二
- 懊侬歌四首 其二
- 绥宁候夫役不至留者逾日漫成三首 其一
- 答右司马陈公四首 其一
- 冬日初晴登镇海楼历粤秀诸山同张孟奇计部黄士明太史分赋二首 其一
- 送从叔岁荐北上
- 闻司谏刘先生佥宪闽中赋怀三首 其三
- 陈使君报绩
- 贺同年王计部初诞曾孙二首 其一
- 赋得诗思入秋多
- 暮春送邹道卿驾部考绩二首 其二
- 姜生磻支自闽来请传其贞母董孺人特嘉勉之赋别二首 其一
- 至后为李茂才兄弟寿母
- 清凉台饯谢友可南还二首 其一
- 夏日过王光禄飞云洞宴集
- 过长沙询贾生故宅
- 初夏周广文席上
- 济河杂咏八首 其八
- 益津八景 其一 霸台朝阳
- 长门怨二首 其二
- 再报满六首 其三
- 送石使君之泸州二首 其二
- 忆昔行
- 别诸僚友
- 元夕舟中二首 其一
- 双节咏为王孟箕虞部母暨大母作
- 复儿生答诸贺者四首 其四
- 分菊
- 湖口阻风
- 西平行
- 答车一中明府
- 答钱虞伯二首有引 其二
- 潇湘八景 其四 远浦归帆
- 题黄给谏南山精舍
- 送何进士令嘉兴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六
- 答少司马陈公二首 其一
- 东门行为采珠者作
- 将之临朐答大司马王公赠别二首 其一
- 大中丞戴公考绩
- 对菊忆杜句云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因用钱字
- 送刘僚长出守楚雄
- 送高孩之入贺长至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五
- 潘季选比部以颁诏事竣还朝并携其子就试都下赋别二首 其二
- 武夷九曲歌寿少司马陈公七十有序 其六
- 答杨肖韩民部二首 其二
- 河间道中遇雪
- 谭彦桢比部新得貤封以使事还里
- 曾泽卿侍御以东宫覃恩封其父如己官
- 由云阳登陆途中杂咏五首 其四
- 守钱五卿使君二首 其一
- 土酋四首有引 其四
- 答仲升二首 其一
- 和咏物诗十首 其五 柳丝
- 秦伯起报满南还以途中近作见示赋答
- 复儿生答诸贺者四首 其二
- 周吴华为刻拙稿先示数篇赋答二首 其二
- 答康孟担寄怀
- 答廖隐君三首 其三
- 答陈子成秋夕见怀二首 其二
- 郊居八咏 其一 廓处堂
- 答易山人
- 武夷九曲歌寿少司马陈公七十有序 其四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十
- 观刈麦
- 送谢苗黄三孝廉以校士毕共赴春试三首 其三
- 送丁明府之西粤
- 送刘职方暂请告还里
- 贵竹署中忆薛德茂侍御二首有引 其二
- 又和次杜秋兴八首 其八
- 旅梦二首 其二
- 鞠歌行
- 再送叶相公
- 秋霖大作兼疾风竟日感赋三首有引 其三
- 和黎文学村庄即事
- 和陈新之雪后见贻
- 答杨茂才
- 答王存初大行四首有引 其三
- 赐飞鱼服
- 闻司谏刘先生佥宪闽中赋怀三首 其一
- 初夏出南郊历天坛至神乐观道院宴集得深林二字四首 其四
- 送方伯胡公入贺
- 寄答陈公衡仪部时在忧中
- 谢公墩
- 盆兰二首 其一
- 初至长乐
- 商山图为林国相题
- 宿兴善寺二首 其二
- 清湖客舍
- 寄蔡孝廉初上春官南还
- 韩烈妇
- 答周方大二首 其一
- 霍廷评以县绩既赠其所后父母复疏请移赠其本生者得旨俞允
- 自文安舟行至武清二首 其二
- 又和次杜秋兴八首 其五
- 送左司寇谢公还朝二首 其二
- 冬至前二日寿新安汪封君
- 述祖德八首有引 其五
- 题杨中丞思亲楼二首 其二
- 济河杂咏八首 其四
- 瀑布泉在百丈厓
- 早行
- 谭太学以春明赴选其诸子于先冬十月开宴为寿索赠二首 其二
- 皞如阻风江上复有寄怀之作次和
- 寿林乔化明府
- 舟过湟川访莫元慎褐玉轩小酌道旧二首 其二
- 胡陈二参军父子洎姚韩诸君同集河亭各用姓为韵
- 赵司教报满赵柳州人其门下杨生索诗为赠
- 送周伯绳比部给假归昆山二首 其二
- 留别丁国云
- 舟雨二首 其二
- 舟次葛阳
- 杨中丞闻讣候代二首 其二
- 螺源诗社为陆肖静明府题
- 林左史惠荔枝兼以诗来和答
- 赠李嗣业太学有引
- 鸡鸣曲
- 赠刘提盐署郡捕
- 答郑伯育远寄四首 其四
- 答大宗伯陈公二首 其二
- 招隐诗二首 其二
- 晚晴二首 其一
- 答邓介繁二首 其一
- 送苏陈二比部考绩北上二首 其一
- 与诸同年话别于飞云洞二首有引 其一
- 读重明纪异录二首有序 其二
- 答黄季重二首 其一
- 五言集句十首 其五 郊居林亭
- 答友人西游见寄
- 寻五先生南园旧社答谭子玄
- 中秋夕喜霁呈司马公
- 送陈观察请告暂归温陵
- 王观察八柏亭二首 其一
- 风节堂四咏 其二 竹
- 郊居集句十首 其五
- 周博士招同观灯四首 其二
- 送谢苗黄三孝廉以校士毕共赴春试三首 其一
- 恭遇平倭颁诏答石参藩
- 社中延李本宁先生同集承见赠四章答和如数 其一
- 寄李长庚
- 风节堂四咏 其四 柏
- 寒食前一日拟移尊于南山寺僧舍延宗振小酌代柬二首 其二
- 孙氏先茔嘉瓜二首 其二
- 答陈子成秋夕见怀二首 其一
- 初至豫章
- 送柯季和司榷扬州
- 送何观察入贺
- 客有诗挽先君者依韵答之二首 其一
- 寄黄士明太史二首 其二
- 送崔伯子南归二首 其一
- 次和友人岁暮旅怀十首 其七
- 周博士招同观灯四首 其四
- 貤恩初下感赋四首 其三
- 答大宗伯陈公二首 其一
- 重阳前一日林希平民部招饮丛桂山房时桃花与菊并开亦奇事也诗纪之二首 其二
- 易太学游吴还过访值余服阕索赠赋此
- 澹然亭八景有序 其八 瀛洲晚渡
- 赠日者邓生
- 益津八景 其六 觐光山色
- 送广生南还二首 其二
- 长歌行
- 瓜洲别廖文学之饶平便道过里
- 送吴观可孝廉春试
- 固安道中
- 送黄季文游皖潜兼寄刘明府
- 丁比部招同诸旧僚赏署中花适以公阻赋谢二首 其二
- 四明毛生为余绘雁图四幅悬之壁间令人有沧洲之想
- 得劳明府书
- 送金友玙归龙溪
- 寿同年陈廷评七十
- 澹然亭八景有序 其五 十洋城市
- 黄太史看菊有述见示赋答
- 寿大司马王公七十
- 寄答姻家佘壮卿太学
- 风节堂四咏 其一 柳
- 余继中都曹招看花二首 其二
- 由云阳登陆途中杂咏五首 其一
- 题小景八首 其三 樵
- 君黄马
- 送周方大读书清城兼寄朱少襄
- 春日病肺二首 其二
- 答孙肖延
- 答高正甫赠别二首 其二
- 和咏物诗十首 其八 竹粉
- 咏史六首 其五
- 祀汾阳王
- 题小景八首 其八
- 送潘彦恒令洛阳
- 夜宿梅花城
- 送苏明府入觐二首 其二
- 从张高二宪使阅视舟师
- 送张懋功比部出守镇远二首 其二
- 社中延李本宁先生同集承见赠四章答和如数 其二
- 出京阻雨由潞河登舟
- 答潘少临将军
-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一
- 寄林郡丞
- 春日登毗卢阁
- 穆陵关二首 其一
- 寄高正甫
- 度庾岭谒张文献公祠三首 其一
- 潇湘八景 其七 洞庭秋月
- 送程太学南归
- 又和元夕四首 其三
- 潇湘八景 其一 山市晴岚
- 舟行值雨
- 送姚生君会还揭阳二首 其二
- 送梁国博之任滇南郡丞
- 题署中君子轩二首 其一
- 答李成白自秋浦寄怀时将适皖潜
- 惜春四首 其二
- 车一中明府报绩寄赠二首 其一
- 读郭郡公新筑东洲记
- 机易行有序
- 答张懋封有引
- 慰同寓者思归
- 九日登霸台时月落西方倒映台榭倚楼数酌而别
- 咏怀二首 其一
- 冰桃行寿刘隐君
- 送何敬渐改北成均二首 其一
- 贺梁幼宁明府生子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十四
- 海虞十二景 其二 雁塔摩空
- 夏日泛舟秦淮
- 杨中丞闻讣候代二首 其一
- 朱明洞景八首 其一 浮邱别墅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十二
- 醴泉井有引
- 送邓玄度给谏出佥楚宪
- 起复北上答友人寄赠二首 其一
- 铁柱宫二首有序 其二
- 舟抵清源曹侍御宅忧在里再过舟中
- 秋晓步月
- 济河杂咏八首 其一
- 郑生偕行自闽远来索赠二首 其二
- 和钱使君与大司马王公月下汎舟酌别薛明府
- 和咏物诗十首 其二 莺簧
- 晚霁二首 其一
- 答友人九日客中见怀
- 答郑伯育远寄四首 其一
- 又和元夕四首 其一
- 答曾启东文学
- 柏茂蒲芳图寿周宪副
- 早行二首 其一
- 送林文学自三水迁夹江令二首 其二
- 海虞十二景 其九 绝壁悬门
- 补谪候旨未下
- 别匡庐
- 益津八景 其五 岳庙波光
- 寄题飞泉洞二首 其一
- 将之邯郸答高正甫博士二首 其一
- 海虞十二景 其八 瑞石亭台
- 述祖德八首有引 其四
- 送何茂才游太学
- 林志和明府过谈旅舍
- 咏邑前榕树因忆子厚有榕叶满庭之句
- 西行抵端州同崔计部黄宪副郭茂才话别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十六
- 咏古四首有序 其一 董生
- 答徐太学
- 送少宰叶公拜相北上
- 立春日舟过南浦
- 雨中闻莺二首 其一
- 朱明洞景八首 其五 结庐人境
- 咏芍药
- 桃叶渡
- 凤笙曲
- 寄答冯君奇
- 海虞十二景 其五 桧坛流月
- 秋夜旅怀四首 其三
- 寿肥乡李封君七十
- 朱明洞景八首 其四 躬耕桑柘
- 冉伯牛墓二首 其一
- 题龙起卷送何贡士
- 将晓渡江
- 答康孟担寄赠四首 其二
- 再报满六首 其五
- 九日登丛台
- 武夷九曲歌寿少司马陈公七十有序 其八
- 赐金
- 武夷九曲歌寿少司马陈公七十有序 其一
- 黎明府移治平乐
- 秋霖大作兼疾风竟日感赋三首有引 其二
- 送顺德张使君迁苑马卿贰
- 送张懋功比部出守镇远二首 其一
- 答清源林生
- 秋怀二首 其二
- 和何郡丞元日郡楼眺望
- 正学发潜卷为韶州李封君作二首 其一
- 迎春
- 海虞十二景 其四 两湖浮镜
- 佘处士六十初度从子孝廉来索寿诗
- 答邓介繁二首 其二
- 别杨弼泰进士归汉中杨久谪贵筑
- 诸同社期集梅花坞余以公阻弗克赴
- 元日
- 暮春李长卿偕梅子庾移樽过访赋答二首 其二
- 九仙洞
-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二
- 熊颜二茂才各以诗为贽赋答二首 其二
- 康孟担至自闽有作道旧次答
- 玉兰花
- 至后送谢友可考绩二首 其二
- 使还冯君奇以回文一律赠别如韵答之
- 送车一中归罗浮二首 其一
- 送丁茂淑缮部出榷芜湖二首 其二
- 春雨
- 送王君聘令瓯宁
- 答友人劝驾
- 和祷雨有应
- 陈廷尉封其父如己官
- 送郭太学
- 送康孟担西游访其叔郡丞
- 送单持玉归罗浮次留别韵
- 赠童将军移镇平乐
- 谒祖垄
- 勖崔甥二首 其二
- 赠医官黄文明
- 和金陵怀古六首 其五 梁
- 喜雨
- 和希举彦成二宗侯春游诗二首 其二
- 过草萍驿
- 送丁茂淑缮部出榷芜湖二首 其一
- 新笋二首 其二
- 和友人首夏即事四首 其四
- 沅湘交会处
- 送林郡丞入觐二首 其二
- 得仲弟家书二首 其二
- 元夕泊舟钱塘
- 答族弟仲升远寄二首 其一
- 经保昌珠玑巷为吾族故里
- 都门送袁敬德之任英州二首 其二
- 寄怀沈使君二首 其一
- 寄题飞泉洞二首 其二
- 秋夜旅怀四首 其一
- 苦热二首 其一
- 乌生曲
- 题画四首 其二 棋
- 舟中寒雨二首 其二
- 和清凉寺浴佛日听法
- 答康孟担寄赠四首 其四
- 惜春四首 其四
- 送佘参知分署罗定
- 和咏物诗十首 其九 松涛
- 总河潘公遣役护行舟次报谢二首 其一
- 京中贻诸游好二首 其一
- 长乐将归诸博士弟子同过话别集句
- 大风过采石泊舟时自慰
- 秋试后邵子任明府招集风洞山
- 送陈任二君入贺长至二首 其一
- 度庾关
- 途中人日
- 新造舟成与客同泛二首 其一
- 秋初答林园相诗酒之惠二首 其二
- 和大司马王公同钱使君月下园池泛舟之作二首 其二
- 乙巳入京睹饥民载道怅焉成感
- 答林存古
- 送沈医归淮安
- 白云洞
- 自文安舟行至武清二首 其一
- 答王之绥
- 东光
- 京中承诸年丈招饮
- 送车一中归罗浮二首 其二
- 瑶池喜燕歌长至日为友人寿母
- 重过郊居有感
- 武闱校士二首 其二
- 宿宣成书院二首 其二
- 京邸即事
- 题画四首 其一
- 将发益津答王存初勋部时岛夷犯朝鲜
- 赈荒后为吴令公作
- 邹太学筑堤防海乡人德之立石纪功为赋二首 其二
- 夏日郭光禄招同梁户曹谭比部宴集别后索赠赋此
- 答邓介繁远寄二首 其二
- 饮丁别驾园亭因见其二子
- 长门怨二首 其一
- 一月之间惠武夷茶者三至口占三首 其一
- 答诸叔侄劝驾二首 其一
- 穆陵行答吕惟仪
- 题张从事思亲卷
- 读朱巽甫嘉禾卷二首 其一
- 别诸生
- 岁暮答深泽赵明府
- 答邓介繁远寄二首 其一
- 夜泊洸口昔回自贵竹时所取道也感赋三首 其一
- 和擒倭志喜
- 帝京篇
- 感遇三首 其三
- 桃花坞分赋二首 其一 赋得盘中桃花
- 郑生偕行自闽远来索赠二首 其一
- 王明君二首 其二
- 王郡丞有赠未答旋复惠酒并谢
- 海虞十二景 其十一 玄林鸽井
- 送陈太学东归二首 其二
- 夜宿三山禅房漫赋刀剑二首 其一 刀
- 为黎学博题琴书图二首 其一
- 出京阻雨
-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四
- 送谢苗黄三孝廉以校士毕共赴春试三首 其二
- 得钱五卿书却寄
- 读陶集有感
- 答妺丈崔体韶二首 其一
- 蟠桃行
- 刘太学兄弟自闽来访答和二首 其二
- 过宁远值王直夫公出不得晤语赋怀二首 其二
- 芜湖舟中赠王虞部
- 新兴姚明府封母
- 劲节遐思卷
- 沅州中丞府
- 郊居集句十首 其七
- 清溪驿阻风适制府戴公书至兼闻西所已报捷云
- 送陶廷正出守邵武
- 题小景八首 其七 牧
- 海天松鹤图
- 海虞十二景 其六 桃涧飞泉
- 陈以哲孝廉自武夷山中有作寄怀侑以仙洞茶建溪酒赋此答谢
- 再报满六首 其六
- 舟次怀旧
- 读朱巽甫嘉禾卷二首 其二
- 和金陵怀古六首 其二 晋
- 董参军惠铜雀砚余以晋砚酬之皆古物也为赋二绝 其二
- 得假南归答秦伯起赠别
- 刘博士以诗文见寄赋答二首 其一
- 百仙图为陈司马题
- 前有尊酒行为颜使君作
- 答友人寄怀
- 送谢友可请假南归
- 送杨比部归綦江二首 其一
- 颜茂才过访舟中
- 答右司马陈公四首 其二
-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八
- 春暮同友人郊外看花分得天时二字合作回文一章
- 郝太学侍亲赴阙便道还晋
- 答高正甫郡伯
- 送伦美卿太学南归
- 早朝
- 十四夜与诸文学对月酌别
- 郑烈妇
- 由云阳登陆途中杂咏五首 其五
- 黄季重自闽中至南昌使君馆之僧舍
- 答罗太学
- 秋夜旅怀四首 其二
- 秋雨四首 其三
- 为何参军题乐寿卷
- 除夕寓玉山客舍
- 莆阳林生以诗来贽赋答二首 其二
- 宫文学转王官致政
- 答陈生心文
- 至后梁从甫招同郭学宪雪中小集时余捧檄将就道矣
- 閒居二首
- 冉伯牛墓二首 其二
- 追远诗为张显之赋二首 其一
- 答游山人初春在吴门见怀三首 其一
- 度庾岭谒张文献公祠三首 其三
- 广生至有述赋答
- 郊行值雨
- 清赏斋二首 其一
- 妾薄命
- 周进士赴柳州司理枉过见赠赋答
- 正月十六夜泊舟槜李城下时天霁月出漫赋二首 其二
- 和金陵怀古六首 其六 陈
- 课诸生二首 其二
- 答徐内翰见讯
- 老人星
- 送黄达卿归延平
- 和金陵怀古六首 其一 吴
- 瓶莲二首 其二
- 大司马王公招饮城东别墅
- 贺同年王计部初诞曾孙二首 其二
- 天门山二首 其二
- 有斐堂感咏二首有引 其二
- 和吴逸士读小刻有作
- 辰溪钟鼓洞用王文成公韵
- 答区用孺太史雨中赠别
- 送韩孟郁春试
- 答陈参知
- 答妺丈崔体韶二首 其二
- 喜宁夏报捷二首 其一
-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七
-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六
- 自君之出矣二首 其一
- 入省次洛容登舟
- 送高学谕致政还江右二首 其一
- 送高中甫春试兼寄仲子正甫时季子初为茂才
- 初春群玉山楼滞雨二首 其一
- 夜饮惟学宅
- 五言集句十首 其九 谒孝陵
- 答游山人初春在吴门见怀三首 其二
- 次和友人岁暮旅怀十首 其二
- 初夏过冯将军别墅
- 益津八景 其七 盐河春鸟
- 十五夜同颜使君陈别驾谢明府对月
- 初春感怀
- 送蔡僚长出守南宁
- 送陈仁甫归豫章二首 其一
- 王百谷谓余久不调意诗为祟也赋答二首 其二
- 夜泊洸口昔回自贵竹时所取道也感赋三首 其三
- 得崔子玉书并诗赋答
- 咏史六首 其六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三
- 和区宫允寄示太液池闻雁之作
- 济河杂咏八首 其三
- 答梁茂才二首 其一
- 答颜生半千
- 王百谷谓余久不调意诗为祟也赋答二首 其一
- 两头纤纤
- 长至日宿河间客舍
- 行役肥乡境上小集张方伯别业同广陵宗良弼
- 送陈仲子赴春官兼呈王明府
- 海虞十二景 其十 拂岩回瀑
- 野泊二首 其二
- 与黄中翰登丛台
- 答王皞如太学二首 其二
- 为刘茂才寿其伯隐君
- 罗母太宜人八十二首 其一
- 度庾岭谒张文献公祠三首 其二
- 西河郝氏馀庆堂
- 濛里舟中
- 题马平邑署
- 秋夜龙光寺宴集
- 清溪驿见梅花盛开
- 宝纶楼为萧比部赋
- 韶州谢使君考绩
- 送子顺令彭泽
- 与诸同年话别于飞云洞二首有引 其二
- 喜童将军凯旋
- 寄寿姻家潘少临将军
- 周文学膺奖二首 其二
- 得家报喜咸儿生
- 送刘左史游吴越
- 秋雨四首 其二
- 雨后登滕王阁集句
- 赠俞参军
- 题画四首 其二
- 为林太学兄弟于初腊寿其尊人六十
- 与客谈西事二首 其一
-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
- 送张子云赴选
- 郊居八咏 其七 覆奕台
- 送翟思信同年之任抚州别驾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四
- 答黄用砺明府
- 送谢参军转赋二首 其二
- 有所思
- 晚泊广济桥
- 人日三水舟中与两弟暨诸亲族言别
- 孤村
- 蟠桃图
- 将之邯郸答高正甫博士二首 其二
- 答张孟奇秘书
- 龙笛曲
- 夜渡苑家口时月出东方水天一色酷类江南之景
- 侍御王公生祠
- 答车一中
- 答杨肖韩民部二首 其一
- 送乡友之扬州
- 黄贞妇
- 喜晴
- 秋夕同宗汉宗振小集
- 元夕同张计部常比部张大行宴集
- 别众父老
- 送袁伯益比部南还二首 其二
- 海虞十二景 其一 龙山带郭
- 闻岛夷犯朝鲜时西贼未平而朝鲜遣使告急不绝于道
- 清江行送孙邑簿归清江
- 送内弟体健南回
- 再报满六首 其四
- 陈勋卿招饮龙津别墅先遗长篇赋谢
- 夏杪镇海楼宴集
- 答友人九日道中见寄
- 人日汝纶过访留酌
- 佛日
- 周博士招同观灯四首 其三
- 答林生君勉
- 中秋玩月值文闱试士日答廖文学二首 其二
- 正学发潜卷为韶州李封君作二首 其二
- 答霍益芳自山中寄怀
- 送同年蔡子正以院幕考绩二首 其二
- 答梁文学兼约过小集
- 正月十六夜泊舟槜李城下时天霁月出漫赋二首 其一
- 社中延李本宁先生同集承见赠四章答和如数 其四
- 寄答林君勉二首 其二
- 子夜四时歌八首 其五
- 朱明洞景八首 其八 灌园小憩
- 答游山人初春在吴门见怀三首 其三
- 与介繁广生小集波閒亭次和二首 其二
- 答钟茂才二首 其二
- 初夏宴集迟中丞别墅时牡丹盛开
- 送叶贡士入京
- 答易山人送腊
- 慰蒋文学思归
- 读归德孝女传有序
- 客有讥余不出者赋此代答
- 题小景八首 其六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十五
- 屡丰亭看山五首 其四
- 龙江行送黄士明归龙江
- 为宋黄勉斋先生竖坊兼立其裔孙奉祀答周文学二首 其一
- 答麦养明处士
- 小至和杜答巽卿
- 长安道
- 过三归台
- 又和次杜秋兴八首 其七
- 答仲升二首 其二
- 署中连赏牡丹呈周姚苏谭四曹长共三首 其二
- 秋晚梁园饯别陈孝廉兄弟北上分得东字二首 其一
- 和陈使君赠童参戎
- 五日同方驾部陈孝廉叔侄河亭宴集
- 回车巷世传蔺相如避廉颇处
- 江应雷偕诸太学追送余苏家桥暮酌有赠答和二首 其一
- 将发益津留别江应雷二首 其一
- 题王孙雪在堂
- 五杂组
- 答钱五卿郡丞
- 将发邯郸暂寓西署四首 其四
- 孝陵陪祀毕登钟山感赋
- 寄郑承孟明府
- 土酋四首有引 其三
- 出邯郸西郭悯荒
- 答王存初大行四首有引 其四
- 枯桐行有序
- 和友人闻报生孙
- 京中贻诸游好二首 其二
- 穆陵关二首 其二
- 次和邓司谏闺怨四首 其四 冬怨
- 五言集句十首 其七 早春江行夜泊寄忆豫章诸游好
- 送王直夫令宁远
- 寓真州僧舍夜梦登恒山志感
- 送同年蔡子正以院幕考绩二首 其一
- 感遇三首 其一
- 中秋玩月值文闱试士日答廖文学二首 其一
- 君子行
- 初春十日陈明佐勋卿招同诸公观灯
- 送石使君之泸州二首 其一
- 夏杪鸡鸣山阁宴集
- 斋居柬诸同社时开社见招
- 答梁幼宁明府
- 秋夜与友人对酌
- 为罗甥寿其伯典仪君
- 送雷见之茂才归雄州
- 和咏物诗十首 其六 榆钱
- 王明君二首 其一
- 辰溪山塘驿二首有引 其一
- 寄怀广武诸旧游
- 题金陵寺遂有亭董吏部在计曹时所建也
- 送高学谕致政还江右二首 其二
- 马江候潮
- 澹然亭八景有序 其四 北盂夕照
- 郊居集句十首 其三
- 武闱校士二首 其一
- 答大中丞陈公二首 其一
- 答陈生子东
- 汉宫春晓图
- 寄题钱侍御小辋川
- 秋夜宴吕观察新宅时侍者奏塞上曲
- 答林无华时自莆中来访因之阳春
- 澹然亭八景有序 其一 小有钟声
- 懊侬歌四首 其三
- 和巽卿至后登台二首 其一
- 画兰
- 寄张孟奇计部分司浒墅二首 其一
- 梁宪父馆于罗太学家董叔远冯文孺有作次和
- 冬夜
- 李封君兄弟承恩图
- 送董崇相博士之任南雍
- 北上辞先墓二首 其一
- 答谢伯高刺史
- 桃花坞分赋二首 其二 赋得桥边桃花
- 寿梁丈人
- 送高正甫比部还朝时谳狱江北便道归省
- 韩公祠祠在西樵山上公名雍时总制两广奏免茶税山人德之后为中官所谮引疾乞归卒谥襄毅
- 国学释褐答友人
- 旅梦二首 其一
- 赠苏羽士
- 送黄礼甫令归安
- 麻滩驿舍睹壁间留咏忆钱五卿二首 其一
- 题画四首 其四 画
- 秋夜旅怀四首 其四
- 东飞伯劳歌
- 钱使君惠茶
- 和咏物诗十首 其三 蛙鼓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十三
- 辰沅道中五首 其一
- 铁柱宫二首有序 其一
- 寄吴懋中明府时将上计
- 万松引为蔡孝廉作
- 李观察父叔齐封
- 潇湘八景 其六 平沙落雁
- 题画四首 其一 琴
- 济河杂咏八首 其七
- 济河杂咏八首 其五
- 题莫廷韩所制兰竹图歌后
- 惜春四首 其三
- 五言集句十首 其二 看山道中志感
- 答诸叔侄劝驾二首 其二
- 为俞生初诞子作二首 其二
- 又和次杜秋兴八首 其三
- 次延津
- 答云中吕观察
- 馀庆堂为郝司理赋二首 其二
- 苦热二首 其二
- 腊月朔日伯起招同诸公赏雪
- 南归答同寅张君赠别
- 述祖德八首有引 其三
- 短歌行
- 晦翁岩四首有引 其二
- 寓清源诸乡友携具过访
- 立春日得徐二孺书兼承寄长歌一阕赋答二首 其二
- 下第出京
- 大司马王公席上对月
- 次洪塘别诸生
- 初春二日二首 其二
- 赠黎运幕
- 答惟学王孙二首 其二
- 次和友人岁暮旅怀十首 其一
- 画梅
- 和希举彦成二宗侯春游诗二首 其一
- 即席寿胡司理时东园桃柳方盛
- 答郑伯育远寄四首 其二
- 王明府调任龙门
- 寄金华周使君
- 宿江山客舍
- 答廖隐君三首 其二
- 量移司农分署答李成白姚巽卿二首 其二
- 与张计部夜语并寄家书
- 三月抵京二首 其一
- 北上答黄卓卿
- 送宗振归莆中二首 其一
- 五月五日过新安冯明府招集柳将军庙时诸葛邓二君俱以董河役适至
- 同乡合祀湛文简公
- 寒食前一日拟移尊于南山寺僧舍延宗振小酌代柬二首 其一
- 奉军门檄阅兵海上二首 其二
- 答周吴华
- 寄怀沈使君二首 其二
- 赵仁甫由梁山令量移池州别驾
- 送郑别驾督鹾还西粤兼柬薛使君二首 其一
- 人日次和
- 答董叔远
- 天门山二首 其一
- 初秋苏叔大招同张仪仲集玄畅堂
- 送薛侯宣民部出守南宁
- 十五夜王观察招饮狎鸥亭月色无几雷雨继至感而成咏
- 报绩答张孝廉
- 十三夜同康孟担熊楚伯刘觐国周方大谭子玄梁宪父待月得章字
- 答徐仲仁别驾时镇毕节
- 送朱少襄入京
- 山斗图为掌院李公赋
- 初入黔答余定甫司理
- 貤恩初下感赋四首 其二
- 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其八
- 闻司谏刘先生佥宪闽中赋怀三首 其二
- 寄题道州月岩和钱使君
- 悯俗
- 答钟茂才二首 其一
- 闻谤答陈新之
- 答钱虞伯二首有引 其一
- 陈孝廉以司马公命来招赏牡丹赋谢二首 其一
- 送沈比部出守东昌
- 人日饮计郡守宅
- 送金兵宪起复
- 寄寿林左史九十
- 白马篇
- 游宗振自莆见过辄有贻赠答和二首 其二
- 答陈子东
- 送梁维襄司教顺义
- 孙氏先茔嘉瓜二首 其一
- 题邓氏孝友堂
- 夜雨偶成和邓玑伯刺史
- 赠刘明府报绩
- 忆郊居并答仲升
- 留别袁敬德
- 答谭金吾兄弟 其一
- 拟酌游宗振于兰若公阻弗克承示对酒之作聊和其一
- 同一中夜集慈华寺
- 过飞来寺
- 答黄将军
- 读俨思录二首有序 其一
- 寄寿黄懋忠明府
- 送邓梅仲归五羊
- 陈孝廉父以七十犹守诸生其年家子来索寿章
- 雨中答慰林茂才
- 圣井有引
- 除夕守岁
- 代题傅侍御俨思录二首序见五言 其二
- 答李大顺寄怀二首 其二
- 感时二首 其二
- 送穆令公入觐二首 其二
- 陈氏水楼
- 送来参军转运入京兼寄其观察叔于东鲁
- 东平行
- 为刘生题日升图赠杨郡丞
- 鼓吹入朝曲二首 其二
- 和金陵怀古六首 其三 宋
- 次和邓司谏闺怨四首 其二 夏怨
- 康孟担至自闽
- 行次关峡值官舍倾坏寄宿民家
- 从军行二首 其二
- 怨歌行二首 其二
- 和友人首夏即事四首 其二
- 贵竹署中忆薛德茂侍御二首有引 其一
- 游氏迎晖堂
- 晚憩园亭
- 答周子翰时游吴越还将归黄州
- 孙封君双寿二首 其二
- 懊侬歌四首 其四
- 常比部谳狱关内事竣还朝时方露祷无以酌别赋此代觞
- 建朱文公祠崇祯堂
- 答罗茂才兼送南归
- 答单太学
- 答谭金吾兄弟 其二
- 公远抵家后以顾渚新茶寄惠且云其馨若兰用佐臭味之同也赋此答之
- 赐驰驿
- 送萧孝廉初上春官
- 章江送别图为黄季子作有序
- 次南浦答来观察
- 留别黄汝纶
- 和友人首夏即事四首 其三
- 送练生还峡江并柬黎明府有引
- 惠州何使君考绩二首 其二
- 寿冯母太孺人八十
- 别乡大夫
- 题小景八首 其四
- 天界社集赋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二首 其一
- 元夕司马陈公宅观灯答和二首 其一
- 祖德诗为姚司理作
- 郊居集句十首 其一
- 陈孝廉以司马公命来招赏牡丹赋谢二首 其二
- 元夕徐侍御招同王光禄李孝廉观灯
- 陈比部先生出守雷州寄怀二首 其一
- 喜霁二首 其一
- 风节堂四咏 其三 桂
- 春暮京邸
- 寄答张山人
- 曲江夜雨
- 对雪忆梅
- 送吴翁晋光禄考绩二首 其一
- 春日病肺二首 其一
- 送左司寇谢公还朝二首 其一
- 余比部林廷评将应召入京赋别二首 其一
- 答郭茂才二首 其一
- 起复北上答友人寄赠二首 其二
- 读臣鉴有感
- 秋雨四首 其一
- 胡正甫仪部招集绿萝园
- 答赵孝廉
- 送王孝廉奔讣还柳州
- 苏国博以考绩至迁官南大理复还金陵
- 送苏陈二比部考绩北上二首 其二
- 咏古四首有序 其三 陆宣公
- 星变二首 其二
- 与林孝廉小酌论旧并柬诸乡友
- 自城中还至乡园二首 其二
- 闻莺
- 寄张孟奇计部分司浒墅二首 其二
- 暮春送邹道卿驾部考绩二首 其一
共1147篇诗文
诗人推荐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