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
- 赠辽左故人三首 其三
- 出塞·玉关秋尽雁
- 过淮阴有感
- 梅村
- 悲歌赠吴季子
- 追悼
- 怀古兼吊侯朝宗
- 临清大雪
- 采石矶
- 古意·欢似机中丝
- 临顿儿
- 读史杂感(十首选二)
- 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
-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
- 临江仙 逢旧
- 临江仙 逢旧 过嘉定感怀侯研德
- 醉春风 春思
- 醉春风 春思 春情
- 江城子 风鸢
- 千秋岁 题袁重其侍母弄孙图
- 风入松 题和州守杨仲延所寄鹰,阿山人戴君画
- 永遇乐 寿江林有郡丞
- 金人捧露盘 观演秣陵春
- 红林檎近 春思
- 柳初新 闺思
- 洞仙歌 梅花
- 意难忘 山家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白门感旧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过虎邱申文定公祠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赠友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感旧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赠余澹心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重阳感旧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其二 感旧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贺孙本芝夺兼得子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感兴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寿金岂凡相国七十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寿顾吏部松交五十
-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题尤悔庵小影和原韵
- 六么令 咏桃
- 水调歌头 题赠
- 满庭芳 道场山麓,太白山人
- 烛影摇红 山塘即事
- 倦寻芳 春雨
- 念奴娇 即事
- 木兰花慢 过济南
- 木兰花慢 过济南 话旧
- 木兰花慢 过济南 寿嘉定赵侍御
- 木兰花慢 过济南 中秋咏月
- 木兰花慢 过济南 寿汲古阁主人毛子晋
- 水龙吟 送孙浣心之真定
- 风流子 为鹿城李三一寿
- 风流子 为鹿城李三一寿 送张编修督学河南
- 风流子 为鹿城李三一寿 掖门感旧
- 沁园春 赠柳敬亭
- 沁园春 赠柳敬亭 午朝遇雨
- 沁园春 赠柳敬亭 云间张青雕从中州南还,索调寿母
- 沁园春 赠柳敬亭 丁酉小春,海棠与水仙并开,王廉州为予写秋林图,初成,因取瓶花作供,辄赋此词
- 沁园春 赠柳敬亭 吴兴爱山台禊饮,分韵得关字
- 贺新郎 送杜将军韬武
- 满庭芳 水明楼观竞渡
- 贺新郎 病中有感
- 清凉山赞佛诗 四首
- 打冰词
- 野望
- 如梦令·镇日莺愁燕
- 中秋看月有感
- 下相极东庵读同年北使时诗卷
- 直溪吏
- 伍员
- 过姜给事如农
- 喜愿云师从庐山归
- 三峰晚秋
- 家园次罢官吴兴有感
- 课女
- 怀杨机部军前
- 送杨凫岫
- 江楼别幼弟孚令
- 扬州
- 朝日坛
- 将至京师寄当事诸老 其一
- 将至京师寄当事诸老 其二
- 将至京师寄当事诸老 其三
- 将至京师寄当事诸老 其四
- 怀王奉常烟客
- 哭苍雪 其一
- 哭苍雪 其二
- 赠辽左故人 其三
- 赠辽左故人 其四
- 赠辽左故人 其六
- 观蜀鹃啼剧有感 其一
- 观蜀鹃啼剧有感 其二
- 观蜀鹃啼剧有感 其三
- 观蜀鹃啼剧有感 其四
- 琴河感旧 其一
- 琴河感旧 其二
- 琴河感旧 其三
- 琴河感旧 其四
- 过朱买臣墓
- 台城
- 功臣庙
- 秣陵口号
- 恭纪驾幸南海子遇雪大猎
- 送曹秋岳以少司农迁广东左辖
- 杂感
- 赠辽左故人三首 其一
- 赠辽左故人三首 其二
- 题归元恭僧服小像 其一
- 题归元恭僧服小像 其二
- 送王元照 其一
- 送王元照 其二
- 送王元照 其三
- 题王石谷虞山枫林图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一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二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三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四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五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六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七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八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九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十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十一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十二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十三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十四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十五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十六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十七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十八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十九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二十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二十一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二十二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二十三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二十四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二十五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二十六
- 永和宫词廿七首 其二十七
- 西子
- 思陵长公主挽诗
- 清凉山赞佛诗 其二
- 毛子晋斋中读吴匏庵手钞宋谢翱西台恸哭记
- 阆州行
- 矾清湖
- 偕穆苑先孙浣心叶子闻允文游石公山盘龙石梁寂光归云诸胜
- 雒阳行
- 三松老人歌
-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 后东皋草堂歌
- 昙阳观访文学博介石兼读苍雪师旧迹有感
- 吾谷行
- 京江送远图歌
- 遣闷 其一
- 遣闷 其二
- 遣闷 其三
- 遣闷 其四
- 遣闷 其五
- 遣闷 其六
- 雕桥庄歌
- 海户曲
- 雁门尚书行
- 画中九友诗
- 雪中遇猎
- 咏拙政园山茶
- 读史杂感
- 读史杂感 生查子 春景
- 读史杂感 望江南 本意 其一
- 读史杂感 其二
- 读史杂感 其三
- 读史杂感 其四
- 读史杂感 其五
- 读史杂感 其六
- 读史杂感 其七
- 读史杂感 其八
- 读史杂感 其九
- 读史杂感 其十
- 望江南 本意 其十一
- 其十二
- 其十三
- 其十四
- 其十五
- 其十六
- 其十七
- 其十八
- 菩萨蛮 野景 闺词
- 鹊桥仙 夜景
- 减字木兰花 题画
- 南柯子 凉枕 竹夫人
- 一舸
- 遇旧友
- 过吴江有感
- 阻雪
- 生查子·旅思
- 满江红·蒜山怀古
- 捉船行
- 鸳湖曲
- 沁园春·观潮
- 圆圆曲
吴伟业他一生写诗千余首。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
吴伟业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诗以宗法唐人为主,兼取宋代苏轼、陆游。《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
清初有影响的诗人,史推“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而真正有资格与“才名满天下”(钱泳《履园丛话》)的诗坛领袖钱谦益并列的,只有吴伟业。钱氏兼宗唐宋,吴氏学唐,此后清代的各种诗派,大抵不出这二人的门户,足见二人对清代诗歌影响之深远。
钱谦益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曾用“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梅村诗集》钱谦益序)来形容吴伟业诗歌之风华绮丽。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吴伟业诗歌地位。
一、“苦被人呼吴祭酒,自题圆石作诗人”——宗源瀚《题梅村先生写照》
吴伟业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吴伟业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小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伟业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著名学者张溥见到伟业的文章,感叹地说:“文章正印在此子矣!”于是收留吴伟业在门下受业,传授通今博古之学。
天启四年(1624年),张溥创立复社,吴伟业即成入室弟子,名重复社。崇祯四年(1631年),吴伟业参加会试,遭到乌程党人的诬陷,被指控徇私舞弊,幸亏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自在吴伟业的试卷上批上“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同年,吴伟业奉旨归娶先室程氏,荣极一时。陈继儒描绘当时盛景说:“年少朱衣马上郎,春闱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贮黄金屋,种玉人归白玉堂。”(《送吴榜眼奉旨归娶诗》)张溥也高兴地夸奖自己的弟子:“人间好事皆归子,日下清名不愧儒。”(《送吴骏公归娶诗》)
崇祯十年(1637年),吴伟业迁东宫讲读官,与温体仁党斗争剧烈。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十二年(1639年),再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十三年(1640年),升中允谕德(太子官属)。十六年(1643年),升庶子。这段时期,吴伟业仕途之上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这一切与崇祯帝对他的殊遇是密切相关的,他从内心感激崇祯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先生里居,闻信,号痛欲自缢,为家人所觉。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儿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出于对明王朝的依恋,特别是对崇祯帝的感恩心理,吴伟业在其编撰的《绥寇纪略》中,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政府召拜吴伟业为少詹事,居官仅两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臣不合,谢官归里。 对清朝政权,吴伟业开始采取的是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在明亡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
顺治十年(1653年),“诏举遗佚,荐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吴伟业控辞再四,二亲流涕相求,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里。
对这段历史,吴伟业内心深感耻辱,晚年以仕清为“误尽平生”之憾事。民国蒋芷侪《都门识小录》载:“昔吴梅村宫詹,尝于席上观伶人演《烂柯山》(即《买臣休妻》),某伶于科白时,大声对梅村曰:‘姓朱的有甚亏负于你?’梅村为之面赤。”他的好友侯方域(朝宗)在顺治九年(1652年)贻书相约,终隐林泉,杜门不通。后侯方域去世,吴伟业在《怀古兼吊侯朝宗诗》中万分悲痛地自责:“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尊。”
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日:‘诗人吴梅村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
由此看来,吴伟业晚年深为自己仕清失节而痛悔,他不愿别人以入清官职“祭酒”相称,而自许为普普通通一“诗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吴伟业”条认为:“《清史列传》列(吴伟业)入‘贰臣传’中,殊属不当。”他与钱谦益的失节降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后人“苦被人呼吴祭酒,自题圆石作诗人”的评议可谓甚得伟业之心。
二、“萧瑟真怜庾子山,空余词赋动江关”——施补华《题梅村先生画像》
吴伟业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他首先是诗人。他的诗歌专模唐人格调,辞藻华丽,长于七言歌行,尤工关于时事之古诗,这一方面可以举《永和宫词》、《圆圆曲》、《楚两生歌》为其代表作品,与唐代白居易之《长恨歌》、《琵琶行》颇有同调之感。因此,后人以“诗史”评价吴伟业诗歌,说他的诗歌是“诗中有史”。吴伟业的诗歌创作以明亡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诗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后一阶段的诗作,风格一变,苍凉萧瑟,晚年学庾信,风骨愈上。他的诗歌收集在《梅村诗集》中。
除诗歌创作外,吴伟业还是清初重要的戏剧家,代表作品有《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等。他希望通过戏剧创作来表达自己的“伤心痛哭之调”,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唱三叹,于是乎作焉,是编也,果有托而然耶?果无托而然耶?余亦不得而知也。”(《〈秣陵春〉序》)他的戏剧方面的创作收集在《乐府杂剧》中。
上文说过,吴伟业“专纪崇祯时流寇迄于明亡”撰《绥寇纪略》,全书分十二篇,每篇以三字为标题。这本专著是站在明王朝一方攻击明末农民起义的。因为是站在亡明的立场之上,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最终还是触犯了清朝统治者的忌讳,几构一场文字狱。吴伟业的学术专著还有《春秋氏族志》、《春秋地理志》、《复社纪事》等。
吴伟业的文章清秀隽丽,值得注意。他曾说“平生以文章友朋为性命”,足见他对文章的重视和自负。《梅村家藏稿》收集他的各类文章,共成三十五卷。另外,吴伟业还是清初有名的画家,有作品传世。
三、“掬伤心之抱,奏亡国之音”——王式通《〈梅村家藏稿〉序》
《四库提要》论吴伟业诗歌云:“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风华绮丽是吴伟业诗歌的突出特点,例如《田园杂兴八首》(其四):
竹坞花潭过客稀,灌畦才罢掩松扉。道人石上支颐久,渔父矶头欸乃微。潮没秋田孤鹜远,阁含山河断虹园。亭皋木落黄州梦,江海翩跹一羽衣。
吴伟业诗歌的又一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现实地记叙了明清之际民不聊生、伤乱流离的社会生活,善于叙事,抒情性强。如《避乱六首》(其六):
晓起哗兵至,戈船泊市桥。草草十数人,登岸沽村醪,结束虽非常,零落无弓刀。使气挝市翁,怒色殊无聊。不知何将军,到此贪逍遥?官军昔催租,下令严秋毫,尽道征夫苦,不惜耕人劳。江东今丧败,千里空萧条。此地村人居,不足容旌旄。君见大敌勇,莫但惊吾曹。
再有大量的作品,则表达了眷怀故国之深情,人事苍凉之悲愤,如《过淮阴有感》: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晚年作品,则偏重于表达逸民之痛、失节之恨,凄婉动人。如《贺新郎·有感》: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事,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诀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吴伟业死前曾说:“吾诗虽不足以传远,而是中之寄托良苦,后世读吾诗而知吾心,则吾不死矣。”他所说“寄托良苦”,一是指他的诗歌多影射时事,只是慑于清廷之威不敢直言,所谓“诗史”之义即指此;二是指他以诗歌抒发自己失节之恨,希望后人能通过读他的诗歌而了解他的内心痛苦,并体察他复杂矛盾的心情,进而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