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蒿田荻野无人烟,我来日暮双系船。半夜星斗垂栏干,银河倒影摇清川。
人言神物当会合,铁缆缠绕安如山。五更汹汹有声至,车骑蹴踏乾坤翻。
怒雷殷殷雨随下,黑风三日不见天。此中道路多险恶,正在马当小孤之两间。
三江五湖所钟聚,直下无底旁无边。掀腾摆触作意气,更无拘束随所便。
巨矶突若虎头出,黄沙莽作车轮旋。端居不动尚股栗,谁敢身试蛟龙渊。
自吾汎洛涉淮泗,间关淫滞今半年。庐山苍翠已在目,毋用急进干忧患。
不如宿留会澄霁,淹速有数非偶然。篘中酒熟聊一醉,春梦酣酣牵昼眠。
猜你喜欢
滩长有馀逸,滩迥不胜迟。山帽堆云絮,水纹飞雨丝。
鸥鸣如避弋,鸟倦盍投枝。无计繁忧整,聊因课小诗。
姑苏城畔千年木,刻作夫差庙里神。冠盖寂寥尘满室,不知箫鼓乐何人。
谁家卖艺小儿郎,垢面蓬头过广场。吐火吞针还舞剑,无衣无袜渐天凉。
暇日来游祇树林,焚香话久落花深。竹光日透成金界,鸟语风传杂梵音。
草绣岭头成绀发,月沉潭底印禅心。老僧携卷求诗句,乘兴挥毫试一吟。
江浦有捐佩,幽兰共芳馨。解后展良晤,习容观玉声。
翱翔谁与偕,即之溯修名。友士常来足,蹇予车盖倾。
寒宵念邻居,皎月临中庭。信知西坡翁,老眼千载明。
士生有穷达,不辱斯为荣。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村径迷南北,晨兴乃错行。
悟来还已远,却悔早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