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城南玄圃起仙楼,楼上云齐五凤头。华岳平看青欲滴,洛川俯听碧长流。
瑶花琪树祥风转,宝轴牙签瑞霭浮。相国传家还自别,清芬千载挹皇休。
猜你喜欢
嵩丘奕奕枕河阳,银榜璇题翠雾香。隆栋即占符宝异,丕基应羡福图长。
赐书万卷凌牛斗,卜世千年引凤凰。况有芝兰盈谢砌,春风花气袭云裳。
敷坐同残衲,题轩欠此君。
(山谷有题元上人此君之作)邻园闲倚杖,溪水自成文。
怀旧悬灭壤,飞吟破海云。
寒阳辉几榻,鹤唳已能分。
驱羸多自感,烟草远郊平。乡路几时尽,旅人终日行。
渡边寒水驿,山下夕阳城。萧索更何有,秋风两鬓生。
中国有圣人,四海皆就理。仁风春台登,弦歌比户是。
借问何能然,事从衣食始。维宋宝元初,耕织图垂史。
一夫或不耕,受饥可立俟。一女或不织,御寒复何恃。
饥寒两切身,岂独民遭否。谁以山水更,厥病中汰侈。
鹅鹜余膏粱,后宫贱罗绮。非无恤民心,茫茫隔万里。
圣祖暨高宗,天章前后纪。艰难无逸心,剀切《豳风》旨。
谁云民隐遐,历历皆尺咫。汗雨想蒿目,机声俨盈耳。
粒米与缕丝,忍作微物视。租税亦难蠲,其来辛苦矣。
节俭慎持盈,丰穰敢遽喜。既富礼义兴,化行俗斯美。
农桑邦家基,金镜莫逾此。我皇黼座陈,万年长顾諟。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两脚都忘力不胜,穿云度堑信腾腾。林深鸟兽知无迹,时见游山一两僧。
音信西来,匆匆思作东归计。别怀萦系。为个人留滞。
尊酒团栾,莫惜通宵醉。还来未。满期君至。只在初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