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

重纩无暖气,轻被覆空床。
作者头像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张华工于诗赋,词藻华丽。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张华雅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wēi)巍!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bǎn)(jí)屈,车轮为之摧。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羊肠坂: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摧:毁坏、折断。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pí)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罴: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fēi)霏!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怀:怀恋,心事。

我心何怫(fú)郁,思欲一东归。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怫郁:愁闷不安。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绝:断。中路:中途。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薄暮:黄昏。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囊(náng)行取薪,斧冰持作糜(mí)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稀粥。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赏析]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参考资料:

1、王运熙王国安.国学经典导读乐府诗集.北京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227-228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三曹诗选译.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11年:24-25页

[清代] 倪承茂
燕山九月即飞雪,玄冬寒气更栗烈。河西冰胶午不开,山头冻雀眼流血。
荒城日暮少人行,茅檐几处炊烟绝。云黯风饕日色黄,槎丫老树重阴结。
朱门贵客孤白裘,拥炉酌酒罗珍羞。谁怜路有冻死骨,旬日委弃无人收。
况闻淮南罹水患,十家八九趋他县。穷途无食给饔飧,那有兼衣御霜霰。
昔年杜老忧民艰,愿得广厦千万间。而今寒士流离转沟渎,虽有万间知不足。
苦寒行
北游幽朔城。凉野多险难。
俯入穷谷底。仰陟高山盘。
凝冰结重磵。积雪被长峦。
阴雪兴岩侧。悲风鸣树端。
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
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
夕宿乔木下。惨怆恒鲜欢。
渴饮坚冰浆。饥待零露餐。
离思固已久。寤寐莫与言。
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
[赏析]

  《苦寒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清调曲》。《乐府解题》说:“晋乐奏魏武帝《北上篇》,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其后或谓之《北上行》,盖因武帝辞而拟之也。”原辞为曹操所作,是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正月北征高干时写,表现了行军时的艰苦情况。陆机的这首诗即是对曹操原辞的模拟。全诗的主题是刻划“行役人”,也即北征战士在寒冷季节忍饥受冻、餐风露宿的凄苦景况,因此诗人的用笔着色都围绕这一点而展开。

  开篇两句,是全诗的交待,有地点(幽朔)、时间(凉冬)以及所要描写的重心(多险难),以下十四句就针对“险”和“难”二字进行铺陈排比。北征战士穿行于北方的山谷中,一会儿深入谷底,一会儿仰攀高峰,道路崎岖不平,又凝结了厚厚的坚冰,积雪笼罩着起伏的山峦。山岩缠绕浓重的阴云,阵阵寒风在树林中穿越,发出凄厉的悲鸣。天色阴沉,不见日光,偶有几声寒鸟的哀叫以及野兽的吼声。天色晚了,战士们凭树支帐而宿,渴饮坚冰,饥餐风露。更兼长年征战在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绵绵无尽,却又难通消息,对方是死是活都不得知,于是诗人充满了同情地长叹一声:“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结尾与开头紧密地照应在一起。

  这首诗比较鲜明地体现了陆机诗歌创作的特色。首先是对偶的使用。清代叶矫然说:“六朝排偶,始于士衡”。排偶不一定始于陆机,但陆机确于此最见特色。这首诗除了开首二句和结尾四句,中间部分几全用对偶,显示了陆机过人的才思。不过,陆机虽有意写对偶,却不十分板整,往往在轮廓上整对,而字与字之间并不讲究。如“不睹白日景”两句。明代何景明说:“陆诗体俳语不俳”,很得其实。所以虽全篇为对,读去并不觉很呆板,古朴之气穿插其间,使诗歌具有一种感人的气势。其次,是赋法的采用。赋法就是铺叙,铺陈排比、罗列事物,这本是汉大赋的主要手法,陆机却吸收来运用在诗歌里,这样就使诗歌获得繁褥厚重和光采辉煌的效果。当时人说读他的诗好像“玄圃积压,莫非夜光”就是夸赞这一点。这首诗在开头交待出“险”和“难”之后,即从俯、仰、闻、睹以及战士们的饥渴、住宿等多方面进行铺陈,欲说尽说透,不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也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他的诗“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说他“辞致侧密,事语坚明。意匠有序,遗言无失。”刘勰《文心雕龙》说他“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可见这一种特色为前人所公认并多有奖饰。第三,此诗还表现了陆机语言上的特色。陆机诗歌基本不用常语、口语、俗语,而大量使用书面辞汇、成辞等。将此诗与曹操的那首相比即可见出二者的区别。曹诗用了许多口语、散句、如“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陆机此诗则用许多对偶代替,并且字词也工于锻炼,如“凝冰”、“积雪”、“恒鲜欢”等等。曹诗有大量的虚字,陆诗则几舍弃不用,而以实词代之,文人化特色很鲜明。另外,陆机还善于锻炼动词,以加强警动的效果。如“结”、“被”、“兴”、“鸣”、“凭”、“临”等。清人厉志说他“字字有力,语语欲飞”,虽略有夸张,也还是反映了陆诗的总体面貌的。

  不过陆机有时过于侧重技巧,而忽略了对诗情的疏通,尤其是他的一些拟古诗,本来的目的就是通过模拟以锻炼自己某一方面的技巧,因此对其余就不顾及。如这首诗,“离思”应该是最易出诗情,也最应为诗人全力把握的重点,但陆机却仅以淡淡的两句带过,是很可惜的。

  陆机对于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法规,他加强了诗歌的文人化倾向,促进了诗歌向格律体的进展,他是由古诗向近体诗发展过程中的开启者之一,因此,他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悠悠发洛都。
茾我征东行。
征行弥二旬。
屯吹龙陂城。
顾观故垒处。
皇祖之所营。
屋室若平昔。
栋宇无邪倾。
奈何我皇祖。
潜德隐圣形。
虽没而不朽。
书贵垂伐名。
光光我皇祖。
轩耀同其荣。
遗化布四海。
八表以肃清。
虽有吴蜀寇。
春秋足耀兵。
徒悲我皇祖。
不永享百龄。
赋诗以写怀。
伏轼泪沾缨。
岁岁层冰合。
纷纷霰雪落。
浮阳减清晖。
寒禽叫悲壑。
饥爨烟不兴。
渴汲水枯涸。
胡天夜清迥,孤云独飘飏.遥裔出雁关,逶迤含晶光。
阴陵久裴回,幽都无多阳。初寒冻巨海,杀气流大荒。
朔马饮寒冰,行子履胡霜。路有从役倦,卧死黄沙场。
羁旅因相依,恸之泪沾裳。由来从军行,赏存不赏亡。
亡者诚已矣,徒令存者伤。
严寒动八荒,刺刺无休时。阳乌不自暖,雪压扶桑枝。
岁暮寒益壮,青春安得归。朔雁到南海,越禽何处飞。
谁言贫士叹,不为身无衣。
驱马涉长碛,千里径无草。天寒日光淡,积雪常杲杲。
劲风裂肌肤,狐貉甚鲁缟。况我被甲铠,寝迟起常早。
崔嵬陟高山,日落尚远道。人生各有命,岂惮事遐讨。
饮冰伤心骨,重研如巨枣。义深自最励,身贱宁要好。
亲戚何可逢,功名未自保。少年慕壮健,我独贵疏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