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缸。
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窗前。
猜你喜欢
西风不起凝空碧,霜花霏霏炯秋色。层霄辗上玉一轮,竹影参差光欲滴。
洞房深寂湘簟寒,梦回孤枕疏漏传。雁声低度吴天远,素壁青灯瑶穗断。
隔云听彻五更钟,鸳鸯屏冷初日红。
太平洋里浪涛冲,漂泊孤身顿变容。醒后不知谁侍护,轻轻报我是阿侬。
宴罢琼林酒一杯,鞭催五马出蓬莱。金章紫绶恩重拜,皂盖朱幡喜复来。
带得一天新雨露,扫除九邑旧尘埃。螺川城外人千亿,争看神明太守回。
朝眠佳气袭罗纨,骤觉芳真梦若兰。清坐朱颜俟衰落,抱山有客养高寒。
明知一去成孤绝,试与千秋执并看。谢却江湖天更远,胸中忽忽未曾安。
雪丝雾幕晚阴浓,还隔家山几许重。
引睡恁君一樽酒,欲将归梦过鳌峰。
绕幔尧章,玉台叔夏,此才天吝。清声阁畔,滂喜余芳犹引。
忆尊前、翠笺共披,九霄唾落珠玑润。又月箫谱歇,梅屏春闭,已成遗韵。
凄紧。霜兰陨。正骑省诗悲,令公香烬。燃脂剩墨,荩箧深储珍本。
待流传、光烛汗青,嗣音漱玉宜骖靳。怅春明、社约凋零,断阕空金粉。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