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屋好中秋,中斋炯在眸。
中流谁砥柱,野水却孤舟。
上意甘盘甚,来迟季子留。
愿毋淹独乐,留相九重休。
猜你喜欢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nán)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mò)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年年岁岁来来往往把寒热衔来搬去。喃喃鸣叫,忙碌飞奔,春风中堂上翻飞寻找王谢时的繁华旧迹,却只见笼罩在夕照斜阳中的寻常巷陌。兴,见证了许多;亡,也尽由着评说。
参考资料:
1、关汉卿.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26
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古代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喃喃:燕子的叫声。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王谢:代指高门贵族。乌衣巷:在金陵城内,是王、谢等两家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
在此曲中,作者托情于燕,抒历史兴亡之叹。燕子有飞迁的习性,秋天飞往南方,春暖花开时再返回北方。作者用燕子的来去喻示时间的流逝,又赋予燕子以人的视角。
接着写燕子喃喃细语,忙碌争飞,似乎在寻找王谢繁华旧迹,诉说人间兴亡之事,实际上是移情于燕子,将燕子的本能活动赋予人的主观意识。在只有“巷陌乌衣夕照斜”的无奈失望中,作者更是借燕子的口吻直接诉说历史兴亡的慨叹。全曲紧扣咏燕来怀古,继承了古人却又不拘泥、重复,立意新颖。尤其是移情手法的运用,使此曲更具婉转、曲折之妙。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是一个对偶句,依旧借助燕子的视角慨叹历史,文学上将这种手法称作“移情”,即将人的主观感受转移到某样事物上,使人物合一,强化情感的表达。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兴亡往事最终都付与评说,人世喧嚣也都归于“喃喃”之语。曲的结尾很有一种有淡世事的超然之感。
开到中庭春正长,纸窗竹屋伴孤芳。怯寒不把湘波捲,时透梅花一缕香。
故国寂寥尘梦里,闲游半月强为欢。人如蓬梗随波转,诗共梅花耐岁寒。
我自清狂君自醉,见时容易别时难。还应乐府歌三妇,六逸高风未渺漫。
貂帽貂裘美少年,圆牌通籍内门前。新分草地缘游猎,旧赐彤弓未控弦。
银瓮蒲萄春共载,玉鞍骄马日随牵。穹庐一夜迷深雪,忘却朝天是醉眠。
乘轺万里越河关,报国宁辞道路艰。首夏初离巫峡水,新秋又过太行山。
久知雁塞妖氛扫,载喜龙沙凤驾还。白发已承归老诏,陛辞不日觐天颜。
彤史年来不绝书,三朝德化妇承姑。
宫中侍女减珠翠,雪里贫民得裤襦。
空山欲暝云冥冥,玉梅半开吾眼形。
此身垂欲走尘土,聊复举酒看峥嵘。
折腰向人不知耻,故园可锄在千里。
金昆石友一开眉,珍重道人相料理。
楚江东岸先人庐,竹君安否久无书。
归欤何时应白首,我若食言如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