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大相
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作品
- 中秋乐词 其一
- 子陵祠下再赋一首
- 游南岳 其一
- 赠吴孝父归黄山
- 赠谭金吾还朝 其一
- 赠别林宫赞咨伯 其二
- 洞中看梅和诸公
- 舟中杂咏 其七
- 功德寺看牡丹歌
- 晚投洲寺
- 励志诗 其五
- 亲友梁黎辈念予北行日载酒过访 其四
- 杪夏濠上
- 黎惟敬秘书楼居新成赋赠 其二
- 荒馆种竹率尔成咏聊寄一时之兴得十二绝句 其四
- 山中赠丁元父给谏
- 雨后自恒山趋钜鹿
- 正月十五日霍君仪邀游朱季美山池同用畅超然之高情为韵 其四
- 七舍弟以东明令入觐遂拜徵命 其一
- 励志诗 其一
- 励志诗 其二
- 励志诗 其三
- 励志诗 其四
- 励志诗 其六
- 励志诗 其七
- 励志诗 其八
- 励志诗 其九
- 励志诗 其十
- 三月三日拟兰亭体
- 朔风吹缨五章送焦弱侯修撰
- 梦竹篇三章赠吴孝父
- 杨园之鹘六章伤贤者被谗去位也
- 庚子三月三日再效兰亭体
- 芦之水四章
- 淇上三章
- 图诗三章八句
- 寿颂三章
- 三礼诗三首 其一 皇太子册立诗
- 三礼诗三首 其二 皇太子冠礼诗
- 三礼诗三首 其三 皇太子婚礼诗
- 寿域诗四章为庄得全编修尊人作
- 太和山铭
- 海棠果赞
- 木瓜赞
- 崇德诗七章
- 续刺谗诗 其一
- 续刺谗诗 其二
- 续刺谗诗 其三
- 续刺谗诗 其四
- 续刺谗诗 其五
- 续刺谗诗 其六
- 续刺谗诗 其七
- 续刺谗诗 其八
- 续刺谗诗 其九
- 续刺谗诗 其十
- 续刺谗诗 其十一
- 关南阳羽客 其一
- 关南阳羽客 其二
- 思归引
- 秋闺曲
- 鸡鸣曲
- 上之回 其一
- 上之回 其二
- 关山月 其一
- 关山月 其二
- 青楼曲
- 遣怀 其一
- 遣怀 其二
- 和黄汝纶春情篇
- 赋得巫山高
- 君马黄
- 采莲曲 其一
- 采莲曲 其二
- 采莲曲 其三
- 采莲曲 其四
- 古有所思
- 相逢狭路间
- 送友人还山歌 其一
- 送友人还山歌 其二
- 九望 其一 望瑶台
- 九望 其二 望天池
- 九望 其三 曰望苍梧
- 九望 其四 望八桂
- 九望 其五 望韶石
- 九望 其六 望合浦
- 九望 其七 望石室
- 九望 其八 望崧台
- 九望 其九 望西樵
- 东征诗 其一
- 东征诗 其二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 其一 咏砚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 其二 咏酒卮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 其三 咏骰盘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 其四 咏香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 其五 又咏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 其六 咏香炉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 其七 咏烛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 其八 又咏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 其九 咏烛台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 其十 咏屏风
- 与坐客咏席上所见效小庾体十一首 其十一 咏琵琶
- 暮归山中
- 春日阮溪
- 石门舟中
- 东行纪兴
- 安期岩 其一
- 安期岩 其二
- 戏拟少年行
- 友人读书诃林
- 春夜闻雁
- 寒居
- 元旦日食 其一
- 元旦日食 其二
- 春晴
- 春思
- 戏作临镜
- 烽烟完节诗 其一
- 烽烟完节诗 其二
- 过韶石 其一
- 过韶石 其二
- 岭上望中原 其一
- 岭上望中原 其二
- 度滁关望凤阳
- 徐州道中
- 晓渡临淮河
- 春日边思
- 南还潞河玩月 其一
- 南还潞河玩月 其二
- 戏咏扇上画兰
- 又咏扇上画兰
- 泛舟
- 江上吊屈庙 其一
- 江上吊屈庙 其二
- 将至故园志喜
- 溪上独往命酒自随
- 本空上人禅定西村寄怀
- 对雪和四兄
- 过亡友陈伯衡故居
- 又咏黎秘书汲古亭
- 戏马台 其一
- 戏马台 其二
- 咏燕市
- 别汪和叔之塞上
- 出京汪公干追送至潞河别往上谷再赠
- 出上东门
- 咏车
- 赋得泥融飞燕子
- 赋得沙暖睡鸳鸯
- 发清源开先载酒道傍一醉而别 其一
- 发清源开先载酒道傍一醉而别 其二
- 过吕梁
- 夏日同诸客泛舟青溪作 其一
- 夏日同诸客泛舟青溪作 其二
- 夏日同诸客泛舟青溪作 其三
- 夏日同诸客泛舟青溪作 其四
- 金陵城南宴
- 泊峨眉亭玩月 其一
- 泊峨眉亭玩月 其二
- 题贞吉王孙幻景庵
- 晚发豫章江上
- 赣州阻水
- 自南野驿赴横浦
- 中秘黎公挽词 其一
- 中秘黎公挽词 其二
- 中秘黎公挽词 其三
- 中秘黎公挽词 其四
- 始赴东山口杨柳村庄作 其一
- 始赴东山口杨柳村庄作 其二
- 始赴东山口杨柳村庄作 其三
- 始赴东山口杨柳村庄作 其四
- 始赴东山口杨柳村庄作 其五
- 始赴东山口杨柳村庄作 其六
- 始赴东山口杨柳村庄作 其七
- 始赴东山口杨柳村庄作 其八
- 舟次洚水口 其一
- 舟次洚水口 其二
- 入罗滂水
- 出灵羊峡望香炉诸峡山
- 陈少珍移居与周少恂相邻寄怀
- 初秋夜 其一
- 初秋夜 其二
- 初秋夜 其三
- 洲寺晚望
- 答苏母舅以九日诗见寄
- 宿端溪口
- 晚过光孝寺禅室
- 得苏母舅东山书问
- 游三洲岩 其一
- 游三洲岩 其二
- 张子以五齐录事传见示因赠
- 秋荷同坐客分赋
- 端州集梁约中园池 其一
- 端州集梁约中园池 其二
- 曲江值雪同家兄舍弟
- 晚次始兴江口
- 岭上见梅花
- 题大庾岭北驿兼示入计诸使者
- 虔州西津桥作
- 游大隆福寺
- 摩诃庵寻僧不值
- 林开先惠练绢袜
- 开先吉士饷酒云自齐东游日所藏发封大釂不觉尽醉
- 五日同邓希父蒋兆卿宴黄公绍旅寓园亭时微雨初过得鲜字
- 客中九日
- 梅庵僧舍阅黎秘书游石室诸篇草隶
- 送黄汝纶柳州寻明府弟
- 饮梁氏园亭 其一
- 饮梁氏园亭 其二
- 仲冬集梁氏园得江字
- 同家兄舍弟谒文昌台
- 太平山庵访朱贞吉
- 南都 其一
- 南都 其二
- 南都 其三
- 南都 其四
- 南都 其五
- 夏日偕同诸年友集于灵济宫
- 携酒偶入包氏园亭 其二
- 闻雁 其二
- 夏日泛百泉 其二
- 湖上望来雁
- 舟行杂咏 其十二
- 舟中杂咏 其十四
- 杭州歌 其五
- 宿石泉山中
- 赠少宗伯叶公
- 浮丘社怀赵太史 其一
- 使过广陵銮江李季宣挐小舟载斗酒逆予于瓜步遂游金焦诸胜
- 席上咏牡丹家兄诸客共赋
- 夏日濠上书怀贻二三同好 其一
- 甲辰闰九日显灵阁酒会 其一
- 行至淮阴会有勘河之役感赋
- 再入显灵道院有感 其三
- 中秋乐词 其二
- 赣江曲 其一
- 海棠
- 送何仪部稚孝谪桂林
- 九日偕诸客登显灵宫阁
- 泛
- 癸巳九日同焦弱侯周季平吴会甫董玄宰林咨伯庄得全六太史携酒兴德寺后池台 其一
- 杭州歌 其七
- 送霍明府左迁河东转运从事名与瑺
- 题虎丘山寺
- 陈勋卿滘口西庄杂咏 其二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三十四
- 瑞儿初见雪能为诗喜示 其二
- 望九疑 其二
- 城颍
- 田家吟 其二
- 再去田园 其二
- 正朝作
- 庭前紫菊一花四头四家兄谢彦云汪公干同咏 其二
- 亲友梁黎辈念予北行日载酒过访 其二
- 咏梅 其七
- 送谭司理之越西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二十九
- 抵南都闻林开先先一日渡江入北
- 送梁武库赴临洮 其一
- 送艾熙亭中丞巡抚四川
- 携酒啸台作 其二
- 送薛行人宣慰朝鲜 其一
- 阮溪漫兴 其一
- 垂钓
- 送吴门卫司空榷税杭州
- 湘中杂咏 其四
- 汪公干送至卫河赋诗别去
- 寓常公房汪公干过宿
- 泊端溪
- 杪夏江上
- 除夕诸客见过守岁
- 咏黎君玺盆竹
- 题别山长老精舍
- 屠田叔需次都下闻内人之变作此往慰屠时新纳姬
- 馆中杂咏 其十二
- 馆中杂咏 其十三
- 早春送李松江董漕事竣还郡
- 自夏徂秋苦雨兼答张孟奇汪公干庄静父韩孟郁 其一
- 雨中祀长陵柬同事孙给谏林内翰诸公
- 泊馀干口
- 同四兄咏梅寄七弟 其五
- 瑞儿初见雪能为诗喜示 其一
- 同林咨伯汪公干黄汝纶秋日僧房对菊 其二
- 又作此寄林宣平
- 黎惟仁梁少仲麦仲张黎君玺邀集浮丘 其二
- 晚霁玉峡驿望玉笥山
- 将有报使之役山馆寓怀
- 解监宅看海棠
- 浊潦骤溢水槛遣兴二绝 其一
- 夏日同曾中舍明吾汪处士公干显灵道院
- 衡阳山家作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十一
- 寄题张傅野万玉山房 其二
- 蓟门早秋
- 泊丰城曲江
- 赠七弟 其二
- 田家吟 其一
- 奉使周藩发都亭作
- 九日之夕过黎惟仁紫芝山房兼怀燕京亲友
- 送陆伯生还吴
- 樊城乐 其一
- 谷日雪
- 咏史
- 闻宪府李公增修星岩之胜遥有此寄 其二
- 宝界寺东廊有东坡画竹壁间年久剥落过半其存者笔气如生立玩移时
- 赠羽客还罗浮
- 仲冬即事 其二
- 辛卯重九城西禅林登眺 其二
- 客至弹琴
- 芳树
- 送少师许先生致政还新安 其一
- 寒食后晚投驿馆作
- 赠汪知事赴闽幕 其一
- 送张孟奇还山
- 章江逢王侍御暂还五羊别业
- 百泉夜泛因寄汪处士公干
- 纪朝鲜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二十三
- 答龚秀才岸文 其一
- 饮邓希父博士斋中
- 题黎惟仁对江楼
- 咏梅 其二
- 平圃妇 其二
- 陈勋卿滘口西庄杂咏 其五
- 杪夏集徐园
- 三水与亲友别
- 又咏种桃和诸客 其二
- 送混成子谪尉上海
- 过殷墟作
- 莫愁湖曲 其二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七
- 山陵对雨同孙林二子
- 悯潦三章端民歌王兵宪宗鲁也余为广其辞焉 其一
- 闻郡国被灾东明弟拮据荒政百尔劳瘁遥有此寄
- 效陈隋闺情
- 面壁洞
- 赠别黄平倩编修 其三
- 舟行杂咏 其十四
- 寄宗良
- 三月五日游郭氏园池
- 被弹将南行作二十四韵
- 舟夜小集 其一
- 同四兄咏梅寄七弟 其四
- 仁圣皇太后圣节朝贺
- 夏夜遣怀
- 嵩阳院观汉封三柏
- 以诗代书寄张羽王 其一
- 咏茄
- 陈勋卿滘口西庄杂咏 其三
- 包都谏谪官后旅寓举子喜赋
- 赋得琼岛
- 孝安陈太后挽词 其四
- 四月六日与客游高梁桥
- 岘山怀古
- 闲斋春日
- 庚寅中秋馆中对月 其四
- 吴姬吟
- 上元置酒苑西楼同四兄七弟对雪瑞历两儿侍 其二
- 奉酬武选沈郎咏予庭菊 其二
- 入太和山游道院作 其四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四十
- 独坐
- 丛台行
- 寄侄 其四
- 湘中杂咏 其八
- 于三水口别侍御七弟 其一
- 雪夜北邻林宫赞饷酒
- 人日怀故园
- 聊城 其二
- 晚次清溪驿
- 杂诗
- 使归羊城柬亲友 其一
- 梁少仲黄汝纶约游
- 赠张太仆质卿
- 宿苏门山中
- 湖南曲
- 花朝忆故园
- 南华寺谒能禅师像效唐体 其一
- 淮上赠李道甫中丞 其一
- 送胡孟韬之沅江 其二
- 朝陵遇雨 其一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十八
- 端溪杂咏 其三
- 寄梁兵宪天津 其一
- 竹径新开陆伯生汪公干见过留饮
- 馆中杂咏 其十四
- 赠焦弱侯修撰使大梁
- 辛卯重九城西禅林登眺 其一
- 和孔阳王孙舟中听琵琶赠别之作
- 春江杨柳词赠别 其一
- 香山寺
- 赋得五星如连珠
- 游七星岩
- 北行江上日望舍弟南归信息 其四
- 龙井寺片云亭
- 候调久不得报怀归作十四韵
- 杂诗 其二
- 独游兴教寺
- 以诗代书寄张羽王 其二
- 南浦曲 其二
- 仲春已过庭雪载霏有客暮至从北邻林宫赞乞酒
- 圯上行
- 谭母寿歌
- 入南阳界
- 采药朱使见访山中
- 山中言志 其二
- 燕京风霾连日春昼阴冥不得跨蹇驴出郭怅然有作 其二
- 游少林值雨
- 铜雀妓
- 汪公干从燕台送余至济上叙别兼寄别和叔 其二
- 京师苦雨作 其二
- 午日家园宴
- 四月八日高梁桥即事
- 赣江曲 其三
- 陈少珍山人以岁暮怀武夷之作见示赋答
- 初夏过沈道士房
- 平胡曲 其二
- 七里滩作
- 馆中杂咏 其四
- 乙巳午日作 其二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三十五
- 阮溪漫兴 其三
- 三月十五游城南韦氏园
- 杂曲 其五
- 破额山道场
- 大雪日微霰下庭看小儿积霰为戏
- 送程生入蜀
- 浔阳曲 其一
- 闺中闻子规
- 咏梅 其十
- 院中夏日 其二
- 西湖春游曲 其九
- 黄河鲙鲤歌和四兄
- 咏梅 其五
- 庚寅中秋馆中对月 其二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三
- 秦侍御钱吏部张宪副招游湖上泊孤山
- 入太和山游道院作 其一
- 忆阮溪
- 院鹤吟 其二
- 黎惟仁梁少仲麦仲张黎君玺邀集浮丘 其一
- 上巳日陪焦陶二太史黄庄刘冯吴五吉士潘中秘宴非幻上人众芳亭
- 谷日晴
- 赠许太初
- 释志诗 其二
- 冒雨趋紫霄宫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二十四
- 送薛行人宣慰朝鲜 其二
- 听豫章贞吉王孙吹铁笛
- 重至濠上旧居 其二
- 同林咨伯汪公干黄汝纶秋日僧房对菊 其一
- 寿宫成恭纪
- 正月十六日双寿歌
- 使至饶州
- 又和公干黄叶韵
- 和四兄咏瓶中芍药
- 闻宁夏变起
- 游嵩山四首 其一
- 过叶偶访邑人宋明府园亭留酌
- 宿圆通寺
- 奉送宫谕赵先生之南大司成
- 送黄平倩太史还蜀 其一
- 使归羊城柬亲友 其二
- 送罗敬叔归江上田舍 其二
- 咏庭中槐和四家兄兼邀诸客同和 其二
- 上苑迁莺
- 端溪杂咏 其四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三十
- 访杨肖韩丹室戏赠
- 赠别黄平倩编修 其一
- 中宿山歌 其三
- 山中言志 其三
- 南行酬别徐鸣卿武选四首并次来韵 其四
- 送傅博士舒城 其一
- 冬季朔日从友人斋食
- 初岁月
- 王乔飞舄处
- 院中春日 其一
- 答汪公干长安秋夜见忆兼寄潘子朋
- 正月十五日霍君仪邀游朱季美山池同用畅超然之高情为韵 其二
- 于曲江逢高正甫奉使南还
- 寒食
- 赋得采芳
- 怀西樵
- 舟中同四家兄读七舍弟疏草述怀
- 赠七弟 其一
- 锦岩有铁泉庵旧址云端父老劝予卜筑于此
- 赠别黄平倩编修 其四
- 馆中杂咏 其一
- 大庙荐新麦
- 登钓台作
- 经玉河堤上望瀛洲亭 其一
- 北行江上日望舍弟南归信息 其一
- 罗敬叔送至赵家圩晚泊赠别
- 送何平甫同年宰嘉兴 其一
- 舟行杂咏 其十九
- 陈勋卿滘口西庄杂咏 其四
- 送梁进士宰零陵
- 赠谭金吾还朝 其二
- 寻白云洞
- 竹莲双瑞图为陆大夫赋 其一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三十九
- 羊城八景 其五 大通烟雨
- 春夜微雨听侍以箫合琵琶
- 孝兼四兄侍御七弟携侄自
- 初夏蒋兆卿博士邀饮迟邓希父不至
- 阮溪漫兴 其二
- 游慈寿寺
- 湘中杂咏 其七
- 羊城八景 其二 蒲涧帘泉
- 送徐符卿使郑府营葬
- 奉酬武选沈郎咏予庭菊 其一
- 寄和沈纯甫比部游崆峒岩 其二
- 浔阳曲 其三
- 客有以短箫和琵琶者与梁少仲黎君玺共赋
- 送韩伯仪守高邮
- 见马上持牡丹花者
- 舟行杂咏 其十三
- 从武选郎徐君社长问禄命
- 南浦曲 其四
- 次始兴江口驿舍
- 谒张文献祠
- 潘子朋光禄解官南归
- 盛夏偕宫赞林公司成胡公过陈任大斋中得湖字
- 山中言志 其五
- 发卫水
- 夏日泛百泉 其一
- 谒殷太师墓 其一
- 还至胥江顺庆儒懿嘉贞恭慈国诸侄来迎 其一
- 初返濠上访黎惟仁
- 送萧户曹出守宁国 其二
- 观滴水蓬
- 厓门吊古 其一
- 樊城乐 其二
- 暮投宝林禅室赠彻上人
- 定朝鲜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二十五
- 入太和山游道院作 其三
- 闻西征中路官军消息 其二
- 赠刘武库玄子
- 送何公露佥宪之豫章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六
- 张明府招饮快阁
- 西湖春游曲
- 咏梅 其六
- 登天池山
- 栎园精舍为潘子朋赋
- 侍御弟江洲园亭
- 同四家兄谢孝兼汪处士对菊席上作
- 南浦曲 其一
- 送别驾之肇庆
- 和四家兄九日武场观射
- 春日访山家
- 羊城八景 其四 景泰僧归
- 馆中杂咏 其八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二十八
- 题袁客金台览胜卷
- 游南岳 其四
- 咨伯步访我洞梅不待小酌而去
- 重阳后一日同黎惟仁陈少珍梁少仲陈孔信麦兆张黎君玺再登西城角楼
- 秋日还山 其二
- 九日同何梁二公登雁峰寺
- 捧敕后归署寓怀兼呈王给谏
- 送庄得全编修予告还湘川
- 和大司成韩公祷雨宿署中之作次韵时读书国学
- 又咏
- 昌平道中
- 汪和叔新种庭竹索题
- 舟中杂咏 其十一
- 初归故园 其一
- 内阁栽莲
- 湖上楼对雪遣兴 其一
- 舟发五羊往江门途中有怀
- 入毗陵
- 冬至前一日郊坛寓目
- 咏濠梁
- 悯潦三章端民歌王兵宪宗鲁也余为广其辞焉 其二
- 七舍弟以东明令入觐遂拜徵命 其二
- 忝珠篇赠张孟奇寿母
- 泛海归答侍御弟次韵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三十三
- 谢病遣怀 其三
- 东鲁豪士行
- 秋日登浮丘台
- 梅花歌与崔子玉诸公饮花下作
- 闻叶中丞复自洮州移镇甘肃奉寄 其二
- 僧言远公池上忽开白莲
- 舟中对月
- 莫愁湖曲 其三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十二
- 汉江舟中待胡襟寰中丞不至寄怀
- 黄河篇
- 次故城谒澹台董子祠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十三
- 邺都行
- ` 湘南旅思
- 湘中杂咏 其三
- 馆中杂咏 其六
- 送陈任夫司训天台
- 赣江曲 其五
- 常公房与公干夜谈
- 同四兄咏梅寄七弟 其六
- 途次遇雨
- 奉答四家兄见赠九日上官之作兼酬谢孝兼彦云汪处士公干
- 自横槎泛端溪
- 于清远峡山待命作
- 经玉河堤上望瀛洲亭 其二
- 初读书翰林作 其二
- 奉和赐藕藓
- 闻雁 其一
- 高要陈簿给事军门以绢索诗赋赠
- 舟行杂咏 其十六
- 七夕有怀
- 五月一日诸文士载酒邀泛江上颇具声乐
- 丁大参刘参戎邀游虔州光孝寺看二井
- 于三水口别侍御七弟 其二
- 送何平甫同年宰嘉兴 其二
- 游侠篇赠汪公干
- 馆中杂咏 其五
- 舟夜别何孔参
- 咏梅 其八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二十六
- 得梁少仲书却寄
- 咏牡丹
- 重憩吕公祠 其一
- 中宿山歌 其二
- 舟行杂咏 其十七
- 九月八日何太守梁节推邀游合江亭
- 题环山楼
- 同四兄咏梅寄七弟 其三
- 院中春日 其二
- 西樵山中寄示梁少仲黎君玺兄弟兼答龚文学
- 南浦曲 其三
- 再咏茄和董玄宰太史
- 荒馆种竹率尔成咏聊寄一时之兴得十二绝句 其十一
- 渡浈阳
- 再至遇真宫
- 和四家兄早春家园
- 潖洲月下独泛
- 闻两胡生亡
- 春日寓崧台
- 奉使淮藩留别同馆诸君 其一
- 赠别包汝钝给事
- 杭州歌 其二
- 寄新安方处士隐居
- 公宴诗 其二
- 荒馆种竹率尔成咏聊寄一时之兴得十二绝句 其十
- 酬少司空沈纯父春日见忆
- 望乡书
- 水退后呈郑使君十四韵
- 送袁文瀫令富阳
- 谢韶州偕诸僚邀游九成台
- 西湖春游曲 其五
- 奉使淮藩留别同馆诸君 其四
- 送胡孟韬之沅江 其一
- 望七星岩 其二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五
- 舟行杂咏 其二
- 行自西关经黎司勋林太史邓廷评故居晚登北山
- 辛巳仲春有鹤一双巢于耆德寺浮屠顶上感而赋之
- 渡浈阳峡赠陈长水山人归灵洲旧隐
- 夏夜独坐
- 正月十五日霍君仪邀游朱季美山池同用畅超然之高情为韵 其三
- 游清远峡山寺
- 上南岩与杨宪长相遇
- 望九疑 其一
- 太和宫杂曲 其五
- 游嵩山四首 其四
- 春日城南望春 其三
- 望七星岩 其一
- 大科峰是西樵绝顶
- 过曹溪 其二
- 送孝安皇太后梓宫出还登蓟丘
- 平胡曲 其一
- 送黄平倩太史还蜀 其二
- 海珠寺
- 同林咨伯汪公干黄汝纶秋日僧房对菊 其三
- 閒居作长庆体兼劝诸少年 其二
- 杂曲 其二
- 送游宗谦归闽
- 登来青轩
- 送即墨赵丞
- 席上同咏黄叶
- 京师苦雨作 其一
- 田家吟 其四
- 蚤春园桃盛开亲友携酒过赏得春字
- 翔凤篇答汪公干时四家兄亦和此篇
- 还至胥江顺庆儒懿嘉贞恭慈国诸侄来迎 其二
- 章元礼寓善果寺与林咨伯潘象安出访
- 九日偕馆中诸友集天宁寺
- 别山上人房看牡丹
- 四月八日王行甫招饮高梁河
- 答陈梦觉隐君
- 林咨伯太史移居北邻作此奉简
- 东征从军行 其三
- 瀛州亭看菊
- 诸客过集同送舍弟之东明 其一
- 重憩吕公祠 其二
- 二月梅花
- 临春台
- 蓟门蚤秋 其二
- 寻安乐窝故址
- 初发潞河
- 邯郸道
- 寄万兵宪
- 秋闺
- 湘中杂咏 其十一
- 西湖春游曲 其四
- 过和靖宅
- 西湖春游曲 其三
- 出城马首望西山 其二
- 羊城八景 其八 扶桑浴日
- 感昔篇答友人
- 东征从军行 其五
- 赠黄汝纶
- 雪夕刘孙林庄四吉士过集同用梅字
- 院菊初开诸客过酌
- 赠别林宫赞咨伯 其一
- 同四兄咏梅寄七弟 其八
- 又赋得并蒂花送李进士归娶
- 采芳曲
- 初归故园 其三
- 正月十五日霍君仪邀游朱季美山池同用畅超然之高情为韵 其五
- 湖上楼对雪遣兴 其二
- 再送谢彦云
- 太和宫杂曲 其三
- 夏日濠上书怀贻二三同好 其二
- 送少师许先生致政还新安 其五
- 送大田令张
- 上元之夕星月朗然夜半阴雨以去岁中秋验之亦先晴后雨
- 舟行杂咏 其一
- 送黄公绍博士赴北雍
- 北行江上日望舍弟南归信息 其二
- 题临溪村舍
- 送王行甫
- 西湖杂曲 其四
- 送薛行人持诏南楚便归岭外 其二
- 病起客至言西郊花事已过怅然有作 其一
- 入西樵 其四
- 过友人玉河官舍
- 舟中杂咏 其十二
- 新秋瀛洲亭上论学
- 赋得昆明池送陈守之昆阳
- 新成草堂之卜暇日漫兴 其三
- 济上
- 舟行杂咏 其十一
- 馆中杂咏 其十一
- 冬至前一日斋居对雪 其一
- 刘东君招游家园
- 出衡山县行数十里古松道中至山下作
- 馆中杂咏 其三
- 閒居作长庆体兼劝诸少年 其一
- 游百泉
- 又咏新柳八韵
- 亲友梁黎辈念予北行日载酒过访 其三
- 晚发三水溯北江
- 赠梁少仲东山旧隐
- 赠别乔世昌都谏
- 奉和六月十四夜起对月
- 天津
- 庆都尧母祠 其二
- 出钱塘门览古作 其二
- 舟泊江门周明府宴于嘉会楼
- 罗旁定后舟经两山纪行作
- 淮上赠李道甫中丞 其四
- 秋日长沙
- 山馆春日
- 再入显灵道院有感 其二
- 咏梅 其四
- 虎丘山作
- 陈勋卿龙津别业开并头莲邀客共赏陈公往岁曾有此祥适拜徵命
- 访具次阻雨马户部村庄作
- 登崆峒山
- 白云洞流觞
- 平圃妇 其一
- 咏石榴
- 正月十五日霍君仪邀游朱季美山池同用畅超然之高情为韵 其六
- 舟行杂咏 其十八
- 湘中杂咏 其十
- 山馆夏夜
- 供事长陵 其二
- 春日城南望春 其二
- 代陶渊明九日闲居
- 咏琴台
- 同七弟送四兄于彰义门 其二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十
- 游南岳 其二
- 湘中杂咏 其五
- 游宗谦老年出塞壮之
- 三家兄平明发舟归
- 公宴诗 其一
- 初秋夜同林太史过萧太史书斋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二十一
- 舟行杂咏 其十
- 密县天仙宫白松
- 雪中漫兴 其二
- 过高比部正甫斋中小酌无肴因共作贫仕诗
- 石门行
- 送王光禄削籍南还
- 上元后三夜陪焦陶二太史王董黄孙四吉士宴大将军李侯宅
- 读酒徒传赠张子
- 赠关羽客还罗浮
- 重阳后一日对酒
- 秋日集海珠寺
- 舟夜小集 其二
- 蓟门蚤秋 其一
- 高正甫出守袁州九月九日予偕家兄暨诸亲友能文者十九人饯之毗卢阁赋诗为别 其一
- 咏庭中槐和四家兄兼邀诸客同和 其一
- 过黄陵庙 其一
- 黄行父携酒见过而雨骤至
- 和韩昌黎石鼓歌
- 雨中经仙女祠
- 三月十五月食大风
- 朱舍人有吴门之役先过河间官舍省亲寻归湖州因忆君采舍人亦以去秋奉使过家
- 九日偕诸客八里庄登眺饮非幻上人众芳亭
- 经越井冈寻黎惟敬秘书旧隐
- 咏梅 其一
- 登卧龙冈寻草庐故址 其一
- 答龚秀才岸文 其二
- 端溪杂咏 其二
- 送黄南宁
- 馆中移植桃花和四兄兼答诸客
- 初读书翰林作 其一
- 病起客至言西郊花事已过怅然有作 其二
- 秋夕家人宴
- 同四兄咏梅寄七弟 其七
- 自江门进帆海上作
- 游少林 其四
- 登少室绝顶
- 啸台作
- 淮上赠李道甫中丞 其二
- 立秋日雨中
- 咏荼蘼 其二
- 再去田园 其一
- 和何稚孝九日同刘玄子大通桥送客归途周户部邀泛御河之作
- 浔阳曲 其四
- 王光禄园林杂咏 其四
- 携酒偶入包氏园亭 其一
- 登郁孤台奉柬开府李公台
- 厓门吊古 其五
- 岁除日立春对酒 其一
- 酬别梁少仲黎君玺兄弟
- 楼船出厓门泛海作和四家兄兼示同游诸君 其一
- 聊城 其一
- 荒馆种竹率尔成咏聊寄一时之兴得十二绝句 其十二
- 燕京风霾连日春昼阴冥不得跨蹇驴出郭怅然有作 其三
- 晓过南溪偕道公
- 送胡世昌文学潮州
- 杭州歌 其八
- 游梅庵 其二
- 壬寅元日使归家园作
- 度大庾岭
- 雨中蔷薇
- 咏月下采花
- 出城马首望西山 其三
- 十六夜高正甫寺居对月
- 冬至前一日斋居对雪 其二
- 北行江上日望舍弟南归信息 其三
- 制府陈公设斋食招集崧台时以忧旱故
- 至五龙宫
- 雪中漫兴 其一
- 院中夏日 其一
- 行经玉蝀望太液池
- 雪夜谢彦云载酒见过与四家兄汪公干小集
- 东征从军行 其四
- 长夏斋居
- 燕京风霾连日春昼阴冥不得跨蹇驴出郭怅然有作 其一
- 与客登湖心亭
- 归
- 夜坐
- 赠别黄平倩编修 其二
- 孤山看梅
- 中山问酒家
- 舟行杂咏 其十五
- 舍弟园亭与梁少仲黄汝纶小酌
- 崧台月下
- 秋望
- 少年行赠人从征
- 登卧龙冈寻草庐故址 其二
- 庭梅二月半后放花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二十
- 灯夕与管内史诸公宴集
- 分赋古迹得濠梁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三十二
- 虔江月夜朱贞吉过饮舟中
- 送曾中舍持诏南归 其一
- 送罗敬叔归江上田舍 其一
- 闻叶中丞复自洮州移镇甘肃奉寄 其三
- 出均州赴太和行驰道上
- 咏苏门
- 舟行杂咏 其四
- 送苏户部同年出守临江
- 莫愁湖曲 其一
- 雨后酬梁少仲
- 共题李仲贞隐居 其一
- 日暮旅怀
- 题王学士忠铭先生山中四景 其四 桥头碧水
- 过皇店
- 将至淮阴泊清河县
- 大雪林维烈南发以诗留之
- 湘中杂咏 其六
- 仙源
- 登岳阳楼望洞庭
- 夜宴石洲江上赋得江边星月
- 望月有怀侍御弟
- 拟佳人年十五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四
- 杂曲 其一
- 侍御弟园梅同梁少仲黄汝纶四家兄赏咏 其二
- 送梁井卿之广平
- 再游嵩少
- 王光禄园林杂咏 其三
- 诸客过集同送舍弟之东明 其二
- 归怀
- 出城马首望西山 其四
- 雨后登祝融峰
- 上谷客舍喜雨和四家兄
- 登太和顶谒玄帝宫 其二
- 秋日还山 其三
- 南华寺谒能禅师像效唐体 其二
- 将至胥江与兄侄别 其二
- 热审喜雨时观政司冠署
- 赠番禺穆明府
- 送傅博士舒城 其二
- 庚寅中秋馆中对月 其三
- 再答季孺太史
- 从军行 其三
- 送人还山
- 出钱塘门览古作 其一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十五
- 二月十五日陪家兄傅逊之高正甫汪公干出郊得闻字
- 游少林 其二
- 仲春
- 谒先墓 其二
- 雪中见庭菊一株冒寒独秀负隐者之高标有烈士之素概聊为赋之云尔
- 九日城西眺望
- 庆都尧母祠 其一
- 又咏种桃和诸客 其一
- 送人之辽阳 其二
- 晚春郊宴
- 张孟奇庄静父汪公干方胥成载酒圣安禅房言别
- 早春长安道上
- 荒馆种竹率尔成咏聊寄一时之兴得十二绝句 其三
- 白沙谒陈先生祠 其一
- 樊城乐 其四
- 中秋夜对月叙怀
- 自城南过报国寺逢月空上人云与少林寺主道公同学
- 送卢长乐
- 至云端村
- 将至苏门途中寄黄平倩宫谕次见赠韵
- 入太和山游道院作 其二
- 杭州歌 其四
- 大堤
- 寄南比部何公露
- 西樵山行作 其一
- 送混成子 其一
- 莫愁湖曲 其四
- 羊城八景 其三 灵洲鳌负
- 送王行父
- 春暮即事
- 午日张家湾舟中即事
- 赠别黄平倩编修 其五
- 自卫辉赴苏门途中书怀寄何太守兼柬辉县吕明府
- 从军行 其一
- 寒夜董玄宰太史过谈
- 同四兄七弟泛舟海上望西樵 其二
- 太和宫杂曲 其二
- 辛卯立春
- 秋日寺居遣兴
- 共题李仲贞隐居 其二
- 和公干冬日入显灵道院感昔
- 游南岳 其三
- 连朝闻太液池凫雁之声
- 早春送乡人南还
- 西湖杂曲 其五
- 杂诗 其一
- 蚤秋旅怀
- 西湖春游曲 其六
- 南行感怀四十首 其三十六
- 新成草堂之卜暇日漫兴 其四
- 望九疑 其三
- 紫薇花
- 赋得漆园
- 宿西南驿即事
- 咏山中桂
- 咏梅 其九
- 初秋
- 经碧云村
- 乙巳夏苦雨
- 田家即事
- 送梁武库赴临洮 其二
- 元旦阁中对雪 其二
- 閒居作长庆体兼劝诸少年 其五
- 次襄城
- 初读书翰林作 其三
- 病起述怀寄黎惟仁
- 别山上人以佛前盆菊见贻
- 荒馆种竹率尔成咏聊寄一时之兴得十二绝句 其六
- 仙羊石
- 寄何孔参逸人于端溪
- 西樵山行作 其二
共1000篇诗文
诗人推荐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