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作品
- 七十翁五言十首
- 次韵吴僧魁一山十绝
- 次韵宾旸斋中独坐五首 其三
- 立夏明日行园无客五首
- 上南行十二首 其四
- 泊嘉兴城北门外
- 次前韵将归隐黄山
- 梦觉闻香
- 哭肯堂赵公拟老杜八哀体
- 社后已未始雨酒边书
- 初七日丁丑长至前喜晴
- 四月初四日闻绩溪凡十五都贼焚欲尽傍出焚歙县之南乡遂焚至昌化
- 送张伯起入都二首
- 木香花
- 上南行十二首 其九
- 题苦竹港寓壁
- 十一夜无寐怀九日南山之游
- 赠朱师裕
- 久过重阳菊英粲然即事十首
- 红云亭即事五首 其四
- 武林书事九首 其八
- 除夕前一日记事
- 怪梦十首
- 舂硙吟
- 题王义之云隐
- 虚谷志归十首
- 治圃杂书二十首
- 出马家坞
- 次韵谢吕君见寄二首
- 悲歌五首
- 题金君重像杂言
- 中秋雨
- 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韵赋十首
- 雪中俞仲渊寄诗见怀次韵
- 稚虎
- 中秋
- 中秋前夕三首
- 中秋前一日雨送罂粟戎葵子与刘元煇
- 中秋夜喜晴
- 中秋夜有客携酒
- 循分
- 烟雨楼
- 唁织簑翁
- 杨村秋晓
- 杨花
- 野庙
- 野趣居士杨公远令其子依竹似孙为予写真赠以
- 夜大雷雨雹
- 夜读
- 夜发长山豅
- 夜寒
- 夜梦吕洞宾仙翁忽忆戊午西游岳阳楼老木居士
- 夜起有感
- 夜思
- 夜宿白土市
- 夜望
- 夜闻训狐
- 夜下富阳不寐二首
- 夜吟
- 夜饮唐子云宅别后简师善
- 夜雨
- 谒东坡祠
- 一笑
- 猗兰秋思三首
- 移具饮宾旸宅次韵二首
- 乙巳三月十五日监察御史王东溪节宿戒方回万
- 乙未六月大暑
- 乙未生日二首
- 乙未十二月二十四日立丙申春予忝七十
- 乙未岁除二首
- 乙酉元日
- 八月初二日
- 八月初一日
- 八月二十九日雨霁玩古兰
- 八月二十日天晓
- 八月二十日晓起
- 八月二十日赵西湖携酒夜醒二更记事
- 八月二十三日早起
- 八月二十四日宾旸华父同登秀亭二首
- 八月晦甲子雨至九月二日怀同来二僧及两子
- 八月三十日晓晴
- 八月十八日天晓二首
- 八月十八社不雨得酒
- 八月十二日过湖
- 八月十二夜对月
- 八月十五日二十日两至南山饮潇洒亭
- 八月十五夜对月
- 八月朔后雨昼夜不止
- 八月五日病中
- 跋高舍人钱舜举君选著色山水
- 跋郝仲雨游梁百韵
- 跋吴初邻山谷临风笛真迹
- 跋徐蜚英四世祖神童事
- 跋张明府独乐园图二首
- 白茅道中
- 白水寺
- 白土道中
- 白云李处士于大樗下筑小庵用题王子由书斋韵
- 白云山房次韵马道士虚中三首
- 百忧
- 半山
- 傍观
- 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韵赋十诗送赵然然
- 以桐江旧诗十五卷呈范君泽
- 倚楼二首
- 倚梅观雪
- 义犬行
- 忆我二首各三十韵
- 异僧
- 驿马叹
- 淫雨
- 饮孤山六一泉有感亭以太湖石为柱梁
- 饮归
- 饮商氏普安堂
- 饮天庆观即席赋吴体
- 饮兴道观有感五首
- 饮袁提学林亭
- 隐者
- 樱桃花
- 慵起
- 永乐沽酒
- 涌金门城望五首
- 用夹谷子括吴山晚眺韵十首
- 用康庆之韵约同陆仁重游问政山
- 用前韵酬孟君复二首
- 用前韵改一二语自释
- 用五男儿再赋
- 用韵送唐师善归九仙二首
- 用韵谢湖州总管李才甫附周汉东寄声
- 用韵谢史山长德秀招饮醉甚
- 游石头城
- 游问政山次韵郡侯康庆之
- 有感
- 有感三首
- 又次韵张御史鹏飞
- 又题画赤脚仙
- 又用前韵赋夜坐
- 又雨
- 于氏琵琶行
- 予尝治郡屡平贼叹今所见不然
- 予丁亥生壬寅年七十六留杭十二年
- 余生
- 鱼亭观山
- 鱼亭驿
- 鱼亭再赋
- 俞鉴山月歌
- 渔家
- 与孟能静饮联句复和三首
- 与起来芳三上人游北山寺
- 雨不成雪
- 雨不已
- 雨过岩寺镇
- 閒书二首 其一
- 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
- 离骚九歌图
- 癸巳元日年六十七
- 喜刘伯宣尚书至五首
- 辛丑九日五首
- 雨后
- 哭从兄良遇
- 孚舟亭新成赋十绝 其七
- 次韵赵达夫过访
- 赠孙元京近以诗见示二首
- 泝行回溪三十里入婺源县界
- 秋思七言八首
- 题牧牛小卷
- 览古五首 其三
- 大衍易吟四十首 其十二
- 次韵汪以南閒居漫吟十首
- 次韵寄川无竭并送所撰旃檀林记二首 其二
- 孚舟亭新成赋十绝
- 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馀瘴多病意欲休官因读唐书南诏传为此二诗问其风俗
- 庆陆仁重举男四首 其四
- 挽分水柳溪何处士二首
- 九月初五日
- 次韵张文焕慵庵万山堂即事二首
- 初夏六首
- 力学
- 再用雨不忆韵答仁近
- 买花
- 先天易吟三十首
- 题杨叔雅水墨百花图
- 送周府尹三首
- 苦雨
- 送徐似之归新城
- 九日有感再书
- 次韵李景安提学同过伯几
- 送紫阳王山长俊甫如武林五首
- 送林学正爱梅二首
- 次韵张耕道喜雨见怀兼呈赵宾旸
- 丁亥元日二首
- 五月十四日梅雨始通走笔二十韵
- 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
- 赠范君用笔工五首
- 题钱舜举着色山水
- 红云亭即事五首
- 雪后小园
- 再简吴式贤
- 池亭秋思
- 送西湖书院赵山长
- 读张功父南湖集
- 入五月病二七日
- 追用徐廉使参政子方申屠侍御致远张御史鹏飞
- 西斋秋感二十首
- 宿包山杨明府宅
- 江行大雨水涨四首
- 醉吟五首
- 故太学徐君哀辞
- 芍药十丛近千蕊客饮散一夕而空
- 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 其二
- 溪涨
- 闻汪翔甫八月十日卒去曹元会五月三日之报仅
- 次韵金汉臣喜晴
- 次韵徐子英读予所抄赵章泉诗
- 观蚁行知雨
- 后天易吟三十首
- 送胡子游学正
- 次韵阎学士靖轩赠受益山居二首 其一
- 立秋久无诗
- 种稗叹
- 次韵宾旸龙泉
- 赠小窗黄君
- 汉
- 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并呈徐容斋阎靖轩卢道集
- 丁亥生日纪事五首
- 至后有感
- 赠吕肖卿三首 其二
- 次韵全君玉元日二首
- 东山庙
- 寄题汪称隐海阳船亭
- 七月十日有感
- 七月三日朱用和罗弘道同访南山无竭师
- 道山座主先生平章吕公挽歌辞五首
-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
- 送赵仁则官满西归三首
- 题醉仙图
- 读陶集爱其致意于菊者八因作八首·二曰空服
- 七十翁吟七言十绝
- 次韵赵宾暘见寄长句
- 不寐十首
- 续苦雨行二首
- 望南山别峰见树间烟出知有隐者
- 新晴
- 送孙元京还讲舍
- 徐逊绵题三贤祠堂诗有云士死惟留姓与名天下
- 瑞云院大树林中二首
- 七十翁吟七言十首
- 次韵康庆之题予桐江诗卷
- 三月三日西湖第三桥四首
- 秋晚杂书三十首
- 读魏鹤山先生渠阳集五首
- 上南行十二首 其十
- 次韵徐赞府蜚英八首
- 寄题云屋赵资敬启蒙亭风雩亭二首
- 日长至寓杭
- 次韵许大初见赠二首
- 今春苦雨初有春半曾无十日晴之句去立夏无几
- 十二月二十日立春系癸巳岁予年已六十七白刘
- 李寅之招饮同登九江城 其七
- 五月初二日闻祁门县四月二十七日大水没鼓楼蛟龙斗争溺死者多休宁县江潭等处亦多漂溺
- 遇仇仁近出斋小饮次前韵五首
- 二十三日天气绝佳西军还二十四日东如绩溪
- 正月初四后十余日病嗽不能出杂书十首
- 估客乐
- 为牟德范题石湖遗墨意有未尽复赋五首
- 次韵谢平心胡祠监见惠生日五首
- 暑中閒咏六首 其五
- 次韵汪翔甫读予诗稿见寄二首
- 赠数学吴桂子
- 挽委顺子王防禦
- 六十吟五首
- 淳熙癸卯钱伸东阳本
- 秀亭秋怀十五首
- 次韵刘元煇喜予还家携酒见访三首
- 题徐仲彬达观亭
- 虽然吟五首
- 舟中观马目乌龙山
- 大衍易吟四十首 其三十六
- 为魏塘王居士留三日二首 其二
- 客况六言五首 其四
- 李寅之招饮同登九江城 其三
- 清湖小酌得生字
- 题达磨渡江画
- 次韵沈茂实小园偶书
- 谢张慵庵文焕见访
- 赠砚工杨全
- 画观世音赞
-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 题纳甲图
- 泊赤岸微晓
- 大衍易吟四十首
- 十二月二十八日立春次韵王山长俊甫
- 和陶咏二疏为郝梦卿画图卢处道题跋作
- 赠李得甫寄拙轩
- 赠五星梅獬孙
- 次韵谢河内张明府来访
- 牛头岭下老人
- 丁酉元日年七十一
- 次韵雪后
- 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 其四
- 秋晚杂书三十首 其七
- 题张长卿竹梅用苏黄各二句
- 送天目吴君实馆越
- 燥溪晓行
- 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
- 梅雨连日首
- 梅雨大水
- 七月初一日晚大恶风而雨
- 次韵康庆之秋雨喜凉书怀五首 其一
- 钱舜举瓜画
- 题陈正之兰亭
- 题龙虎山高士毛和叔愚泉诗稿
- 丞相大观文马公先生挽词三首
- 客况六言五首
- 虎渡亭观江浪
- 庚寅
- 和李鹤田乙未赠李个庵
- 次韵曹清父营生坟追和范石湖韵四首
- 丙戌元日二首
- 孚舟亭独坐
- 句
- 次韵宾旸斋中独坐五首
- 送张录事诚二首
- 雪条花
- 续苦雨行二首 其一
- 送宋昶明仲湖州学录
- 乌聊山庙登览
- 再赋典半宅
- 喜雨晴
- 久雨
- 书所见
- 送方仲和信州学正二首
- 五月二十三日怀归二首
- 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
- 次韵谢胡子游学二首
- 全州吕农簿挽诗三首
- 寄彬州孙通守振武闻泝湘将至八桂
- 送周汉东入都并呈徐学士子方阎学士子静卢学
- 午节
- 除夕前大雨雪立春已八日
- 赠程君以忠杨君泰之 其一
- 不寐十首 其一
- 题王春阳傚王晋卿山水图
- 听航船歌十首
- 学诗吟十首
- 读太原王氏家记二首
- 前参政浙西廉访徐子方得代送别三十韵
- 二月十六日夜独酌思归四首
- 登高临大江
- 丁亥生日纪事五首 其四
- 寄题德清周氏牡丹花台
- 上南行十二首
- 过许村
- 送杨刚中
- 正月初四后十馀日病嗽不能出杂书十首 其一
- 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 其二
- 戊戌元日三首
- 次韵鲜于伯几秋怀长句
- 六十五春寒吟七首
- 次韵仇仁近谢诗跋
- 下营晓行二首
- 次韵康庆之秋夜客怀自述
- 虚谷志归后赋十首
- 山中之乐三章送徐明叟胡直内苏德翁归严濑并
- 春晚杂兴十二首
- 彭湖道中杂书五首
- 薄游叹
- 十月三日秀亭二首
- 初夏六首 其六
- 腊月菊
- 题吴山长文英野舟五首
- 戏咏昌化县土风二首
- 漫兴九首 其六
- 五月理抵旧隐
- 寓杭久无诗长至后偶赋怀归五首呈仁仲实
- 春日小园即事十首
- 次韵君泽夜坐示子侄三首 其三
- 约客未至偶书
- 次韵汪翔甫和西城吕全州见过四首
- 次韵恢大山拟古三首 其二
- 生日又二首
- 夫容
- 闽中郑君炎南仲两魁乡赋比自霅教为昌化簿
- 送孙君文还桐庐二首
- 乳虎行
- 赠送李显之
- 杂兴十二首 其七
- 正月四日大雨不已愈暖不寒
- 同杨明府华父夜宿鸬鹚源
- 送周君之余姚讲授
- 夏自然惠五言古体久之以律体和谢
- 题苗经历耕野
- 诗思十首
- 次韵君泽夜坐示子侄三首
- 仲夏书事十首
- 留吴田霜崖吴居士宅予仲女许其孙姻
- 虚谷志归十首 其十
- 次韵金汉臣雨后病起见寄
- 次韵汪以南教授美康使君新政因及贱迹四首
-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
- 听孙链师琴
- 二月十七日偕宾旸市饮二首
- 六月雨
- 次韵方去言用予喜归韵见寄三首
- 送陆君重五首
- 修石山
- 六月八日迁寓侍郎桥
- 读陶集爱其致意于菊者八因作八首·四曰尘爵
- 再题通政院王荣之八月杏花
- 醉醒
- 次韵金汉臣见雪闻雁二首
- 次韵景安提学谩成三首 其一
- 癸巳生日二首
- 赠淳邑风水山人何君
- 至日后吴山城隍庙
- 十月六日小酌以自宝此身方有寿分韵得身字
- 拟咏贫士七首
- 为陆元德题擅谦斋
- 清湖春早二首
- 十二月十三日三桥小雪
- 三月十七夜大雷雨用韵酬俞好问四首
- 读素问十六首 其十六
- 过湖口渡
- 次韵受益九日
- 不寐
- 次韵仁近见和怀归五首
- 喜鹤田李元晖至
- 先天易吟三十首 其二十五
- 送方岩夫四首
- 旅闷十首
- 过芙蓉岭对镜岭羊斗岭新岭塔岭赋短歌五首
- 送紫阳赵山长治台叟三首
- 次韵宾旸令郎见示二首
- 分韵实得閒字再赋
- 次韵仇仁近有怀见寄十首
- 赠山翁
- 别后
- 次韵袁提学题皇甫真人清虚庵二首
- 次韵僧自文见赠四首
- 守孙满岁
- 秋日古兰花十首 其八
- 次韵志归十首
- 七十翁吟七言十首 其十
- 同曹清父西郊纪事五首
- 寄同年宗兄桐江府判去言五首
- 题王起宗画雪扇六言
- 后秋思五言五首 其三
- 甲申生日
- 送刘叔有还古鼎
- 次韵张慵庵立秋有怀
- 题郭熙雪晴松石平远图为张季野作是日同读杜诗
- 五月十一日生朝三首
- 二十八日残雪不消怀旧
- 十九日甲戌晴己卯晚又雨二首
- 送张古心明道山
- 苦雨半年
- 生日病中
- 次韵赠吴羽士月湖大椿
- 次韵宾旸啼字犹字二首
- 听客话二首
- 次韵谢徐赞府
- 壬寅生日别赋
- 寄题畅上人文溪别业诗
- 下回岭
- 断河酒楼得花字落字二首
- 题独鹿图
- 忆我二首各三十韵 其二
- 次韵鲜于伯几秋怀古体
- 雪后
- 题江君天泽古修堂三首
- 坐看南山云二首 其一
- 挽艮岩梅府卿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 晓发秀州城南
- 杭正月十五夜用韵
- 郑无贰和予杂言有缘督之句用韵谢之
- 西斋秋感二十首 其八
- 戊戌生日二首
- 三月八日百五节林敬舆携酒约盛元仁戴帅初方
- 题画马
- 别秀亭五首
- 题沈克己无名庵
- 暑中閒咏六首
- 题施好古示龚学古瘦马六言
- 送胡仲虎归婺源并呈江山长雷
- 戏咏老农观稻以秋字为韵 其二
- 送溪堂方先生五世孙观归马金
- 喜宗兄端叟再会武林还暨阳二首 其二
- 庆陆仁重举男四首
- 十一月十四夜听雨为霰听霰为雪久之雪后为骤雨自昏达旦无寐
- 次韵伯田见酬四首
- 题程氏麟嘉寿域
- 至后
- 送李杍黟县 其一
- 二月十一日晓发龙山风顺
- 三月十八日甲子晴
- 读子游近诗复次前韵二首
- 同年常簿吴次翁子万之万子子直卿将为分水学
- 览古五首
- 次韵仇仁近用韵见示五首
- 二十一甲子晴
- 后秋思五言五首
- 过芙蓉岭对镜岭羊斗岭新岭塔岭赋短歌五首 其五
- 小雪日观残菊有感
- 蟏蛸
- 解闷
- 送汪庭芝高士如严州 其一
- 正月初七日如江西以畏饮辞吴式贤宅宿向果市
- 至前偶书
- 送叶茂叔淮安教
- 送和仲宽寿阳尉
- 为魏塘王居士留三日二首
- 独游塘头五首
- 苦雨竹
- 山茶花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八
- 会张仲实宅得天字
- 送鲍子寿宝庆教授
- 戏咏老农观稻以秋字为韵
- 南山寺潇洒阁呈川无竭二首
- 次韵谢喻岩叟读予近作二首
- 夏日
- 九月雪十月雷记异
- 喜宾旸再来三桥次旧韵二首 其二
- 送汪庭芝高士如严州
- 读旅闷诗再赋
- 上元晚晴
- 雪中汎舟
- 平章吕公挽词二首
- 四月二十七日梅雨甚骤
- 读素问十六首
- 秋日古兰花十首
- 紫荆花
- 呈孟君复能静使君二首
- 题陈学正巨源万竹
- 次韵仇仁近晴窗二首
- 牛触马
- 再赋惜小骢二首
- 重阳后绝句五首
- 六月十七日十八日大雨闻贼欲降
- 己亥十一月二十一日长至前一旬书
- 题前歙令楚君雪梅图
- 三月六日再用韵二首
- 至节前一日六首 其四
- 至后承元煇见和复次韵书病中近况十首
- 荠菜花
- 初凉
- 赠方太初三首
- 题三苏先生族谱俊载帅初为其七世孙撰序
- 次韵谢遁翁吴山长孔昭三首
- 重至秀山售屋将归十首
- 四月二十九日早起行园
- 赠程君以忠杨君泰之
- 至节前二日
- 酴醾盛开二绝
- 走笔送僧宣无言归泉南
- 市行
- 次韵高子明投赠二首
- 春江多大风
- 题陈仲良宅观古物及徐熙来禽卷
- 登上竺兴福寺新阁五首
- 久晴十月二十四日五日连雨程以忠来同饮
- 杂兴十二首
- 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 其六
- 拟咏贫士七首 其四
- 题锦织回文图
- 春寒
- 次韵康庆之秋雨喜凉书怀五首
- 次韵谢洞霄俞仲囦
- 再赋春寒
- 会鹤臞郑高士庵为予写神走笔赋杂言
- 癸未至节以病晚起走笔戏书纪事排闷十首
- 寄题毕氏鲤潭寿藏
- 送金寿之江正写金字经
- 复记乙酉重九
- 早见桃花
- 五月十一日早问政山房三首
- 牟德范题范石湖墨迹次韵
- 春前一日还家
- 独游塘头五首 其二
- 次韵康庆之催借所著及谢见过
- 丙戌十一月二十八日南至寓杭
- 记三月十日西湖之游吕留卿主人孟君复方万里
- 赠医士清溪居士丘通甫
- 次韵谢曹之才见赠
- 四月十三日立夏
- 张滁州挽词二首
- 谢张老山御史庆予七二
- 再赋倚梅观雪以前诗太哀故
- 喜程道大至约诸友二首
- 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
- 喜赵宾旸至次韵舟行二首
- 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
- 湖上晚归
- 赠徐可大近旌表门闾
- 店绐叹
- 怀惭
- 旅次感事
- 始晴至城东别墅二首
- 寄抚州吕使君索李雁湖注王半山诗
- 次韵文蔚约梅上人来访
- 十六日
- 丙申元日五绝
- 武林书事九首 其七
- 千寅生日杨广文携示壬辰生日诗次韵
- 丙申重九前后得今日都无病一句成十首 其四
- 望庐山怀旧
- 早起煮药
- 七月初一日淮浙大潮巨风亘古所无二首
- 至节前一日六首
- 杂书五首
- 次韵许瑞石送邵容斋见寄
- 六月初七日雨始止初八日始晴
- 清明昼夜大风
- 秋晚杂书三十首 其十四
- 题沈伯隽所藏赵子昂墨兰
- 虚谷志归十首 其二
- 次韵酬刘彦直
- 令狐信芳招饮天庆呈张文焕
- 十六日大雪
- 读宣枢南山朱公遗集二首
- 走笔送吴僧庆间游明越
- 闻移东兵剿南贼
- 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韵赋十首 其九
- 归兴
- 首夏二首
- 次韵谢喻岩叟读予近作二首 其一
- 戏书
- 拟古五首
- 哭周子一二首 其一
- 次韵滕君宾日
- 东晋魏收选《元魏书》,目东晋为僭,晋宋以
- 猿獐图
- 题李伯时赤脚仙
- 拟古五首 其一
- 十七日大雪
- 送秘书监丞张受还都傚山谷体
- 所睹
- 南唐
- 病后夏初杂书近况十首 其三
- 大衍易吟四十首 其三十四
- 再六次韵徐子英江楼
- 今春苦雨初有春半曾无十日晴之句去立夏无几日愈雨足成五诗 其一
- 秀亭秋怀十五首 其八
- 鄱阳汤仲材以其家息庵存斋东涧三大老鄂州黄
- 登秀山至半而还有怀宾旸
- 松江使君张周卿致泖口蟹四十辈
- 二月十五日赵君实南山别墅俟主客俱不至
- 午困
- 送方复大宣城学录
- 中望吴山下一汀是为杭州
- 后天易吟三十首 其二十四
- 十七十八日犹雨
- 寄寿牟提刑献之巘
- 戊戌元日三首 其一
- 早风未顺喜晴
- 北本兰亭
- 赠寿昌墨客叶实甫
- 望大江
- 朱用和用予南山旧韵次谢并呈罗弘道
- 晓起
- 访吴式贤归赋诗复以未用韵成篇如前数
- 送刘元鼎
- 秀山霜晴晚眺与赵宾暘黄惟月联句
- 丁酉元日年七十一 其二
- 晚望
- 二月三十日
- 雪中忆昔五首
- □□□
- 寄题汪君秀山高处
- 晚晴
- 岁除次韵全君玉有怀二首
- 次韵俞如问旅思送之游松江
- 简郑高士二首
- 所闻
- 大衍易吟四十首 其三十三
- 送李杍黟县
- 先天易吟三十首 其七
- 次韵赠道士汪庭芝二首
- 生日戏歌
- 真定路教授鹿泉李君丁亥五月十二日已时生紫
- 秀亭秋怀十五首 其十二
- 正月初二日晴过常州
- 送歙尉牛宝臣
- 闻盗
- 偶亦夜坐用前韵
- 二十五日庚辰连作暴雨即霁
- 次韵王君偕子同来访
- 方去言府判挽诗二首
- 送广信山长赵然明
- 为张都目益题爪哇王后将相图
- 题罗观光藏陈所翁墨竹
- 寒热不调病一月余
- 闭户
- 是日天明复书
- 行于潜县南田中
- 寄题休宁赵氏云屋省心翠侍问道亭有有堂五首
- 每旦闻钟鼓诸声
- 五月初十日病体少甦
- 早过牛头岭
- 题坡仙求心斋三字
- 寄题佛智忠禅师实庵
- 二十九日岁除
- 立夏五首
- 漫兴九首
- 题孙元京近诗
- 治圃杂书二十首 其三
- 送温州学正陈希静
- 题王起宗小横披水墨作工密势
- 次张鹏飞解官旧韵
- 青菜花
- 晚春客愁五绝
- 雨晓
- 左顾保叔塔右顾雷峰塔并南北高峰塔为四
- 仲夏书事十首 其一
- 次韵送郝同知还闽二首
- 赠高相士二首
- 数日项颊颧咽肿痛发中有疮
- 次韵宾旸某氏坟庵
- 题柯德阳埽尘斋
- 读孟君复赠岳仲远诗勉赋呈二公子
- 寄题九仙俞君竹屋
- 废宅叹
- 哭鲍景翔鲁斋
- 立春日马上遇黄国宝应犀
- 次韵谢李寅之鄂渚见寄
- 寄题吕常山平章锦绣香中
- 再读存心书
- 赠痴庵柴头陀
- 再用前韵呈元煇二首 其二
- 不寐十首 其八
- 秋思七言八首 其三
- 三天竺还五首
- 次韵全君玉和高士马虚中道院
- 孚舟亭新成赋十绝 其一
- 思家五首
- 赠吕肖卿三首 其三
- 红云亭即事五首 其三
- 学诗吟十首 其二
- 次韵夹谷子括吴山晚眺
- 蕙花
- 丹青歌赠王春阳用其神丹歌韵
- 读四明尊尧集
- 生日病腹疾书事
- 九日早起
- 将至严陵
- 偶书
- 唐合门挽诗三首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三
- 春半久雨走笔五首 其四
- 为吴太初题初邻斋二首
- 至节后一日十月二十九日
- 去姑苏
- 遇李尊师
- 题会真道堂
- 送杨复之归吾里
- 赠沈雷阳
- 上饶周君梦至梅花洞吟日我家本住晦花洞一阵
- 大衍易吟四十首 其二十九
- 呈吴门王治中元俞都中参政伯大孙先人同榜
- 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
- 老而健贫而诗自志其喜八首
- 雪
- 武林书事九首
- 铅山虞华甫往谢叠山枋得君直为书耕隐二字今
- 富阳田家
- 九月八日宾旸携酒西斋晚登秀亭次前韵
- 复如严陵就省先墓
- 仇仁近母邢夫人挽诗
- 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 其六
- 清江濯手
- 自勉
- 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 其三
- 追用徐廉使参政子方申屠侍御致远张御史鹏飞元日倡酬韵六首 其四
- 水仙花画
- 丙申重九前后得今日都无病一句成十首 其九
- 寄康庆之钱塘二首
- 初夏书事
- 学诗吟十首 其十
- 次韵俞好问庆予七十
- 病后夏初杂书近况十首
- 题徐子愚道悦堂二首
- 早超煮药
- 承金汉臣寄诗将及一月次韵奉酬并呈徐蜚英
- 次韵刘元煇初寒夜坐并序
- 送胡云峰炳文录广信二首
- 偶题五言绝句五首
- 春半久雨走笔五首
- 李寅之招饮同登九江城 其一
- 次韵感学事二首
- 次韵汪庭芝投赠
- 六月二十八日立秋
- 癸未至节以病晚起走笔戏书纪事排闷十首 其八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十八
- 漫兴九首 其八
- 送张子敬湖南宣慰司都事
- 次韵孙元京见过言诗
- 为徐企题李伯时马
- 同曹清父西郊纪事五首 其一
- 同金汉臣徐蜚英小饮傍溪寺二首 其二
- 题渊明像
- 题宣和黄头画
- 湖口阻风
- 七十翁吟七言十绝 其七
- 秋夜听雨
- 读孟君复赠岳仲远
- 至后承元煇见和复次韵书病中近况十首 其四
- 雨馀早起五首 其三
- 复次前韵四首呈二袁君并王君申禄
- 西湖答
- 同川无竭观旃檀林东窗见婺州港定此为句
- 寄许太初
- 初夏六首 其四
- 丙申生日七十自赋二首
- 上元再题
- 呈吕使君二首
- 宾旸来饮秀山予醉小跌次韵为吴体
- 读陶集爱其致意于菊者八因作八首·六曰采菊
- 存心具饮
- 次韵送张文焕
- 叹士行
- 寄魏鹤台并呈虚舟
- 九月初四日大风雨近重阳无酒夜成二首
- 忆我二首各三十韵 其一
- 五月二十三日甲子交六月节稍晴三四五复大雨
- 西斋秋感二十首 其十九
- 病稍愈戏书三十韵
- 十一月二十日南至二首
- 清明日有感
- 访唐师善山居
- 七月初一日淮浙大潮巨风亘古所无二首 其一
- 送工泰发晦庵书院小学教谕
- 后天易吟三十首 其十五
- 次韵恢大山拟古三首
- 思家五首 其三
- 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 其十
- 次韵谢余知郡和予识山会饮韵
- 次韵王俊甫山长九日登乌聊二首
- 辛丑中秋曲阜桥倚楼
- 重阳吟五首
- 秋大热上七里滩
- 元夕前雨不已二首
- 六月二十四日秋夜书
- 黄蔷薇花
- 题李仲宾竹二幅
- 喜刘元煇至二首
- 题来将军括苍送行卷
- 追怀秋崖吏部知郡宗伯
- 复雨
- 次韵酬吴僧一山行魁
- 次韵仁近客兴二首
- 孟浩然雪驴图
- 送曹鼎臣君铸二首
- 客谓榴花早而多竹笋少岁旱
- 自觉二首
- 次韵陈正之团扇画一鱼二首
- 万山堂呈史察使
- 十二月十五日去年以此日归
- 暑中閒咏六首 其三
- 岁除日陈正之刘彦质来奕
- 丙申重九前后得今日都无病一句成十首
- 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 其二
- 次韵唐师善见寄
- 次韵张慵庵观予奕棋
- 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为
- 后天易吟三十首 其二
- 次韵酬郝润甫二首
- 次韵芝田上人子虚二首 其二
- 寄平江王元俞治中并呈孟君复总管
- 次韵汪翔甫读予诗稿见寄二首 其二
- 哭周子壹二首
- 六秋
- 韩蕲王源上骑驴图为王孙叶叶赋
- 家书
- 次韵谢平心胡秘监见惠生日五首 其一
- 再用恢大山韵三首
- 追怀甲戌清明宇文信仲知郡大卿同尤张二倅过
- 次韵邵君以客名斋二首
- 筑城谣
- 西斋秋日杂书五首
- 太公孔子
- 晚登会真道堂望庐山大江作
- 次韵元煇中秋雨
- 闻南盗
- 次韵李允道四言
- 送程侍御二首
- 九日诗冯伯田王俊甫刘元煇杨泰之见和复次韵
- 次韵分仇仁近暑中二首
- 观圃
- 三天竺道中
- 呈阎子静廉访翰学二首 其二
- 醉题二首
- 题九歌图
- 次前韵赋隐居二首
- 次韵吴僧魁一山十绝 其五
- 州学遇刘元煇胡子游二首
- 次韵谢夏自然见寄四首
- 庚子元日
- 题十六罗汉画像
- 留杭近三年得去赋不可不出城
- 赠方童子
- 二月十六日夜独酌思归四首 其二
- 病中夜思
- 感叹三首
- 园感
- 鄱阳分水岭
- 七十翁吟七言十绝 其一
- 秀亭秋怀十五首 其三
- 次韵阎学士靖轩赠受益山居二首
- 寄赵宾旸二首
- 次韵受益喜晴二首
- 连夜书
- 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余瘴多病意欲休官因
- 读陶集爱其致意于菊者八因作八首·三曰菊为
- 次韵景安提学谩成三首
- 武宁茶提举相台郑君思恭之萱堂太夫人冯氏大
- 送前歙黟楚□□五首
- 宗兄端叟年七十六来访二首
- 索云叔新茶
- 茅田汪王庙
- 朱用和用予南山旧韵次韵谢并呈罗弘道
- 赠綦大将军 其二
- 断酒半月余
- 编续集戏书
- 梦作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十四
- 次韵宾旸张考坞观茶花
- 题陈宗鲁东山书塾
- 西斋不寐三首
- 诗思
- 秋到
- 九日
- 为牟德范题石湖遗墨意有未尽复赋五首 其二
- 送李震鹤田侄就题其诗集
- 虚谷志归后赋十首 其二
- 寄还程道益道大昆季诗卷
- 送黟县学官江归上饶石湖精舍
- 送前歙黟楚□□五首 其四
- 寄仇仁近白廷玉张仲实京口当涂江阴三学正兼
- 闻过
- 后天易吟三十首 其六
- 七月二十三日闻城南火午至夜半怀归
- 喜晴行
- 七十五翁吟
- 赠范君用笔工五首 其五
- 雨余早起五首
- 梦东坡先生
- 说诗
- 九月二十二日晓倚楼
- 十月七日早起
- 北高峰屡欲登而辍
- 览古五首 其二
- 次韵权季玉枕上偶成
- 老马行
- 癸巳生日二首 其二
- 九月十二日得蟹小酌
- 再赠砚工杨全长句
- 暑退
- 四月二十六日雨后添严军南击贼寨
- 追和东坡先生亲笔陈季常见过三首
- 人生如流丸
- 不寐十首 其六
- 寄题赵高士委顺山房
- 思家五首 其一
- 次韵连伯正见赠
- 雨馀早起五首 其二
- 次韵送胡教论炳文如金陵二首
- 癸未至节以病晚起走笔戏书纪事排闷十首 其一
- 送福州谢学正无疑归南剑州
- 正月连雨
- 旅穷中报生孙名曰守
- 新晴过张村旧巡检寨
- 彭泽道中怀严陵
- 赠相士王秀溪
- 次韵仁近九日予病不出
- 早发新城港
- 题汪氏孝节堂
- 红云亭即事五首 其五
- 西斋秋感二十首 其十一
- 閒书二首
- 三吊吟四首
- 病酒良苦
- 次韵前住中竺希鉴上人五言
- 小长桥书事
- 山鹭鸶
- 刘子华儒吏
- 西斋秋感二十首 其十四
- 谢客二首
- 残春感事十首
- 赠吕肖卿三首
- 送汪以南教授
- 送陈正之三首 其二
- 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 其四
- 景安录示旧雪诗拟简斋走笔赋所感奉谢
- 夏日小园
- 题冻雀著色梅花
- 五湖空蒙图
- 清湖早春
- 送周汉东入都
- 赠徐瓢翁二首
- 赠黟县星学舒碧云
- 黄浦门解缆有怀川无竭
- 喜刘元煇再至用前韵二首
- 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昼夜二十五日始雪
- 读孟信州和方亨道六月雨时当雪天改为欲作雪
- 湓城客思
- 感昔
- 次韵谢魏公辅二首
- 十九日始晴
- 秀亭秋怀十五首 其六
- 次韵宾旸梅氏山居访茱萸
- 读素问十六首 其三
- 次韵赵云中饮呈孟君复二首
- 次韵芝田上人子虚二首
- 观食叹
- 虚谷志归后赋十首 其三
- 复过临平
- 丙戌除夕次韵仁近二首
- 坐看南山云二首 其二
- 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 其三
- 题罗云步周昉宫女
- 纸窗
- 戊子元日凡阳道中二首
- 怅惋诗二首 其一
- 问雨
- 独立
- 俳体戏书二首
- 送宜兴张教授彦高
- 七十翁五言十首 其七
- 三日□陪杨明府饮次前韵
- 木绵怨
- 题庐山白莲社十八贤图
- 江涨
- 次韵吕肖卿讲学三首
- 观世音像赞
- 丙申重九前后得今日都无病一句成十首 其二
- 题吴仲远游淮送行诗卷
- 次韵王起宗勉为高子明绘松岩图
- 唐侯举摹刊诗卷牟献之文赵子昂字
- 次韵胡正卿
- 读素问十六首 其一
- 次韵仇仁近见赠
- 送吴僧庆閒上人
- 大浪滩步至东馆
- 后天易吟三十首 其九
- 猴牛尾狸图
- 王干三岭
- 秀亭秋怀十五首 其十五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五
- 次韵酬赵无己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十五
- 三贪叹
- 寄魏景山
- 送岳德裕如大都
- 老而健贫而诗自志其喜八首 其三
- 次韵仁近讶约予不至
- 兰花
- 今秋行
- 改白云庵疏语为李道大
- 再用前韵
- 初夏
- 再次韵谢吴遁翁
- 春雨不已甚忧蚕麦二首
- 追次仇仁近韵谩成三首 其一
- 三月二十九夜二更杭火焚花巷寿安坊至四月一日寅卯止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十七
- 醉翁亭图引为赵达夫作
- 寄题九华苏君明甫梦牛亭
- 闻谤
- 望湖
- 次韵张仲实见赠
- 十六日水退雨不已次受益韵二首
- 生日后三朝又书
- 题魏公辅诗卷
- 寄呈吕道山于八桂
- 题赵继孙拙斋
- 马惜蹄
- 北珠怨
- 过临平二首
- 至前写怀
- 九日南山寺
- 壬寅立春在辛丑十二月二十九日归□□□三宿
- 感旧
- 村女
- 寓意
- 治圃杂书二十首 其四
- 题徐赞府不负堂
- 送杜景齐归平阳二首
- 始寒
- 全真教随喜
- 喜雪
- 频至子由书斋追记游事
- 大衍易吟四十首 其二十二
- 西斋秋日杂书五首 其五
- 怒雨
- 送曹士弘
- 将至魏塘镇
- 次韵汪以南閒居漫吟十首 其七
- 泥行叹
- 淡竹岭农家
- 记游自次前韵
- 九日归自南山
- 七十翁五言十首 其六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十九
- 春后喜晴
- 题朱仲华百牛图
- 甲午元日
- 送张仲实宜兴州教授
- 朱字兰亭
- 二月十五晚吴江二亲携酒
- 赠管氏三昆仲罗汉保大闾官孙
- 六月二十九夜
- 寄题桐君祠
- 千叶桃花
- 送赵子昂
- 四月一日早闻莺
- 赠马唐卿数学环中吟
- 秋风
- 次韵景安吴山观雪
- 四月二十二日别江州谢送者
- 释临邛记方物戏作
- 昌化道中
- 送汪庭芝高士如严州 其三
- 夜下富阳不寐二首 其一
- 频醉
- 问西湖
- 西斋秋感二十首 其十八
- 初二日许公度使君来自西坑贼寨见访
- 六月二十日雨
- 江望
- 送术明居士燕道觉归东林
- 次韵谢董君读予诗稿
- 陆君实哀挽
- 辛卯元日三首
- 赠吴琴士会龙
- 谢张师道广文见过二首
- 题叶兰坡居士兰
- 简张中白
- 读方处士墓志挽诗题其后阎集贤承旨文赵翰直
- 追次仇仁近韵谩成三首
- 大风寒微晴
- 范文正公楷书昌黎伯夷颂平江李使君信之久藏
- 过句容县
- 十一月二十九日壬子喜雪
- 回生丁亥方端叟乙酉长二岁其弟名万里庚寅少
- 寒燠
- 次韵谢周兄见访
- 题陆君雁鹭图
- 送程桂轩子方还罗治先墓
- 九日烹二鸡终不得酒
- 牟献这提刑来杭纳婿庆予七十次韵二首
- 丞相大观文马公先生
- 题李提举心远轩
- 喜宗兄端叟再会武林还暨阳二首
- 老而健贫而诗自志其喜八首 其八
- 送仇仁近持山村图求屋赀
- 送丘正之海盐州教授二首
- 三址年重到紫阳观
- 赠送鹤田李元晖
- 次韵张中白元日
- 读陶集爱其致意于菊者八因作八首·七曰秋菊
- 送方岩夫四首 其一
- 送康彦博文夫吉州教长句二十韵
- 秀山霜晴晚眺与赵宾旸黄惟月联句
- 哭周子一二首 其二
- 病因饮致
- 开镜见瓶梅
- 文公故居有怀
- 春尽
- 梅魂次周斐然韵
- 过李景安论诗为作长句
- 贺陈正之得男
- 赠笔工杨日新
- 留丹阳三日苦寒戏为短歌
- 留题槃隐高士王子由书斋
- 寄题济南蒋氏务本堂
- 三月初五日孟君复王元俞治中十人同会分韵得
- 晓枕
- 拟咏贫士七首 其二
- 灰心
- 大衍易吟四十首 其十一
- 为黄仲宣赋山中四章章四句
- 三月二十九夜二更杭火焚花巷寿安坊至四月一
- 四月十二日饮陆君用见山堂
- 梨花
- 次韵汪以南閒居漫吟十首 其九
- 追和东坡先生亲笔陈季常见过三首 其三
- 次韵僧自文见赠四首 其三
- 次韵受益苦雨二首
- 次韵寄川无竭并送所撰旃檀林记二首
- 感事
- 袁兴国挽词二首
- 春晚杂兴十二首 其五
- 骤雨
- 送吕主簿还任永丰
- 离婺源过古荐注口张村三渡遂登五岭
- 寄集贤阎子静学士
- 葺圃
- 题张明府清风堂三首
- 题答禄章瑞净香亭
- 十九日斩贼十二人始明正典刑
- 后天易吟三十首 其十六
- 送昆山州教刘表侄
- 丙申重九前后得今日都无病一句成十首 其三
- 喜寓轩张梦符侍郎下访
- 岁尽即事三首
- 郡送桃符戏书
- 山中之乐三章送徐明叟胡直内苏德翁归严濑并寄夏自然 其三
- 梧桐岭感旧
- 送来巡检
- 得存心书诉贫
- 甲申元日
- 老悔
- 闻军过
- 次韵受益再题荆浩山水图当是洪谷子自写所居
- 浙西园苑
- 寄阎承旨靖轩
- 三月旦晚晴
- 丁桥晓行
- 晨起二首
- 寄刘伯宜南昌
- 晚望浒墅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十
- 次韵郝元隐浙西山
- 过社
- 次前韵述将归
- 谁识
- 十月二十二夜三更读清波杂志至五更
- 十月初六日同仇仁近至王子由庵遂饮白云李居
- 赵氏鄮山书院诗
- 寄题张受益会清堂
- 漫兴九首 其九
- 初二日甲子雨阻风自次韵
- 南高峰至其下不高
- 次韵宾旸池字
- 过湖口望庐山
- 题观妙轩
- 宗阳宫访叶西庄亨宗饮寻杜南谷道坚不值留诗
- 杭正月十七夜用韵
- 急雨
- 再用前韵呈元煇二首
- 次韵刘君鼎见赠二首
- 西斋不寐三首 其二
- 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韵赋十诗送赵然然如大都 其四
- 题丁适之菊庄
- 示长儿存心
- 题郑提学孔明敬斋
- 早桃花
- 文公书院新创
- 大雪泊平望买酒戏书
- 次韵受益题荆浩太行山洪谷图五言
- 送杨刚中嘉定州教
- 霜晴
- 寄题鹜源戴氏苍山歌
- 哭方碧山前惠州同知
- 跋张明府独乐园图二首 其一
- 客中近元夕
- 探菊二首
- 访西湖郑高士
- 寒早
- 寄题休宁赵氏 其五
- 行园僧约同饮
- 何仁甫作室日生男
- 哭鲍景翔鲁斋 其二
- 旅况戏题
- 病后夏初杂书近况十首 其二
- 过杨华父宅与二僧同舟不及访
- 学诗吟十首 其八
- 次韵汉臣闵口渡
-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一
- 故王氏安人挽辞
- 寿昌郑生入天目山礼僧
- 次韵邵君 其二
- 断桥西人家三首
- 过临平二首 其一
- 雪后小轩
- 次韵赠上饶郑圣予沂
- 治圃杂书二十首 其十
- 春晚杂兴十二首 其八
- 送赵揭阳北上
- 九日用渊明韵二首
- 次韵志归十首 其八
- 孟君复仲春来杭相聚三月余一日必三胥会忽焉
- 送郝同知
- 次韵程以忠同饮
- 次韵赵朴翁赴衍圣公峄山书之招
- 呈李让臣就寄翰林阎学士
- 丹阳苦寒再赋
- 留钱塘十二年
- 冷泉亭
- 回愚
- 读陶集爱其致意于菊者八因作八首·八曰松菊
- 送天台杨仲儒秀才如此
- 用前韵酬孟君复二首 其一
-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 其二
- 题画龙首
- 题赵子昂摹唐人二戏马驹
- 九日约冯伯田王俊甫刘元煇
- 赠学易耕心
- 王御史野塘图歌
- 暑天
- 送刘仲鼎浏阳教四首
- 湖上喜晴
- 不恨
- 追次郡君至节韵
- 寄赠介石沈高士并序
- 九月二十五书事二首
- 题米元晖寒林
- 题陶介夫见山轩
- 张滁州 其二
- 雨中饮宾旸次前韵二首
- 次韵康总管庆之和碑字韵二首
- 题译学张提举乃尊开封府尹张彦亨所藏郭熙盘
- 偶书二首
- 赠鲁至道
- 春残归思
- 次韵张鹏飞三绝
- 三十年吟
- 苦雨行
- 次韵景安提学谩成三首 其二
- 至后承元煇见和复次韵书病中近况十首 其八
- 重至秀山售屋将归十首 其一
- 西斋
- 叹笑
- 三月初五日同诸友自城南游水西书事
- 记火
- 后苦雨行
- 寓杭久无诗长至后偶赋怀归五首呈仁近仲实 其三
- 丁酉生日二首 其二
- 虽然吟五首 其三
- 六言四首
- 送陈正之三首
- 观岸树
- 先天易吟三十首 其四
- 喜冯伯田至
- 去萍草
- 秋晚杂书三十首 其二十九
- 复次韵吴遁翁
- 题王起宗大横披水墨作远淡势
- 送太平州张府判钞库官还任
- 重阳后秋感
- 步雪过长桥
- 张老山御史寄七夕诗今近中秋奉问
- 春半久雨走笔五首 其一
- 断酒半月馀
- 甲子雨
- 闻盗发亡男雷孙墓
- 治圃杂书二十首 其十九
- 楼夜
- 戊戌端午
- 秋后渐凉
- 送李伯英
- 长至日书
- 喜赵宾旸杨华父两儿两女互姻
- 十月十九日小酌分韵得里字
- 寄董总管文卿精春秋连为太平姑苏二大郡
- 九日北山寺二首
- 次韵宾旸桂枝塘
- 栅堰二叹
- 十一月初八日观雨
- 赠地理齐君龙吉
- 诗二首
- 唐明皇
- 送慵庵不及用韵奉寄
- 洛社晓行
- 次韵志归十首 其五
- 题一家清雅集送植芸胡直内
- 久不作诗非避俗议偶老懒且次范君泽韵
- 送李际可婺源州学正
- 次韵徐赞府蜚英八首 其六
- 过长安市
- 先天易吟三十首 其二十八
- 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 其六
- 追次仇仁近韵谩成三首 其二
- 思家五首 其二
- 七月初一日淮浙大潮巨风亘古所无二首 其二
- 九日无酒
- 送陈子振池州学正
- 秀亭秋怀十五首 其十三
- 上南行十二首 其五
- 送郑君举宣城教谕
- 六月十二日侍郎桥感事
- 次韵康庆之见过醉归读予鄙作
- 庆陆仁重举男四首 其三
- 呈赵左丞
- 小饮张季野宅分韵得张字
- 孟君复赠王侯元俞诗两皆英妙神奇次韵
- 清明大雪三日
- 题禊帖图
- 五月二十三日甲子交六月节稍晴三四五复大雨贼寨未下
- 过钓台
- 送凌应兰玉传诗序
- 次韵君泽正月五日早见示
- 寒朝
- 社前一日用中秋夜未尽韵
- 李寅之招饮同登九江城 其二
- 次韵张仲实岁晚
- 次韵刘元煇喜予还家携酒见访三首 其一
- 次韵灵鹫清长老二首
- 三竺道中三首
- 雪中泛舟
- 送起上人
- 戊戌元日三首 其三
- 过画龙天始明
共1404篇诗文
诗人推荐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