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志
1/1000+页鲁(lǔ)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
霜凋(diāo)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复羡(xiàn)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平衢(qú)骋高足,逸翰(hàn)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yán)闻早鸿。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虽然寓居东鲁,我的心仍然留在京城,连梦中都是当日在君主身边的情景。
自从放还回来我的头发已白如霜染,这是因为日日都在思念宫廷。
令人羡慕的是你们二位前去应举,真如同二条出渊的胶龙,何况你俩又有冠盖当世的才情。
试场上你们将如奔驰在平坦大道上的骏马,又将像展翅迎风的鲲鹏。
酒后禁不住展袖在秋月下起舞,歌舞尽兴处又从天边传来阵阵的雁鸣。
今日欢送你们到千里之外去赴试,不知何日能在这样的盛会中相逢?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22
2、林东海注.李白诗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05:109
鲁客:客于鲁者,李白自指。向西笑:即西向笑,对京都长安的向往之意。
逐臣:被贬谪的夫意的臣子。这里李白指自已。忆:忆念,怀念。明光官:汉宫名,在长安,汉武帝所建,一在北宫,与长乐宫相连;一在甘泉官。诗中借指唐代官殿。
羡:羡慕。二龙:比喻赴举之二从弟。
平衢:平坦的道路。高足:指高等快马,古代驿站设三等马,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逸翰:展翅。
早鸿;初来的大雁。
良会:美好的聚会。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借对西向笑的铺叙,描绘一幅客居东鲁心系长安、若梦中见君门的景致图,暗寓李白轻笑奉诏入京的短暂生旅似做梦一般,表达出李白对京都长安的向往之意。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写被贬谪之臣的头发像凋残的秋霜一样,白如霜染,皆因思念明光宫所致,隐隐流露了对京都的深切怀念和为国效力的迫切愿望,表达出李白仕途不通、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侧面赞美二从弟之才华壮志,如人中龙。语本《世说新语·赏誉》:“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日:‘平舆之渊,有二龙焉。’”李白以欣羡的心情赞颂了二从弟的盖世才华和少年得意。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紧扣上文,借抒恋阙之情,并颂二从弟之前程。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通过对月起舞、宴饮唱歌的饯别场面的描写,抒写出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意。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最后诗送二从弟入京赴举,并对从弟的珍重祝愿、良会相期。
此诗通过为送从弟至西京长安应举的铺叙描写,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玩世不恭的不平心理。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pàn)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jīn)韵(yùn)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cuō)跎(tuó)访旧游。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参考资料:
1、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51-52页
2、王克俭.杜牧诗文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57页
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十过秋:十多年。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
谢公城:指宣城。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辞官不做。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这是一首述怀诗,展示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笔墨洒脱而感慨深沉。
诗人自大和二年(828)十月来到江西,后转宣城。以后,辗转漂泊于扬州、洛阳、宣城各地。首尾共历经十一年。此诗首联即以“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概括了这一段生活。”潇洒江湖”,无拘无束,风韵飘逸;终日为醉乡之客,则于放浪形骸中见愁闷之情。行止风流,内心愁苦,正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颔联承首联之意,再次点染。“谢公城畔溪惊梦”,接“酒杯”句。每日无事,携酒行游于宣城郊野,观山望水,自得其乐;自斟自饮,不觉醉倒溪边。此句中“惊梦”一词很妙,写出了诗人大醉初醒,不知身在何处的情态。而梦中之惊,耐人寻味:或许,他在醉梦中与亲故旧友重逢,一觉醒来却独枕溪流。或许,在梦境中他仗剑行侠,英雄豪迈,醒来却发现自身依旧是落魄江湖的一介书生。溪畔惊梦,情境皆佳。“苏小门前柳拂头”,写诗人“潇洒江湖”的另一面。妓馆歌楼多涉秾艳轻绮之笔,而诗人仅仅用“门前柳拂头”暗示出流连花柳之意,处理得很含蓄,不伤全诗清朗之调。
颈联转为感慨生平,反映出诗人虽然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但并不甘心终老于此。“千里云山何处好”表面上是寻访山川之胜,其实正是这声对苍茫云山发出的喝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咤叱风云、指点江山的襟怀抱负。紧接着,诗人又转过来对着茫茫人世发问:“几人襟韵一生休?”世上有几人能有如此襟韵,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罢了不成,把诗人不得不浪迹江湖的愤慨、不甘于虚度此生的愿望倾吐一尽。这两问,问得豪迈,问得沉痛,问得有气魄,如高天惊雷,滚滚而下,一扫方才悠然低回之韵。
尾联收合全诗,点明“赴官上京”之意。面对现实中平庸无聊的官吏生活,诗人萌出“尘冠挂却”的念头。他把辞宫归去说得很平常,“闲事”而已;事实上,这件“闲事”也难以做到,“终把蹉跎访旧游”,诗人不得不赴京上任,再次把光阴虚掷——回虚前联。此联言辞之间,流露出归隐与人世的内心矛盾。
这首诗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把这位落魄诗人的胸襟间事渐次说尽。其中既有风流倜傥之韵,又有豪宕雄浑之气。
小筑(zhù)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zūn)来揖(yī)客,挥麈(zhǔ)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小楼生活暂时是高枕无忧的,但别忘了虎狼在侧(日本倭寇)。
倒酒招呼客人,坐下来挥麈谈兵。
戚继光看兵书一直看到天黑,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看兵书的感想和体会,直到满天星辰,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上阵杀敌。
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
本站。
小筑:小楼。
挥麈:挥动麈尾。晋人清谈时,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后因称谈论为挥麈。
云护:云层遮掩,即天黑。牙签:即书签,代指书籍。如孔尚任《桃花扇》:“堂名二酉,万卷牙签求售”。
戚继光的《韬钤深处》这首诗出自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横槊稿》,是他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时所写。当时戚继光的生活十分平静,但是,他不甘心这种碌碌无为的生活,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为边疆的安宁奉献一生。于是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韩魏多奇节,倜(tì)傥(tǎng)遗声利。
共矜(jīn)然诺心,各负纵横志。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pèi)。
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
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lǒng)头。
焰焰戈霜动,耿(gěng)耿剑虹浮。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
轻生殉(xùn)知己,非是为身谋。
韩魏多有轻生重义、为知己者死的游侠,洒脱不拘留下名利。
少年游侠者重然诺、好结交,各负凌云之志。
然而一言九鼎,一旦结交,即千里相会。
绿带缠绕在如月的弓弦上,金丝绦络住如云的马辔头。
伍子胥过着流亡乞食的生活,高渐离为欲前去刺杀秦王的荆轲击筑送行。
张骞出使西域,穷河源,游侠儿亦如博望侯怀抱赴边立功之志。
只要君王一垂顾,肝脑涂地、流血野草也在所不辞,都会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
刀光剑影映照着游侠儿矫健的身影,强弓劲弩尽显少年侠士的身手。
天山无论是冬日夏日都会飞雪,交河南北向流淌着。
云从漠北边塞升起,雁门关的秋日草木早已凋零。
游侠为知己者死,不是为自己谋名利。
参考资料:
1、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6-8
2、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2003
声利:名利。
绿沉:浓绿色。
吹箫入吴市:过着流亡乞食的生活。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从楚国逃到吴国,曾在吴国吹箫乞食。击筑游燕肆:荆轲欲前去刺杀秦王,其友高渐离在易水击筑为他送行。
寻缘博望:指汉代的张骞,汉武帝命其穷黄河之源,因出使西域。
陇头:陇山,六盘山南段的别称。
龙沙:河北喜峰口外卢龙山后的大漠,后泛指漠北边塞之地。雁门:长城上重要的关隘雁门关,在山西代县北部。
这首诗发端二句已概全篇之旨,“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以下均围绕“多奇节”处而展开。承接此二句,以下八句历叙少年游侠者的精神品格与豪荡气魄。“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此十字着重从形象上描绘少年侠士潇洒倜傥的飒爽英姿。“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伍子胥有经文纬武之才,因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伍奢与伍尚,他逃奔吴国,欲借外力以报杀父兄之仇。伍子胥在吴都梅里(即今无锡梅村),举目无亲,衣食无着,被迫吹起斑竹箫管,在市中乞食,后得公子光的赏识,谋刺王僚,成就大业。高渐离与荆轲为友,善击筑,“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史记·刺客列传》)。后燕亡,高渐离为秦王击筑,因在筑中置铅以伺机击秦王,未果被害。游侠之人并非久居人上,即使沉沦下僚之时,胸中仍怀一股不可磨灭之气。这段奇气促其忍辱负重,完成自己重然诺的历史使命。
下面以博望侯张骞的典故轻轻地转到了游侠儿慷慨立边功的主题上来,继写其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奇节”。张骞出使西域,穷河源,直至昆仑山下,“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史记·大宛列传》)。其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永不可磨灭,“博望侯”就衍化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而与任侠风气相联系在一起了。“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游侠儿亦如博望侯怀抱赴边立功之志。云气散漫风萧索,紫塞雁门草木凋,艰苦的边关生活并没有消损少年游侠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是黄沙穿金甲,马革裹尸还,甘愿赴汤蹈火以报知己之恩遇。这样就自然引出了“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的感慨来,这既照应了开头的“遗声利”,也使全篇的中心思想得到统一。
综观全诗,首联已概括全篇之主旨,“侠”之精神在“奇”,此“奇”非他“奇”,而是奇在其轻身重义上,奇在其士为知己者死上,奇在其“遗声利”“非是为身谋”上,正与尾联相应。中篇尽叙侠客之态,承首联之“奇”而启尾联之“殉知己”“一言重”“垂一顾”“千里至”“远相求”,皆应照生情,写得气脉流转、神情摇曳,悲壮英豪之中有清新雅致之音,与虞氏的一贯风格有其相通之处。
银山碛(qì)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sà)飒胡沙迸(bèng)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银山碛口狂风好似利箭,铁门关西明月有如白练。
双双愁泪沾湿战马皮毛,飒飒风沙扑打行人脸面。
男儿三十未能建功立业,怎能终日死守笔墨纸砚!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8-49
2、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89-191
银山碛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碛,沙地。银山碛口:地名,在焉耆西三百里。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练:白色的熟绢。
飒飒:象声词,风声。胡沙:胡地的风沙。迸:扑打。
守笔砚:里指与武功相对的文墨之事。
潇洒太湖岸,淡伫(zhù)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miǎo)弥间。方念陶朱张翰(hàn),忽有扁(piān)舟急桨,撇(piē)浪载鲈(lú)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tīng)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tán)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zhào)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太湖岸边的景物一片凄凉,明净的湖水环接着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见鱼龙的踪影,它们被锁在弥漫的烟雾里。正想起范蠡和张翰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小船载着鲈鱼,迅速驶来,撇开重重波浪。傍晚,暴风雨突扑面而来,只好沿着小洲弯处回航。
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为什么壮年时就面容憔悴,容颜变得衰老,白发苍苍?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使鱼儿都不肯游近钓丝旁。还是划着小舟穿过芦荻去,默默地观看湖面浪涌涛荡。
参考资料:
1、程艳杰靳艳萍编著.宋词三百首精读·故事(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02月第1版:第130页
2、施议对编撰.宋词一百首:岳麓书社,2011.01:第34页
3、张养年王春香编注.豪放词(第2版):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第83页
4、杨光治著.唐宋词三百首今译赏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1月第2版:第106页
淡伫:安静地伫立着。洞庭山:太湖中的岛屿,有东洞庭、西洞庭之分。渺弥:湖水充盈弥漫无际。陶朱:春秋越国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鉴于勾践难于共富贵,遂弃官从商。张翰:字季鹰,吴(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任为大司马东曹掾,在洛。知囧将败,又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不久,囧果被杀。撇浪:搏击风浪。汀湾:水中港湾。
寒潭:指在丹阳的小潭。此时作者人在苏州。鸥鸟相猜:《列子·黄帝》篇载,有人与鸥鸟亲近,但当他怀有不正当心术后,鸥鸟便不信任他,飞离很远。这里反用其意,借鸥鸟指别有用心的人。青纶:青丝织成的印绶,代指为官身份。刺棹:即撑船。
全词写作者被贬谪而壮志难酬的彷徨和忧心。上阕写作者隐逸于太湖旖旎风光的乐趣,下阕写作者深感岁月蹉跎而志向难伸的苦闷和惆怅。
从沧浪亭极日远眺,一览太湖风光。虬风物潇洒,澄静深远,烟波浩淼,水流旷远。作者完全沉浸在与天地同乐的沉醉中。其在《沧浪亭记》中说:“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作者自号“沧浪翁”,其人生境界似乎已经达到“乐天”的程度(观代哲学家冯友兰言人生有四种境界:知天、事天、乐灭、同天)。然而,“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突然,某种意识发作猛然将作者拉回到现实中,某种生命的忧思和烦恼在心中升起。而“念”“忽”“急”“还”更是展现了一种意识的时间之流。扁舟急桨,撇浪载鲈,在天地归一的境界中惊现了人生的繁忙和生命的艰难。“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则昭示了人生之路的风雨猝然与曲折蜿蜒。上阕之转折在于“忽”字,将自我生存的意识唤起,从而使得作者脱离归隐自然的混沌状态,而有意识于生存意义的危机。
“沧浪亭”取意于屈原《渔父》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精神。表达了古代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故而可以看出,苏舜钦始终摆脱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情结。很自然响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苏舜钦被削职时正值人生壮年(37岁),因此对“华发改朱颜”有深切的担忧。欲对历史寂寞有所克服和超越,不甘于生命的淡出,便是上阕一“忽”字所拉出的本意。作者欲凭临寒潭隐居,却担心不被鸥鸟信任和接纳自然是托辞,生命看不到出路,时间正黯淡着光芒,未来之路不明朗,施展抱负的机会太渺然,这才是根本的痛苦。因此,全词以那种看似闲适却以充满反抗与无奈情绪的“无语看波澜”的情景收场。正点出这句真理:所谓波澜便是世间,世间便是波澜。
这首词虽侧重写太湖风景,抒发作者愤激之情,但作者由遭谗而退隐,再到心甘情愿地退隐,由忧谗畏讥转为愤世嫉俗,进而转为疏狂的心路历程交代得清楚明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身处逆境、不甘沉沦、奋力抗争的积极人生观。刘熙载有言:“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昧。”(《艺概·词曲概》)苏舜钦这位倚声家深得其妙。词中,他由“烟雾深锁”转为“落日暴风雨”,而至“刺棹穿芦荻”。由“方念陶朱张翰”转为“拟借寒潭垂钓”。再到“无语看波澜”,一转一深,越转越妙,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从而揭示出词作的底蕴。
望夷(yí)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wēng),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xīn)。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yàng)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参考资料:
1、高克勤选注.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08:第23页
2、高克勤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22页-第23页
3、马秀娟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王安石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8页
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长城: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逃避乱世。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桃源:代指桃花源。
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薪:柴火。
漾舟:泛舟。
世上:指渔人。山中:指桃源中人。
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吹战尘:指发生战乱。西晋先是有“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
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宁:岂。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望夷(yí)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wēng),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xīn)。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yàng)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参考资料:
1、高克勤选注.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08:第23页
2、高克勤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22页-第23页
3、马秀娟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王安石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8页
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长城: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逃避乱世。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桃源:代指桃花源。
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薪:柴火。
漾舟:泛舟。
世上:指渔人。山中:指桃源中人。
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吹战尘:指发生战乱。西晋先是有“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
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宁:岂。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
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
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
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
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本站。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四十来岁,或许已有些许的白发染鬓,从而感慨万千。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
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过去光阴箭离弦,河清易俟鬓(bìn)难玄。
再加孔子从心岁,三倍周郎破贼年。
耄(mào)齿阻陪鸠杖列,瞽(gŭ)言曾献兽樽前。
磻(pán)溪淇澳吾何敢,且学香山也自贤。
败絮萧然拥病身,久疎(shū)朝谒(yè)作闲人。
公卿各趁黄麾(huī)仗,宾客谁看乌角巾。
菱(líng)照无情难讳老,杏梢作意已撩春。
卧闻儿女夸翁健,诗句年光一样新。
河清易俟鬓难玄:等黄河变清虽是不易之事,但是白色鬓发重新变黑却更是难上加难。
耄齿:年老高龄。鸠杖: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瞽言:不明事理之言。还如“瞽见”、“瞽论”。此为作者自谦。瞽,昏昧。”
磻溪:周吕尚的别称。传说吕尚未遇文王之前,曾在磻溪垂钓,故以借指。淇澳:原义是淇河的曲岸,此指卫武公。香山:即白居易,晚年隐居后号香山居士。
疎:同“疏”,松懈,疏远。
黄麾仗:此指权贵。乌角巾:古代葛制黑色有折角的头巾,常为隐士所戴。
菱照:照镜子。菱:即古代菱花镜的简称。古时铜镜多为六角形或者背面刻有菱花,名菱花镜。
这两首诗是作者在戊午年正月初一所作。
第一首诗首联和颔联写光阴似箭,不知不觉自己年事已高,与孔子和周瑜相比,感慨自己虚度年华,无所成就。颈联写自己虽已届耄耋之年,却仍为为国家大事在君王面前献计献策。尾联言志,写自己虽不敢以吕尚和卫武公自比,但也要向白居易学习。
第二首诗歌首联写自己年老多病,疏远国事。颔联写众多公卿趋向皇权,很少看重被君王疏远的人。颈联写作者揽镜自照,发觉岁月无情,自己已到暮年。尾联写儿孙们对自己身体和诗歌的夸赞。